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音樂教育研究
時間:2022-03-16 10:04:14
導語: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音樂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多元化教育是如今我國教育的主流形式,隨著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等多方面往來日漸密切,各地不同的風俗理念與人文經濟相互交叉融合,最終演變成了如今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同樣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髓,成為了一門嚴謹的教學科目。與其他學科并行,音樂教育同樣需要融合多元化教育理念來跟隨形勢的改變。本文僅以筆者觀點,闡述目前處于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下的音樂教育理念。
關鍵詞: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教育視野
自我國教育事業不斷完善以來,越來越多的音樂高校開始加強對實施多元化音樂教育這一理念的重視。但如今的高等學府不同于專業的音樂院校,在專業的音樂人才培養方面手法并不成熟,往往投入不菲,而得到的效果卻微乎其微。相對的,普通高校在培養一些專業性較弱、但能夠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和基礎音樂技巧的可開發性人才方面更占優勢。所以相比于在普通高校中實施專業知識的傳授,對學生進行多元化音樂教育顯然更易于培養大量的基礎性人才。由此可見,多元化音樂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著樂觀的推廣性與實用性。
一、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概述
多元文化的理念,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產物。它不同于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習俗,也不符合當下的任何一種文化理念。多元文化教育,是近些年新生的教育模式,旨在應對文化交融的嶄新局面。作為多元文化的一個典例,多元音樂文化滿足多元文化產生與發展的每一個必要階段,是多元文化的一個標準產物。為應對其教育教學方面新出現的問題,現對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音樂教育加以概述。
(一)音樂教育內容。音樂形式在各地有著不同的區分,但其內容往往大同小異。對學生的音樂教育內容,無非包括動作、語言、樂器三方面。但由于多元化教育的前提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入,對學生的教學內容就需要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和當下的需求。以筆者觀點,國內高校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更應注重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及吸收。每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同樣滿足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且其歷史悠久,發育成熟,利于開展教育。且在各國文化相互沖撞的當下,只有一心致力于發揚發展本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才能在保證傳統音樂文化得到弘揚的同時,也能在多元文化的流行趨勢下保守住自己的地位不變。眾所周知,我國地理區域跨度較大,文化水準差異較高,五十六個民族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我國具備先天性的多元文化。這些民族中,大多數都具有各自的音樂文化傳承、語言習慣,個別的還有自己的樂器傳承。這是一個進行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優勢所在,也是教育內容的一個豐富源泉。我們應當對多個民族的文化差異在肯定和尊重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與傳承,并在此基礎上引入國外的優秀理念和優秀文化因素,豐富現有的內容,來達到進行多元化音樂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音樂教育形式。固有的教育形式已然成型,但并不能滿足文化多元趨勢下的時代要求。隨著各國文化的引入,我們也應當適當改善現有的教育形式以應對形勢的不斷變化。生源的冗雜,在吸收了各地人才、集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同時也產生了學生興趣不同的問題。這就要求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對此付出更多的辛苦。首先,應當加強對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對不同音樂文化的了解,進而共同確定學生的發展方向;其次,教育工作者應當樹立起新的音樂教育概念。想要對音樂教育進行多元化改革,就需要對新的教育形式存在著新的認知和理解。教育工作者需要比學生群體先一步了解音樂文化的發展趨向,且要對其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音樂教育現狀
中國一直以文化古國著稱世界,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下來,如今遺留給我們的都是歷史的精粹所在。經歷自身的多元化交匯與融合,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時展的必然方向。由于我國各民族的起源與經歷不同,歷史的遺留問題便逐漸演化為現今的文化差異。音樂與生活密不可分,也是生活習俗的一個較為直觀的表達途徑。因此,我國在音樂教育方面自古以來即存在著多元性這一必然結果。再將視野轉向國外。美國一向以多元文化著稱,這與其歷史發展密不可分。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移民國家,大量外來因素的交集與碰撞直接導致了其多元文化的產生。由于來源不同,其教育方式必然會采用多元化這一手段。在其他地區無法發展的音樂流派在此得以進步并傳承,說唱音樂、黑人音樂、鄉村音樂與爵士樂等便是由此得以流出并風靡全球。不同于美洲,歐洲國家的音樂則是以本土音樂為主。傳統的歐洲音樂同樣歷史深厚,但伴隨著大航海時代世界各地文化的流入同樣對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對其進行吸收后,歐洲音樂文化同樣產生了差異與分支。這些差異作為教育素材,同樣被歐洲各國的音樂院校加以利用和吸收。反觀國內,伴隨著經濟人文等領域的發展進入穩定期,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了目前一大重點建設項目。我國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也在日漸加深,有政府的導向所在,教育事業也在以符合我國國情的方式進行著有序的開發與進步。而音樂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之一自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這一點在越來越多的音樂節目出現,且廣受歡迎這一方面得以體現。目前,世界各國頻繁進行經濟貿易的同時,文化交流的頻率也在逐漸增高。各國秉持著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與傳承手法的同時,也在頻繁吸收著外來文化的精髓所在,以至于目前的文化正朝著全球化、多元化并存的形式發展,其中音樂文化也基本符合上述概況。
三、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音樂教育的方法
(一)樹立音樂全球化的理念。音樂文化不是個人所有,也不是某一國家所特有。因此對音樂全球化這一理念的樹立十分重要。音樂文化相比于中國,更屬于世界。音樂無國界這一點認知需要被全體音樂教育工作者所熟記于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灌輸對中外音樂文化差異性的包容與理解,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來使學生正視國外文化的存在,了解中外音樂文化所存在的各種聯系。在使用固有思維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應當豐富課余文化,主動為學生創造吸收外來音樂文化的機會。可以通過開通國外優秀音樂文化相關選修課、教育學生使用國外音樂表達形式進行演奏演唱等方式,來賦予多元化音樂教育以新的生命力。
(二)改進教學方法。在對固有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后,筆者認為相比于國外的教學方法,國內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并不適用于目前所處的多元音樂文化這一大環境。筆者認為,適當對現有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將對多元文化這一特性更為契合,也是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對我國音樂教育進行改良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學過程中應摒棄現有手段中的些許詬病。目前的教育方式過于死板,音樂應是作為藝術被看待,而不應作為一門技術被灌輸。在教學過程中,相比于對音樂技術的教育,教育工作者應更加看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例如,在講解中國古典音樂與民俗音樂時,可以適當進行跨學科方面的拓展。先對學生進行該地區的歷史典故、人文軼事、地區環境展開介紹,配合以相關民俗音樂的發展特色,讓學生在自主探討與加深了解的過程中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這既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主動性,同時也可以達到多元化教育的目的。還可以由教師帶領學生參加本地區有關的音樂文化匯演,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有關方面的學術研究與討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目前國內音樂教育的發展動向與前沿趨勢。
(三)增強師資力量。目前國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存在著兩極分化的情況。前沿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擁有較高的音樂素養與專業知識,但無法直接參與教育工作;基層教育工作者雖具備基本的要求,但在多元化教學方面的乏力。多元文化的改變和延伸較為頻繁,而對于有關教育工作者的培養顯然不足以應對,嚴重影響了工作的開展以及有關多元化教學的發揮。因此,在提升有關教師自身素養的同時,增強有關師資力量才是根本的解決方式。一方面,擁有雄厚實力的相關教學工作組的高校應加強經驗共享,將自身有關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與使用戰略分享給兄弟高校;有關學術組織也應更多的開展有關方面的合作探討,將有效經驗共享給一線教育工作者;有能力的高校和部門還應組織相關的教師培訓活動,進行相關知識的灌輸、教師工作的核查以及教育能力的再提高。高校的管理職能部門也應對相關活動給予更多的鼓勵與支持,譬如組織教師進行國際培訓或引進外籍教師。這不僅能鼓勵教師在工作方面的積極程度,還能更加高效率地吸取先進文化經驗,更直觀地提升本學校的競爭力與教學水準。
(四)設計多元化音樂文化課程并改進教材。相比于在現有的教授課程中穿插課余文化來增強學生的興趣,開設相關的音樂文化課程顯然更為直觀有效。高校可以參考各地文化差異,開設相關的本地音樂文化課程以提升課程的趣味性,同時可以一舉兩得地使本土音樂文化得到傳承。現有教材由于是教育部在數年前編寫,至今雖有改版卻與之前大同小異,這一點顯然并不滿足當下多元化教育形勢下的需求。新版的教材需要搭配新的教學手段,添加符合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新素材與教學模式。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可以適度增強有關民俗音樂文化內容和外來文化歷史介紹的部分,以填補多元化元素方面的不足。
四、結語
當下,音樂教育行業正面臨著多元化教育手段更新,這是一大挑戰甚至可說是難題。如何解決現有教育手段上的一系列弊端,如何面對多元文化融入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如何改善中國傳統民俗音樂文化與外來音樂文化融合上的矛盾,都需要我們進行深刻思考。多元化音樂教育為音樂教育事業的進步帶來一個全新的突破口,但處理不當也會為該事業的發展留下一系列的隱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理論結合實踐,繼續摸索探討,并最終達到平衡。
作者:王思童 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管建華.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03):19-21.
[2]王佳.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藝術科技,2016,(08):23-26.
[3]丁麗君.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音樂教育研究述評[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02):18-22.
- 上一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5篇
- 下一篇: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
精品范文
10多元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