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對實訓課教學的意義

時間:2022-09-07 10:02:24

導語:傳統文化教育對實訓課教學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教育對實訓課教學的意義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實訓課在高職教育中占有較大比重,其作用十分重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實訓課教學,有利于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實訓課程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實訓課在高職教育中占有較大比重,其作用十分重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實訓課教學,有利于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一、傳統文化教育對高職實訓課程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實訓課程是相對于理論課程而言的。在理論課程中,教師以理論講授為主,以演示操作為輔。而在實訓課程中,教師以演示操作和對學生的操作進行現場指導為主,以理論講解為輔。實訓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現場操作是實訓課堂的主要學習活動形式。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積累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動手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變通創新的精神特質。《荀子•勸學》曰:“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傳統文化認為,宇宙是變化無窮、生生不息、無限發展的,事物時刻都處在變化發展中。傳統文化提倡大膽疑古,提倡批判求真的精神。《易經》的“易”就是變化的意思。“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求變”必然帶來“求新”。《大學》中就提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易經》被譽為華夏文明之源,儒家、道家、法家、兵家、農家、醫家等古代各個學術流派都從中汲取營養,這些學術流派的經典中都包含有《易經》的思想和理論。可以說,《易經》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易經》是以2的n次冪展開來解釋整個世界的,它是抽象的數理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審美形象思維完美結合的產物。一些西方科學家也受到其邏輯思維的影響,他們從易理中得到啟示,從而獲得了重大的科學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丹麥科學家玻爾教授,其論文《相生相克原理》受到廣泛關注。后來,他被授予爵士徽章。在確定徽章標志時,他選用了《易經》的太極圖。并且在慶賀會上,他以太極八卦紀念章贈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先生,其論文《不對等定律》得到高度評價,他們稱“宇稱不守恒定律”這個發現得益于《易經》,自己從中得到了啟示。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后來為計算機系統所采用)也是受到了《易經》八卦的啟發。《易經》對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社會學等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貢獻早已被國內外科學界和文化界認可,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價值包括兩個方面:文化知識的價值及其背后的思維價值。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認為,我們能從思想文化中獲得的最重要的兩點就是思維的訓練和知識的教養,而在這兩者中,思維的訓練更為重要。中國從來都不缺少求新的精神。傳統文化能幫我們找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能為我們的創新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1]。因此,我們說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以傳統文化中的變通創新理念為指導,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二)有利于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當前,高職院校的有些學生不太重視實訓課程,他們錯誤地認為實訓課程考試容易過關。在實訓課堂上,他們不認真聽講,掌握不住操作要領,導致動手操作時手忙腳亂、顧此失彼,浪費耗材,達不到實際鍛煉的目的。古代學人刻苦學習、勤于實踐的范例俯拾皆是,值得今人學習。傳統文化強調尊師。知識技能“非師不明”,教師的任務就是“傳道受業解惑”。“尊師”的內涵有三點:尊重知識技能、尊重教師勞動、尊重教師職業。這是對學生基本的道德要求。另外,傳統文化重學,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孔子要求學生好學、敏思,強調“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朱熹曰:“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朱子語類》卷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古人所倡導的為學之道,它符合認知規律,故這一為學之道今天仍然適用。四書是傳統文化的經典。作為四書之首的《大學》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是指通過探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和智慧。古人認為,實踐探索是獲得真理的方法,要通過長期探索來實現從量變到質變。“誠意正心”意即有真誠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古人認為,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端正態度,才能靜下心來做好工作。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充滿智慧,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研究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有利于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三)有利于團隊合作精神的培育。在實訓課堂上,學生以獨立個體的身份存在。學生可以單獨完成某個項目,也可以與他人合作完成這個項目;有的項目需要學生獨立完成,有的項目則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因此,實訓課強調團結協作,要求學生樹立互助合作精神,在互幫互助中共同進步。傳統文化尚中求和,強調“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與人為善”“立己達人”“天下為公”等。“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人際關系和諧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要想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就要做到與人為善,摒棄自我中心思想,增強集體意識。由此可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團隊合作精神的培育。

二、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職實訓課教學

(一)在實訓課堂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高職實訓課教學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實訓課堂上,要實現傳統文化要素的融入。可在實訓場所的布置上做些文章,例如張貼包含傳統文化內容的宣傳畫和設置古代名人名言標牌等,這是最直接的宣傳方法,這樣可以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二)將傳統文化課程融入實訓課程體系。在高職實訓課程建設中,要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可考慮開設傳統文化必修課,以拓寬傳統文化教育覆蓋面,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可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通過“活動———體驗———認知”這一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要規劃設計好傳統文化課程,使之與實訓課程有效對接,避免出現兩張皮問題。穩妥起見,可開展教學實驗,對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的可行性進行檢驗和分析,同時逐步完善該課程[2]。高職院校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并鼓勵教師開展調研,編寫相關實訓教材,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為其創新創業提供精神動力。(三)將傳統文化融入實訓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尊師重學、創新求變、和合共生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訓課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各個環節都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例如,在講解操作要領這一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認真聽、認真記,積極思考、積極發言,與老師密切配合,尊重老師的勞動。在期末考核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勇于創新。實訓課程考核的內容涉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其思考力和實踐力。以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訓課程《調酒》為例。可將期末考核的內容設定為:完成一款酒水的調制。這款酒水可以是課堂上老師演示、講解過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創款。自創款一旦調制成功,學生就可以獲得加分,以此來鼓勵學生創新。創新意識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基礎。在實訓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創造動機、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使之產生更多成就感。技能考核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除了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還要考查小組成員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以此來倡導團結合作的精神。(四)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高職院校應通過校報、廣播臺、宣傳欄等媒體,加大傳統文化傳播力度,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更多地展現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引導大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傳統文化[3],使之受到更多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在實訓課堂上展現出較強的創意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結語

實訓課教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有很大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變通創新等精神特質,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高職實訓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應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積極而穩妥地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進頭腦,拓寬教育渠道、豐富教育手段、創新教育方式,擴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覆蓋面,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創新創業型人才,并且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傳統文化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包含了他們對自身及整個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和難題的深入思考,同時也包含了他們解決問題的原則、思路和策略[4]。古人的智慧,我們受用不盡。實訓教師應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予以充分認識,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闡釋,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傳授給學生;同時,立足新的實踐,從傳統文化中提取現實之所需,對傳統文化作出合乎邏輯的新闡釋,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總之,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訓課程的方方面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宋向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創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4.

[2]張鵬舉.應當正視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問題[N].中國教育報,2014-10-15(6).

[3]孫守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振奮中華民族精神[J].決策與信息,2014(9).

[4]連金鵬.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討[D].太原:中北大學,2015.

作者:張海玲 單位:開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