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探索
時間:2022-05-08 09:09:18
導語:技工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文化內容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技工院校肩負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勢在必行。
一、“三個傳承”——突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要求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建設文化強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和價值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不僅關系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甚至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技工院校是整個社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技工院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保證學校教育實效性,是校園育人和發展的動力。技工院校應通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助推文化強國的建設。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必須積極探索有效的載體和形式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發揚工匠精神。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勵機制,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我國是技能人才大國,也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培育和弘揚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對于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技工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弘揚工匠精神,有利于打造一支技藝超群、敬業奉獻的技能人才隊伍,為推進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堅強保障。因此,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國工匠精神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具有重要的意義。(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習立身處世之道。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技工院校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幫助技工校院學生利用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為人處世中能夠擁有正確的是非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三個立足”——強化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技工院校建設
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積淀,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使每一個青年正確看待傳統文化,使每個青年人都能夠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意義重大。只有運用教育這根主線,我們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傳承給后人的真正財富。每一個時代的教育都有特定的文化烙印,每一個時代的文化都需要教育的色彩。所以,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必須奮起行之的緊迫課題。筆者認為,立足中華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是技工院校的當務之急。(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持,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武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最為典型地反映了自覺銜接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讓廣大青年學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中充分理解愛國主義理想、民族氣節、道德觀念,對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與價值取向乃至一生作為都有巨大的積極影響。技工院校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感召力量,使其接受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高尚愛國主義思想和正確的人生理念,引導學生將遠大理想與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結合起來,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繼承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二)立足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一直流淌著“工匠精神”的基因;在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里,到處矗立著“工匠精神”的豐碑?!肮そ尘瘛弊鳛橐环N優秀的職業道德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契合了時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與廣泛的社會意義。自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來,培育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技工院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大批技能人才的重任,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營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刻不容緩。立足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工匠精神,不僅可以提高工匠精神教育的實效性,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三)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超越升華,同時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繼承,又是現代人類文明的標尺,是一個兼顧古今的科學系統。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應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使其進書本、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盛的生命力和遠大的影響力,讓學生普遍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樹立文化自信與價值自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人才輩出。因此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職業教育教學中,是每一位職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關注、學習、推進的重要工作。
三、“四個融入”——拓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技工院校途徑
(一)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形神兼備。校園物質文化以實物形態表現出來,“主要指學校的教學設施、生活設施、校園自然生態環境等”,校園物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的物質保障。但是,一味強調環境布置會導致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重視有形的建筑或設施,而忽略了人文氣息,缺少立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技工院校,可通過精巧、和諧、實用的設計,將其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校園設施建設上,可以布置中國古代名人的雕塑、樹立大國工匠圖畫和具有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書畫等文化作品,增設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建筑,在教室里置辦傳統文化宣傳園地、樓道上銘刻古代詩詞、張貼名言警句等,使校園的有形環境等都實現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機統一,使校園物質環境建設更有“神”,讓學生隨時接收傳統文化的熏陶,讓感受傳統文化的人文魅力,使校園真正成為師生潤物細無聲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修身養德的重要場所?!?二)融入校園課堂文化,內外兩教并舉。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具有不同于一般知識教育的特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的基本要求是進教材,最終目標是入頭腦。為此,一方面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的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列入教學大綱,例如精選《弟子規》《孝經》以及《四書》等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開設,部分課程,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入教材、入課堂、入頭腦,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推崇仁愛、追求理想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質。另一方面,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以外,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言談舉止、思想心態等細節進行指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電影展播、書畫展、詩詞朗誦、漢字書寫大會、義工隊等活動,加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更直觀的感受。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名勝古跡、文化遺址、傳統文化博物館等,弘揚愛國進步、誠信樸素的優良傳統。通過課堂內外的相互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校園主體的精神養分,從而最終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三)融入校園制度文化,管理與服務兼施。校園制度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態表達的學校的規章制度及固定的體制所體現的文化”,它是校園文化活動的準則,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制度文化,使其實現規范和導向功能,一方面必須借鑒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等內容,體現公平、公開、公正、嚴謹等思想內容,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揚善懲惡,扶正壓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合理評價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以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等思想為導向,強調制度管理的同時重視對主體的人文關懷,體現以人為本、服務師生的管理理念,讓良好的制度文化成為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為,引導學生自覺自愿按章辦事,并逐步形成習慣。(四)融入校園活動文化,古典與現代相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活動文化,讓學生在活動的積極參與和直觀體驗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精心設計和組織內容豐富、新穎活潑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寓教育于活動之中。一方面,以民族節日和紀念日為契機,深入開展經典鑒賞、誦讀藝術及書寫技能展示等主題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節日的氣氛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化民族認同感。邀請校內和校外專家舉行弘揚傳統文化的系列專題講座,舉辦國學演講比賽、知識競賽、重讀經典等活動,以先哲們的人生智慧引導學生;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書畫比賽、歌舞比賽等文藝活動的開展,社團、義工隊等社會公益活動的組織,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在學生群體中的重大影響力,重視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建設,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化的潮流中去,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在新的環境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作者:鄭佳佳 單位:青島海洋技師學院
- 上一篇: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探討
- 下一篇:大學生茶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