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研究
時間:2022-09-07 09:59:50
導語: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重點在校園的環境建設和內涵建設,優秀文化教育旨在陶冶學生良好品格,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角度考察,兩者的主體、載體和目標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具有相互交融、互動的基礎,探討兩者的良性互動,建立互動的目標聚焦機制、全員參與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可以加強學校內涵建設,提升學院質量;兩者互動需要用優秀傳統文化充實校園文化,做好校園文化的規劃,加強教材體系建設。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文化;聚焦機制;資源共享
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把握好兩者的內在聯系,建立互動機制,對于高職院校開展優秀文化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一)高職校園文化缺少根基。高職校園文化是指高職院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血脈,是高職院校的精髓和靈魂,是構成高職院校辦學實力、活和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完成培養高技術人才目標的需要[1]。從農業高職院院校的校園文化內涵看,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校園的物質文化,如學院的校容與校貌、文化景觀、文化設施等,強調校園環境,強調與培養農業人才的一致性;二是學院的制度文化,如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和學習制度、責任制度、以及其他特殊制度等,三是學院的行為文化,如有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科技學術活動、文化藝術節等,四是學院的精神文化,如學校校訓、辦學理念、學校傳統、學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風學風等。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提高學院的文化實力,增強核心競爭力,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校園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職業定向教育,培養學生對學校良好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滲透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培養學生的技術倫理等。多年來的實踐中很多學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校園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校園趨向城市化,校園建筑趨向一體化,校園功能趨于綜合化,千篇一律、缺乏創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標語化、口號化,缺少魂、缺少根的弊端,探究其原因在于丟失了中華優秀文化。(二)優秀文化教育在大學階段缺乏有效途徑。2011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認為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研究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其中在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2]。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除了經濟、軍事的強大,另一個內核是精神力量的強大,是精神家園的強大。偉大民族一定有獨特的精神家園、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心靈世界。一個民族終極的衰落是心靈家園的衰落。作為農業院校的優秀文化教育是文化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職業院校的優秀文化包括不僅包括民族傳統文化、優秀外來文化,更包括學校文化,特別是學校的精神文化,學校的歷史積淀、學校校訓、學校的教育特色等等校園精神是優秀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些優秀教育需要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互動,才可以更好傳承優秀文化。
二互動機制
(一)目標聚焦機制。校園文化建設和優秀文化教育的起始點和落腳點都是教育人、培養人,兩者理念是一致的,都需要正確處理好校園文化的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的關系。一是加強校園建筑,建設有教育意義的文化設施,真正做到環境育人。通過校園規劃和建設,讓學校的山、水、園、林、路等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通過豐富內涵的雕塑、書畫等文化作品,營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觀氛圍。建筑文化格調體現培養培養目標的職業性和學校的辦學特色,要做到人文色彩與自然色彩相協調,學院建筑風格和辦學定位、辦學宗旨相一致等,用良好的環境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將優秀文化的精神逐漸內化、積淀、滲透于每一位大學生的心理深處,從而喚醒并且強化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大學校園及其建筑的品質,不僅要體現出特定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等氛圍,而且它還要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優化環境。二是借助于學院的精神和規章制度建設塑造學生良好職業道德和技術倫理道德,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如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以“立德、修業、求知、篤行”為校訓,該校訓內涵豐富,把握了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立德”體現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德者,事業之基。”學生的思想取向、道德水平,永遠都是影響未來社會、影響學院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以修身立德作為教育的中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雖久不廢”。職業教育需要接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注重道德教育,儒家四維中的“禮”、“義”、“廉”、“恥”和八德中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應作為道德教育的主線和核心內容,也應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優秀文化教育的豐富寶貴資源和內容取向?!靶迾I、求知”是學生的本分,唐朝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書》:“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辝其親,甘窮饑而樂別離者,豈有二事哉!篤守道而求知也”。而“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禮記•儒行》中說“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校訓言簡意賅,成為學院文化教育的重點內容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主線。三是借助于特色活動使校園文化得以提升,優秀文化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學院可以通過開展精心設計、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立體化、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以及利用重大節慶日、紀念日和學校的特定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等,影響、規范和感染學生的知、情、信、意、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優秀文化教育。四是利用校園人文環境教育學生。學院建設校史陳列室,用更生動形象的歷史資料記載和實物展示,激勵學生繼承和弘揚學校優良傳統;通過校訓、校歌、校徽、校標的解讀和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專業;通過挖掘發揮優秀校友的資源,用優秀校友的人生經歷和感悟、創業歷程和成就,為學生樹立榜樣,增加自信等??梢栽谛@內完善宣傳優秀畢業、在校優秀學生事跡,建立方便學生信息交流的讀報欄、漂流站、信息欄,充分利用學院信息化資源,為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等。(二)全員參與機制。正確處理校園文化建設和優秀文化教育的主體和載體的關系,做好全員參與,需要做到幾點:一是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重視學生的參與。不僅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中需要學生參與,更要組織學生廣泛參與校園樓宇、道路、景點的規劃、建設、命名以及管理工作,以及參與校園文化設施建設、校園雕塑建設甚至是校園的一些標語、文化櫥窗等的設計工作,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增強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環境的認同感。二是學院的教師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也是對優秀文化教育的實施主體,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向學生開展職業文化、校園精神、學校歷史、農耕文化等的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其他相關的課程中融入優秀文化教育,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農耕文化教育理念,倡導天人合一、倡導中國傳統道德和職業倫理道德教育。三是學院的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行為同樣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僅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也要用自己的行為規范,言傳身教,做到文化育人,用優秀傳統文化感染影響學生。不斷完善圖書館、閱覽室的功能,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改善食堂、宿舍環境,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豐富校園的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文化活動、環境熏陶等功能,營造“人人是老師,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良好育人環境。(三)資源共享機制。校園文化建設和優秀文化教育需要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優秀文化教育的成果及時吸納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更多運用到優秀文化教育的內容中。一是做好學生的入學教學,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和凝集力,發揮優秀文化教育的導向約束作用。在入學教育中,讓學生清晰學院的院訓、辦學理念、辦學歷史等,這是學院的辦學的靈魂和文化底蘊,讓學生開始就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二是通過建設文化基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文化、專業文化。通過校園人文環境、文化設施、校園景觀等開展優秀文化教育,通過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為優秀文化教育創造條件。通過完善教學場所、圖書館等教學設施,優化學習環境;通過建設完善大學生文藝、體育、科技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設施,為優秀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場地和條件。如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在校內建設了茶文化基地、蘭花建設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彩林基地、農業觀光文化基地等,成為優秀文化教育的內容和載體[3]。三是在優秀文化教育凝聚的成果進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亮點。如2011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中,不少的成果是進行優秀文化教育凝聚而成,如中國農業大學的“投身三農,服務社會,實踐成才——農林高等院?!鞍倜┦坷蠀^行”、蘭州大學的“用綠色的行動創造綠色的生活——蘭州大學依托環保社團打造特色校園文化”。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的“校園芍藥文化節”獲得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該學院自2009年開辦校園芍藥文化節,經過三年打造,芍藥花香遠播,農經芍藥文化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融入到學院發展、師生成長和區域文化當中,成為了農經精神的展示,農經文化的繁衍、傳播平臺。四是要充分發揮網絡、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型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優秀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和優秀文化教育的渠道和空間,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形成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體系,時刻把握新型媒體在文化建設和優秀文化教育中的主動權,使新型媒體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優秀文化教育的堅強陣地。
三進一步思考和建議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充實到校園文化。第一,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努力方向??鬃釉f:“吾道一以貫之”?!渡袝?#8226;大禹謨》中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薄叭诵摹睂嶋H上是指人性之中的消極力量,比如貪欲、狹隘、偏見、自私;“道心”是人性之中的積極力量,比如良知、仁愛、慈悲。朱熹曾經將這句話稱為中國文化的“心傳”。這八個字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的方向。它告訴我們,人性中既有消極的力量,叫“人心”;也有積極向上的力量,叫“道心”。堯、舜、禹、孔子、孟子、莊子、王陽明、朱熹等歷代圣賢、思想家,都在引導人們如何護養、啟迪和堅守自己的“道心”。作為農業職業院校的教師學生也要更好的防范“人心”,具有為鄉村振興的責任和使命[4]。(二)中西貫通,提供創新校園文化方案。一個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正視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并提出自己的應對方案和智慧;優秀文化的發展也在于正視文化中的良莠雜陳,不斷升華,永葆生機與活力,就需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海納百川,與時俱進。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需要正視問題并自我反省、自我凈化、自我升華。在校園的精神層面和制度層面的設計上不斷自我革新和凈化。(三)規劃在先,循序漸進。校園文化建設難以一蹴而就,需要在優秀文化指導下進行良好的建設規劃。理念創新主要包括規劃理念的轉變,規劃立足點的轉變,投入觀念的轉變以及功能分區理念的轉變等內容,從如何體現出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辦學特色、教育與教學目標、學科建設規劃和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等諸多元素與環節進行規劃。規劃制定后逐步實施,并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層次中。(四)加強校園文化中教材體系建設。選擇合適的內容如傳統戲曲、、書法、中藥中醫、生態文化、生命文化等進入高職院校的教材建設中,擴展校園文化,為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更好的沃土、氛圍。
參考文獻
[1]王冀生.大學理念在中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
[3]潘璋德.高職院校:崇尚職業道德重視技術倫理[N].中國教育報,2006-10-12(12).
[4]郭繼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www.qstheory.cn2017年11月26日10:20.
作者:李凌 單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職業教育研究所
- 上一篇:日本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 下一篇:傳統文化教育對實訓課教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