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下的高校文化管理路徑探究
時間:2022-09-11 05:23:51
導語:文化建設下的高校文化管理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將會對學生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從文化管理的內涵出發,探究了文化建設視角下的高校文化管理路徑。
關鍵詞:文化建設;高校;文化管理
高校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就是有良好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形成離不開高校的不斷摸索。高校只有通過加強文化管理,提高文化管理水平,才能提高學校的綜合競爭實力。
一、實施文化管理是推動高校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辦學的過程中,各大高校首先強調的都是學術性,鼓勵學術自由。在制定大學章程的過程中,更是將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界限劃分的較為清晰。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的重要核心之一就是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制度。在高校中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更是有著明晰的界限,而高校教師們也更加傾向于學術研究。因此高校管理者就需要進行文化管理,為高校教師以及學生營造較為寬松、和諧的學術研究環境[1]。
二、高校文化管理的內涵
(一)高校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義。和具有規范性、約束性等特點的規章制度不同,文化管理主要是在尊重師生的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培養良好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使師生形成對學校的共同愿景以及在校內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使高校具有獨特的校園文化特色,從而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二)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的相異性。高校能夠對師生進行規范化以及科學化的管理主要得益于制度管理,它主要是通過嚴格的制度條例對師生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進行監督,從而使高校的管理水平能有所提高,從而達到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的目標。而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人文性,文化管理主要是在校園中營造一種較為民主、科學的學術氛圍,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中提高師生的學術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養,從而提高高校的辦學能力。但是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二者是處于互補的關系,它們可以互相補足對方在管理上的缺陷,從而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2]。
三、文化建設對高校文化管理的啟示
在高校中,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設看似是兩個毫不相關的事務,但是它們二者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從文化建設中汲取經驗。(一)把握精神文化內核。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核心,而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的過程中也是圍繞著精神文化展開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行為標準以及價值觀念,主要包括對院校的愿景、學校的發展前景以及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因此學校在進行文化管理時需要對辦學宗旨以及教育使命進行明確,這是高校得以發展的基礎。其次高校需要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即全部高校人堅守的信念價值,它主要包括人文主義精神和科學主義精神兩大部分,高校需要在這一基礎上,制定學校在下一階段的奮斗目標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發展措施。當然,這可能需要在幾代高校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終形成精神文化的核心,它是高校發展的基礎,可以說精神文化在高校發展中處于靈魂統帥的地位[3]。當高校綜合考慮辦學條件、人文歷史以及師資水平等各個方面后形成的精神文化“內核”并得到全員共識后,高校人將會自覺的將學校愿景以及個人目標進行有機的統一,從而使高校人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最終使高校在發展過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例如中國傳媒大學的“立德、敬業、博學、競先”,浙江大學的“求是”,這些高校的校訓都體現了較為獨到的精神文化,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包含了新時代的思想內涵。可以說,不論將來學生選擇哪一條路,這些高校的校訓都適用于各行各業,沒有一門學科可以替代校園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二)進行系統化的文化管理。高校的文化管理并不是流于表面的“形象工程”,也不是高校團委對學生進行的政治教育,其有著系統化的管理規范。在高校明確精神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后,需要利用學校所有的文化資源,在高校管理的各個環境都對其進行滲透。比如說,高校可以利用師德建設、學生活動等形式進行文化管理,從而發揮文化管理的最大作用。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時需要以學校的精神文化為核心,開展具有針對性、整體性的學生文化活動,從而改善了以往學生文化活動中的隨意性和功利性的特點,使學生文化活動成為了高校進行文化管理的重要載體。除此之外,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時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這樣才能讓全體高校人認同學校的文化建設以及精神文化內涵,從而讓文化管理將高校中所有的文化建設以及文化管理串接成一條主線,讓校園內的每一處角落都訴說著學校的人文歷史,從而使高校形成獨一無二的文化精神[4]。(三)借鑒企業文化管理模式。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時可以借鑒企業成功的文化管理模式,對于企業文化管理中的不足,高校要進行改進。企業在管理企業文化時會對公司的發展前景、發展戰略等幾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因此高校也可以進行綜合戰略分析的文化管理模式,結合師資力量的優劣勢、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符合實際的文化管理手段,從而使校園文化在一眾高校中脫穎而出。
四、高校文化管理路徑的優化措施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也逐漸開始重視文化管理的重要性。高校管理者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措施優化文化管理路徑,從而達到加強文化建設的目的:(一)以培育價值觀為核心,提升文化管理實效。精神文化是展開文化管理的基礎,而文化管理的核心則是培育全體高校人的共同價值觀。高校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內涵都會通過校風反映出來,校風主要體現的就是全體高校人的共同價值觀,文化管理可以促進高校在文化凝練中形成共同地位。文化管理主要強調的是“軟要素”,在進行學生活動時需要進行軟硬結合,使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符合主流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促使高校人形成共同價值觀,從而將文化管理的各項職能落實到實處[5]。高校人的共同價值觀主要通過大學精神表現出來,它是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被廣大師生認同的價值體系,優秀的文化精神文化體系可以讓高校在辦學宗旨的指導下獲得可持續發展,從而不斷深化學校的辦學底蘊,引導全體高校人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二)以行為風范為重點,深化文化管理內涵。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時的關鍵要點就是師生的行為風范,它主要是通過師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內容反映出來的文化品味、價值取向等。因此,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時需要將師生的行為規范作為切入點,在校園中營造良好的行為規范的氛圍。文化管理提倡的是和而不同、海納百川,在校園中形成學術自由的濃厚氛圍,從而使管理的靈活性以及文化的張力從側面反映出來。高校在建設行為規范時需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文化建設的規范,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在對行為規范進行監督時不能使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行為規范的同時,還需要為師生提供自由、寬容以及和諧的學術環境,為師生進行自由創作留有一定的文化空間,從而使學生在自由、寬容的學術環境中較好的發展個性。(三)以激勵為手段,夯實文化管理載體。高校進行文化管理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本性是文化管理的本質。高校在進行文化建設時主要依賴于被激勵機制引導和激發出來的人的積極性,依賴于因為激勵機制而不斷強化的良好辦學理念以及對精神文化的宣傳。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需求,而人的最高需求層次則是自我實現。因此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時,需要根據不同學段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文化管理措施,從而真正實現激勵的目的,比如說榜樣激勵、目標激勵等[6]。(四)以民主管理為保障,營造文化管理的和諧氛圍。高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僅要為師生提供相關的硬件設施,還需要建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和諧關系,從而使高校在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能夠使師生獲得較好地發展,讓高校能夠做到愛才、育才等方面的內容。這就需要高校在進行文化管理時做到民主管理,使師生以主人翁意識參與到文化管理中,從而為高校的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氛圍。高校進行民主管理時的基礎和核心主要是多元化參與,進行文化管理的人員不應當僅僅局限于高校的管理層,要讓師生共同參與到文化管理的公眾事務中。高校的學生人數較多,這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當高校進行文化公眾事務的管理時,就可以通過學生干部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意愿,從而制定出符合學生切身利益的文化管理措施。而學生干部往往有著較強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學生中有著較強的號召力,而且他們也較為了解學生的興趣以及對文化活動的偏好,因此高校在對文化管理進行民主管理時,學生干部往往能夠提出較為符合大眾心聲的建議。結束語高校想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進行文化管理,可以說高校的發展質量以及發展水平和文化管理水平息息相關。高校的文化建設以及文化管理水平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得到發展,因此高校管理者就需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不斷地探索中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從而達到提高培養人才質量的目的。高校也會通過加強文化管理,提高文化管理水平,提高學校的綜合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武建軍,劉硯娜.文化建設視角下的高校文化管理路徑探析[J].教育界,2015(6):26-27.
[2]李德海.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路徑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190-191.
[3]尤偉杰.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路徑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3):142.
[4]倪邢哲,魯志江.海洋類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管理觀察,2015(2):103-105.
[5]錢興成.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文化校園建設路徑探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8(2):105-108.
[6]周楠楠.提升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徑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46):212.
[7]李敬敏.高職院校中加強工業文化建設的意義與路徑探析[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0(3):114-115.
作者:許煒紅 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環境噪聲監測現狀及方法探討
- 下一篇:生物監測技術在水環境工程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