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和為教育的實踐
時間:2022-12-12 04:36:42
導語:試議和為教育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和為”學生自主成長
“和為”學生的核心要義是自主與責任。培養有責任感的學生,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前提是學生做到自主發展。洪家樓小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主發展、綜合素質提高為目標,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可教育性、差異性,重視學生良好情緒、情感、態度的培養,重視對學生社會化的教育,注重合作、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注意潛能開發與人格塑造的完美結合。學校“和為”成長活動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應運而生的,它的實施契合了素質教育的內在精神,實現了整體教育改革目標下的具體操作和研究。
(一)主動參與:喚醒“和為”成長的意識學校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引導學生明白自己在學校、在課堂中的行為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學生有權參與決定關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一切行為,而不是只充當服從的角色。學生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是班級的主人,但是如果學校不努力發揮他們的主人作用,時間長了,他們就會喪失自主、自立、自強的信心,失去對集體的責任感。因此,學校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參加月主題活動,讓每個學生享受活動的全過程,使其在參與中樹立主人翁意識。
(二)找到自我:提供“和為”成長的空間這個空間既包括學生天天生活的校園空間,也包括看不見的心理空間。“和為”校園文化的建設通過隱性方式透顯出濃厚的環境力量,發揮其特有的導向功能和凝聚功能。所以,學校強調一切文化空間為學生服務的原則,做到安全、人文、方便,及時展示學習成果,并可隨時更換。第一,讓學生在班級中找到“自我”的存在。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設計下,學生在班級的文化陣地里(評比臺)看到、找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進步與不足,看到了特長與個性,對班級也有了一種牽掛和歸屬。第二,讓學生在校園里找到學習的榜樣。在班級文化建設的同時,學校充分發揮宣傳陣地的作用,將現有學生的典型分不同層次展現出來,如區級小名士系列(名士路)、齊魯小名士(金米氣象站)、特長隊員(禮儀生笑臉)等,讓這些有一技之長的學生不斷占領學校的可視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校園里找到自己的榜樣。學生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就有了成功的渴望與自信。第三,讓校園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校在環境建設上突出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的形象、語言、行為、作品、訴求得到更大范圍的呈現,使校園文化具有了學生自主成長的魅力和價值。第四,讓社會成為學生成長的高臺。學校充分利用區域教育資源,采取“走出去”的教育策略,努力為學生自主成長拓展渠道。例如,“你的廠房就是我的基地”:學校帶領學生到農科院牛奶生產線、唐王農業實踐基地、集成電子工業園參觀考察,把企業的廠房變成了學生的實踐樂園。又如,“你的課堂也是我的課堂”:學校利用山東大學、山東省科技館、歷城區素質教育基地、辛棄疾紀念館、濟南戰役紀念館等現有場館資源,作為學生實踐的課堂。再如,“你的視野也是我的視野”: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先后與加拿大里賈納市迪埃普學校、新加坡培青學校、美國康州安多弗小學等十幾個國家的師生開展互訪活動,開拓了師生視野。
(三)實踐提高:開展“和為”成長的活動學校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制定了每年的月活動主題,如三月———安全月(做懂安全的小主人)、四月———春游(做大自然的好朋友)、五月———科技月(做制作發明的小能手)、六月———藝術節(做多才多藝的小演員)、九月———行為規范養成月或民族精神教育月(做文明禮儀的示范生)、十月———社會實踐月(做了解社會的小公民)、十一月———體育節(做強身健體的小學生)、十二月———讀書月(做讀書明理的好少年)。通過月主題活動,學校為每個學生搭建成長與展示的舞臺,使他們的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并收獲信心與成功。
(四)指明方向:抓住“和為”成長的著力點首先,在各項活動的整合上下工夫: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教育科研、社團活動、德育、校本培訓、校本課程等工作有效整合,形成有主題、成系列的活動體系,從而發揮合力。其次,在行為訓練上下工夫。教育可以改變觀念,只有訓練才能形成能力。學校通過小而實的活動訓練,讓學生在行為上能看出變化,取得成效。再次,在具體化上下工夫。學校把學生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可操作的訓練點整理出來,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合作,讓學生感受到自主成長能做、好做。最后,在評價上下工夫。學校以五星級評價體系為依托,以評價引領學生自主成長,引領教師的教育方向。
二、“和為”教師能動專業
教師生命力與激情的迸發,是教育創造精彩的前提;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教育獲得成功的保障。洪家樓小學著眼未來,立足校情,實施和為教師成長工程,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支持性平臺,以教師的贏帶動學生的贏,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增添活力。學校開展了“12345‘和為’教師成長工程”,即堅持一個理念、兩模管理、三層要求、“四能”活動、“五師”工程。
第一,一個理念是指“學校要發展,教師先發展”。
第二,兩模管理包括以下兩個模塊:一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達到的繼續教育目標,要求人人達到相應要求;二是基于學校自身發展需求提出的目標,屬于自選類型,要求人人選準自己的優勢發展方向。
第三,三層要求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對骨干先進教師的管理要求。學校以挖掘自身優勢、搞好輻射帶動、取得再發展為目標,每學期為每個骨干教師免費訂閱教育刊物,優先推薦骨干教師參加高一級培訓活動,鼓勵骨干教師形成個性特色,打造各級名師。二是對青年教師的管理。學校以鍛煉隊伍、自主發展為目標,采取壓擔子、指路子、搭臺子、育苗子的辦法,開展多層次的教學基本功競賽活動,先后開展了青年教師優質課比武、說課比賽、評課比賽、課件制作比賽、語文教師美文誦讀等活動,營造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三是對新分配和新調入教師的管理。學校以規范為目標,開展“過四關”活動,即過課標關、教材關、課堂組織關、教育質量關。
第四,“四能”活動是指以學促能、以課激能、以研厚能、以賽鍛能活動。一是以學促能———構建信息共享系統,拓寬教學視野。學校通過開展各種讀書活動、專題講座,組織教師參觀學習、參與校際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素質,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確保高質量的教學水平。二是以課激能———構建名師帶動系統,促進梯隊發展。學校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開展教師培訓,每月請兩位全國名師到學校現場開課、交流心得、談自己的成長故事,以此引導教師追求更高發展。同時,學校充分發揮市、區教學能手、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讓他們走上講壇,在常規教學中更好地引領全校教師的專業發展。三是以研厚能———構建教師互助系統,提高教學能力。學校通過專題探討、案例培訓、課題研究等方式,對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供相應培訓,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促使其專業成長。四是以賽鍛能———構建個人反思系統,促進自主發展。學校通過開展教師說課、上課、評課等校級各種教育教學比賽,營造你追我趕的氛圍,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教師自我反思,促進自主發展。
第五,“五師”工程是學校為了打造一支能動自強、德藝雙馨的教師隊伍而實施的“五師”教育工程。一是鑄師魂,即教師要具有“四心”:誠心關愛學生,細心了解學生,耐心教育學生,熱心服務學生。二是育師德,即教師要做到“三愛”———愛事業,愛崗位,愛學生,并對后進學生有“三心”———愛心、耐心、信心。三是樹師表,即教師要實現“一二三四”目標:一強———強化為人師表意識;二嚴———嚴肅的自我修養、嚴謹的治學態度;三種精神———敬業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四高———高度的覺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學藝術。四是正師風,即通過制度規范、行為規范、榜樣規范,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五是練師能,即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提出不同要求,以學校培訓和自主選擇兩個模塊來管理,分別對骨干教師、青年教師、新教師提出要求,開展達標活動。
作者:谷長新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洪家樓小學
- 上一篇:實驗校文化建設現狀研究
- 下一篇:試議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