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發展策略研究
時間:2022-03-24 08:48:18
導語:河姆渡文化發展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姆渡文化內涵的厘定
河姆渡文化是為世界提供了稻作生活方式的起源地之一。稻作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河姆渡栽培稻谷的發現,第一次以大量實物證明了中國水稻本地起源的學說,從而也開始了中國水稻傳播世界的路線研究,這對于今日全球將近三分之一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的世界來說,是一個世界性課題。河姆渡人對鳥和太陽的崇拜,與稻作生產息息相關,也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河姆渡文化的核心區域在姚江流域一帶,但它的文化范圍輻射四周,一直通向大海。從出土的20多件木槳,發現的鯨魚、鯊魚、金槍魚等深海動物化石可以肯定部分河姆渡人已經越海移居,表明河姆渡先民已經有了原始的航海運輸工具和近海航行的技術,甚至依據對候鳥飛行的觀察,作遠洋飄越。“南島語族”是指現今居住在北起我國臺灣、中經東南亞、南至西南太平洋三大島、東起復活節島、西到馬達加斯加等海島上的土著民族文化體系,包括的總人口達2億多。它的起源一直是中外學術上關注的重要焦點。早在上世紀,就有考古學者指出,環太平洋區域分布的有段石錛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臺灣先傳到菲律賓,再傳到波利尼西亞的,可能與制造獨木舟有關。河姆渡文化被發現之后,很多學者注意到河姆渡遺址發現的石錛與有段石錛在形態上具有傳承關系,這為南島語族的起源和發展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
河姆渡文化建設現狀與分析
研究乏力與宣傳不足,導致文化認知偏差。河姆渡遺址與河姆渡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河姆渡遺址的發現就沒有河姆渡文化的命名,但兩者是不同的,而有相當數量的參觀者把兩者等同起來。事實上,科學的理解是,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一種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73年第一次發現于余姚河姆渡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姚江下游谷地是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的核心分布區。由此可見,河姆渡遺址只是河姆渡文化中最燦爛的一個焦點,而不是全部,后續發現的如田螺山遺址、鯔山遺址等近30處遺址都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河姆渡文化比河姆渡遺址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泛。理念滯后與規劃缺失,制約文化傳播力提升。河姆渡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陣地是河姆渡博物館。2008年,余姚市投入2300萬元,對博物館展陳及周邊環境進行提升改造,展廳面積擴展到4000平方米,展示文物400余件,展陳內容、傳播手段、社會教育等方面得到提升。但與國內外一流博物館的展陳設計相比,尤其在理念上還有一定的差距。當今博物館,既是學術研究的重鎮,也要承擔社會教育、文化共享的功能,發揮公共價值。歷史遺跡缺少視覺震撼力,遺址開發需要創意構建,需要精細而宏遠的規劃。建設控制地帶,合理地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既做到遺址的有效保護,同時又能適度開發,這是河姆渡文化品質提升的關鍵。保障有限與合作單一,阻礙文化創新。創新是文化遺產永葆生命力的唯一出路。河姆渡文化與同類文化相比較,雖然在學術上有較高的地位,但是囿于整體上對史前文明認識度不高,特別是行政層面對這一文化的真正地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認同,導致所給予的行政指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還存在很大的不足,連帶內部運行的機制也遭受種種限制,從而影響到高端人才的引進和本土人才的培養,直接影響文化創新,無法形成積極、有序的創新團隊和創新機制,在全國上下大力發展文博事業的大環境下,錯失多種發展機遇,這對于河姆渡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時,文化的創新需要合作與交流,這方面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開拓。
“名城名都”視閾下的河姆渡文化發展建設路徑
河姆渡文化是寧紹平原區域世界級的文化現象,在全域都市化的框架下,積極參與寧波“名城名都”建設,為寧波“名城名都”建設提供文化養料,才能使7000年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用河姆渡故事講好東方文明。需要在40多年發掘、研究的基礎上,提煉文化特質,打出“長江流域文化原點”“中國海洋文化肇始地”品牌,打造長三角旅游目的地。可以通過征集主題詞、外宣標語,制作宣傳片、動漫等形式,借用新媒體手段,廣泛宣傳,吸引市民及周邊地區的游客來河姆渡感受史前文化氣息,分享中華多元起源的原初文化精神,弘揚河姆渡開拓、創新的精神,重新擦亮“河姆渡”這張寧波的新名片。同時,河姆渡文化作為海洋性文化,應該廣泛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依托國家戰略的實施,發出“海上絲綢之路”“活化石”的聲音,在交流中樹立自己的形象。繼續辦好國際河姆渡文化節,承辦與之相關的國際論壇等,通過節慶文化,把人氣、智力、資訊等多種資源集聚起來,引發輿論關注,贏得世界目光。以大遺址公園做強文化特色。首先,要保護遺產原貌,還要把各種遺跡范圍內所能觀察到的山川、植被、地形等有形物體,乃至遺跡的氛圍——空間視覺效果、置身其中的心靈感受、當地民眾固有的原生生產生活狀態等內在的神韻都完整地保護起來,構成一種特定的環境體系。其次,要制定長遠規劃,把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鯔山遺址等比較集聚的遺址,以及山川、河流、古渡合并打包組成河姆渡遺址公園,建設“中國生態第一部落”——河姆渡生態村,讓游客在游覽的同時尋找城市文明的起源,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再次,要發揮自身優勢,牢牢抓住生態文明不放手,通過場景設置、動漫設計等技術手段,科學展示鳥類特性,講述中國鳥圖騰的故事。以制度保障營造一流文化生態。河姆渡文化要取得有序開發,首先需要在理順行政機制上下功夫。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隸屬于余姚市文化部門,權限有限,需要成立一個綜合性的管理服務機構,在一定權限內做好規劃、協調、保護與建設工作。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可以申請升格為河姆渡博物院,同時成立管委會,歸屬于余姚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分管市領導兼任管委會主任,從行政機制上推動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其次,增加財政投入,優化硬件設施。再次,加強執法監督,營造文化生態。以學術發展提升都市品質。河姆渡文化在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史前東亞文化研究涉及多個國家。將河姆渡文化作為“申遺”項目來建設,可以推動河姆渡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高水準發展。以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為依托,建立河姆渡文化研究所,綜合歷史學、藝術學、人類學、社會學、環境學等多學科開展交叉研究,向廣義河姆渡文化開拓。成立“中國河姆渡學會”,定期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會,使河姆渡文化研究成為東亞文化共識、中外文化交流、文明起源等國際前沿問題研究與寧波東方文明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文化產業鏈延伸建設特色文化小鎮。以河姆渡遺址公園為中心,建設原始農耕體驗園、農耕文化園、石器時代體驗區、文化藝術村等文化主題園。引入國際先進的農業科技實驗室及研究機構,開辟小面積多區塊農業試驗田,展現河姆渡稻作文明。讓游客體驗一種以江南水鄉特有的肌理形態、生產生活方式為背景,引入前沿的文化創意體驗、田園動漫體驗和生態居住博覽等內容,互為資源、互動發展的新型江南生活模式,將河姆渡文化建設成為寧波全域旅游開發具中有獨特魅力、獨特韻味、獨特優勢的一大品牌。
作者:楊燚鋒 孫亮 單位:寧波市文化藝術研究院
- 上一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探討
- 下一篇:采茶戲音樂文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