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法制文化建設探討

時間:2022-11-24 03:45:42

導語:農村法制文化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法制文化建設探討

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法制文化建設,農村法制文化建設應當適應于農村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相對于城鎮我國農村地區法治文化建設相對滯后,雖然全民法制教育宣傳工作已開展多年,農民法律素質、法律意識所有提升,但是農村法制建設仍面臨諸多困境。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法制文化建設成效、推動新農村發展,相關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農村法制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動農村法制文化建設,提升農民法律素養、創建良好農村法制環境。

1農村法制文化建設面臨的困境

1.1封建習俗和歷史傳統影響依舊強大

在落后歷史傳統的作用下,很多農民在自身權益遭受侵害時為存在懼訴、厭訴的情緒。在針對甘肅省賀蘭縣農村調查中發現,在傳統觀念影響下該地區有20%農民不愿意通過訴訟手段解決爭議,而在經濟更落后彭陽縣調查中發現這個比例更大。同時實際中很多農村傳統習慣、風俗和法律規定相悖,這樣就會使人們產生對權力觀扭曲的認識。實際中這些傳統道德習俗成為不法分子進行違法活動的借口,例如農村嫁娶有收彩禮習俗,一些人借婚姻之機大量索取財物,這與我國婚姻法規定明顯不符。

1.2未充分認識到地區發展中法制文化建設的意義

當前地方政府部門和民眾更加關注經濟發展,對于法制宣傳教育這種費時費力的工作持漠視態度。農民群眾、基層干部、各級部門對于農村發展中法制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形成深刻認識,法制建設并沒有被放在農村發展建設的重要位置。同時一些基層干部對于開展法制教育持消極態度,進而對法制文化建設活動造成抑制。實際中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很難明晰判斷和掌握法律規定和政策規定,在維護自身權利上過度依賴基層干部,存在較為突出的麻木和盲目思想。

1.3地方立法落后,對法制建設形成制約

當前很多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特別是農民的權利還沒有通過部門法充分體現出來,例如選舉權、自由遷徙權、受教育權,這種情況下農民法律信仰被削弱。同時部分行政區域甚至利用立法活動實現地方管理目的,為了實現部分利益和地方經濟利益,公共利益成為犧牲品。同時農民利益保護法律缺位,農村養老、農村醫療、農村社會保障立法無法滿足現實發展需要,立法中未充分體現農民切身利益的保護,農民自然不會重視法律。另外,農業法律法規中規定過多行政手段,市場經濟原則未獲得充分體現,使得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1.4法制文化宣傳不夠,部分農民存在抵觸情緒組織法律咨詢、發放宣傳資料、開展法制講座、張貼標語是當前農村普法的主要形式,但這些方式普遍存在針對性差的問題,且很難對農村形成系統、全面的影響。這種情況下農民通過宣傳很難獲得需要的內容,難以形成強烈的吸引力。同時部分基層執法者專業素質不高,平時很少進行自身法律知識的更新和完善,不能為農民群眾提供有效指導。一些基層執法者沒有充分了解宣傳法律內容,在農民提問時很難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對農民學習法律、了解法律的積極性造成影響。另外,在執法過程匯總部分執法者忽略方法和程序,逐漸引起農民的逆反心理。

2推動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策略

2.1提升基層執法人員的素養

實際當中和民眾接觸最多的是基層行政執法人員,所以農村基層民眾會經常受到基層行政執法人員言行的影響,農民的法律信仰程度和行政執法人員法律塑像息息相關。著名法律學者賀衛方先生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在解釋自由、民主、法制時充分和農民聯系起來,讓他們獲得尊嚴、權利、發展機會,那么農民對于法制建設會投入更多關注和熱情。所以在提升農村法制思想水平過程中強化農村行政執法具有十分重要價值,基層部門應當采取更重有效措施強化基層執法行政人員素質,推動基層行政執法服務水平提升。首先,應當針對現有執法人員開展法律知識培訓,提升他們的程序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其次,不斷壯大現有執法隊伍,在基層工作中引入專業素質過硬、經驗豐富的人員,強化執法隊伍的執法水平和整體素質。再次,引導執法人員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提升基層執法人員的道德水平。最后,強化對村鎮干部的普法宣傳和教育,為農村社會穩定和諧提供保障,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

2.2強化農民對法制建設的認識

在法治國家建設中農村法制思想狀態具有重要地位,我們應當給予農民法制思想建設充分的重視。認識高低是決定思路是否正確的關鍵性因素,而思路正確則是提升農民法制思想建設成效的保障。所以我們應當從新農村建設、構建法治國家、依法治國的角度出發,對農村法制建設重要地位進行審視,對法律推進型發展體制和依法治理指導思想進行確立。村鎮基層干部則應當給予法制建設工作充分的重視,強化相應的經濟投入和支持,充分認識到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就是高效法制建設,進而將法制建設作為重要日常工作來抓。

2.3強化流動人員法制教育

在移民工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國內很多地區都有大量農民外出務工,這種情況下農村法制建設難度大大增加。同時,流動人員犯罪率遠高于常住人口范圍率,且近年來呈居高不下的情況。很多大中型城市犯罪案件激增的重要因素就是流動人口,所以相關部門應當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法制宣傳和教育,引導他們樹立強烈的法律意識,并對自身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進而實現自身依法維權能力和意識的提升。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促進外出務工農民自覺的護法、用法、守法、學法,使他們在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能夠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并在日常生活中遵紀守法,為法治社會平安穩定提供保障。

2.4強化宣傳活動,拓展宣傳途徑

有法不知是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開展法制文化建設應當解決的首要問題,而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宣傳是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在普法教育中相關部門應當對工作思路進行創新,并依據不同地區農民的思維習慣和文化需求出發,對農民喜愛、接受的宣傳方式進行選擇,構建良好法制環境和濃厚用法學法氛圍,使人們法律意識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和農村廣播網、電視臺開展合作,將和農村生活緊密相連的法律法規傳遞給農民,并利用法律援助事件提升法制宣傳教育的輻射作用力,讓農民更加主動的接受法制教育。另外,還應當對宣傳針對性進行強化,傳播農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識。相關調查表明,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識是他們最迫切想要了解的法律內容,例如土地承包法、勞動法、婚姻法等。政府部門開展法制宣傳過程中,應當針對農民需要進行深入調查,向他們傳授最需要、最有用的法律知識。同時,還應當對相應服務平臺進行完善,定期舉辦深入農村的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活動,通過送法下鄉幫農民解決法律問題,激發出普通農民用法學法的熱情和積極性,提升法制宣傳成效和水平。

3結語

當前農村法制文化建設中還存在較多問題,相關部門應當強化重視并充分認識到農村法制文化建設在農村地區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采取有效措施強化農村法制文化建設,提升農民法律素養的同時構建良好的農村法制環境,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保障。

作者:盧鴻 單位:甘肅省中共慶陽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趙金科,劉煜,魏洪丘等.法家法律政治思想與新農村法制文化建設[J].齊魯學刊,2008,06:102-105.

[2]王陽明,李維嘉,趙東國等.《農村法制文化建設問題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學刊,2007,02:1.

[3]石亞娟,熊麗英,楊偉濤等.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農村法制建設工作研究[J].柳州師專學報,2015,06:48-50.

[4]何文輝,焦玉秋,孔祥照等.法家法律政治思想與新農村法制文化建設[J].公安研究,2009,05:91.

[5]趙霞,劉喬森,張揚等.農村法制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農家顧問,2014,1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