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探究

時間:2022-01-28 03:03:02

導語: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探究

[摘要]本文重點敘述了民族音樂在我國建國后所處的地位及悠久歷史,講述了中國音樂家對民樂在中國近代的發展及當代民樂發展傳播所作出的努力,同時提出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音樂;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采用電視、廣播以及舞臺演出等各種形式,民族音樂在我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并得到快速發展。但當前民族音樂在的發展普及比起流行音樂、通俗音樂等的影響力還比較小。雖然我國民族音樂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音樂,但目前在中國仍是小眾音樂,在世界更是一個新鮮面孔。

一、民族音樂在我國的地位

建國后,民族音樂的發展道路十分曲折,產生該現象的主要因為指導思想向“左”傾斜。民族音樂核心的問題是明確民族音樂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關鍵位置。大量學者都曾經提出民族音樂是社會主義音樂文化建設的核心,民族音樂和大量其他音樂相同,肩負著滿足民眾精神需要的重要責任。就這點而言,民族音樂與其他音樂類型之間沒有本質區別,應該將民族音樂放在一個較高地位,培養我國民族文化。要實現民族音樂穩定發展,就要把民族音樂質量放在整個工作的核心位置。最好的措施則是多元化發展民族音樂。

二、民族音樂的歷史發展與影響

中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且很早便形成體系。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就有了多種古歌、樂舞;樂器按材質有骨、土、石、革等多種類型,敲擊樂器就有:磬、鐘、鼓、鈴、搖響器等;吹管樂有塤、骨笛、骨哨、陶角等等。其中距今8000~9000年左右的骨笛就能奏出完備的七聲音節及其變化音,時間遠遠超出西方音樂。“中國傳統樂器”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七十多種樂器了,經過歷史的演變到現在已達兩百多種。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彈琴、吹笙、吹竽、鼓瑟、擊缶等演奏形式,秦漢時期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影響深遠。

三、民族音樂發展的現狀與思考

從一百多年前的“維新運動”開始,西方音樂文化通過教會的宗教歌詠、新式軍樂及新式軍歌、學堂樂歌的開設發展,及新型音樂社團的建立等途徑,進入到中國各階層人民的音樂生活當中,它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我們在學習民族音樂時一直學習的是西方音樂體系的十二平均律,而事實上我們中國民族樂器大多都是“五度相生律”等等其他音律。教學學習方式也都是西方音樂體系,學習的音樂理論課統統來自于西方音樂理論。音樂學院所設置的管弦、鍵盤、作曲、視唱練耳等西方音樂的專業類型遠超出民族音樂的專業數量。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的命脈。在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應擯棄自身文化的精髓,要傳承保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有揚棄地對待繼承,既不能片面的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的厚今薄古。在參觀考察孔府、孔府研究院同專家學者座談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全球化”,世界的主流文化都來自己西方文化,很多優秀的傳統劇目、音樂已經接近失傳。現在國家采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經行政保護。但我們更需要的是這些民族文化是在傳承的基礎上的發展,我們不是在原地裹足不前,時代在發展,科技在發展,文化也需要發展,傳統音樂文化有很多精髓,亦有很多不足。要懂得揚棄,取精華、去糟粕。學習利用其他文化中的優秀元素,但不能一味單純模仿,結合自身特色,揚長避短。民族文化是根,但我們更需要在根的基礎上開枝散葉,只有保護好根,這樹才能茂盛,傳承和發展,這才是民族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創新并存。

四、民族音樂當今市場現狀分析與建議

根據近幾年的民族音樂演出情況顯示,民族音樂逐漸走出國門,作為中華文化符號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樂的魅力,在西方國家也收到了很大的歡迎。國內關于民族音樂的民樂專場音樂會也漸漸在各大劇場及音樂廳多了起來。現實是這些演出目前幾乎完全是依賴于政府撥款扶持,演出大部分都是贈票吸引觀眾,根本沒有盈利。在國外中國音樂作為新鮮的調味品偶爾出現在舞臺上,例如柏林音樂廳一年幾乎每天都有音樂會,而這一年中中國音樂能占到的比例只有百分之零點三甚至更少。在國內大部分觀眾情愿花幾千塊去加價購買一張西洋音樂會的門票,而不會花幾百塊去聽一場民族音樂會。民族音樂目前從表演形式、音樂風格、音樂作品及傳播手段都過于單一。流行音樂為什么影響力大?在打開電視、公共場所聽到大部分都是流行音樂,打開網絡撲面而來的也都是流行音樂。耳濡目染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在中國,大部分人是不認識的,更不要說對其演奏的音樂是什么,完全的不了解,介于這樣的情況,自然就很少有人愿意花錢走入音樂廳了。沒有市場,民族音樂發展自然也就緩慢。除了以上說的傳播手段單一,民樂從作品到表演到都存在模仿太多,創新太少;學院派一味追求西化,發展自己特色太少;過度注重技巧,炫耀技巧,忘了音樂本身最重要的意義;脫離大眾,極端發展,認為高深到大眾無法理解就是高雅。民族音樂目前的發展幾乎都是靠學院派引領,雖然涌現出大量的優秀作品,但單一流派風格勢必影響民族音樂的普及,而學院派存在的過于炫耀寫作技巧,演奏技巧而忽視了音樂本身可聽性的問題也會使大部分聽眾難以欣賞。這樣的音樂勢必會局限在小眾范圍內,何談影響力。呼吁給民族音樂更多不同類型的展示平臺,讓有想法的年輕人有機會創作創新且有途徑可以傳播。鼓勵創新,多元化發展,不能只是單一流派,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民樂市場才能繁榮興盛起來,了解了才會有共鳴,有共鳴就有更多的人喜歡,有更多的人喜歡就有更多人置身民樂發展事業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開創中國文化的復興與大發展。為提升民族音樂隊伍的素養,全面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同時還要提升輕音樂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及藝術素養,引導其進行藝術探索工作,構建“精益求精”的理念,將民族音樂的藝術質量提升起來,構建新的民族音樂環境。最后希望大量民族音樂工作者能正視現實,走出困境,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啟示,從而推動我國民族音樂專業的發展。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要想得到更大的普及,要想在世界具有影響力,需從音樂風格、形式、內容等多個方面進行多元化發展。其應該具備的要素與特征,除去技巧、理論等方面,更應注重音樂性、感情性、可聽性。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更需要雅俗共賞。復興中國民族文化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多方面努力,從宣傳手段、音樂質量、音樂創作、音樂教育等等都需要努力。期待未來中國民族音樂不再是小眾音樂,而成為主流音樂,也期待中國音樂在世界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讓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更大,傳播的更遠。

作者:姜毅 單位:陜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

[參考文獻]

[1]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