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中圖書館問題分析3篇

時間:2022-06-09 09:01:59

導語:校園文化建設中圖書館問題分析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建設中圖書館問題分析3篇

第一篇

一、校園文化的組成

制度是校園文化的骨架。規章制度與校園各機制的運作直接相關,高校中合理的規章制度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筑造堅實的骨架。文明行為由良好的制度衍生出來,而且良好的制度可以為在校園中學習、工作、生活的學生和教師提供燈塔般的指引。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高校的精神文化體現在校訓以及老師和學生的學問素養等方面。高校文化的終極目標是不斷培養、提煉并深化承載著自身內涵、價值和追求的精神文化。

二、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與責任

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是靈魂,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高校圖書館,因為其不僅屬于校園文化,而且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圖書館在校園文件建設中的功能與責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圖書館的自然環境、文化氛圍、制度文化、館藏文獻以及館員的優質服務。圖書館的自然環境是物化的文化,對于人的感情、思想的形成具有滴水穿石的影響力。大部分大學的圖書館都建設在校園中心,典雅的建筑,氣魄宏大,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良好的文化環境,有利于在受教育者的心理結構中注入不同的社會心理因素,從而不自覺的形成深層的心理基礎,逐漸積淀并對受教育者的行為起到引導、規范、激勵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圍有利于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水準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大學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圖書館,大學生在此學習知識、交流思想,其良好的秩序,安靜的環境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高品質的公共道德,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際關系。圖書館通過張貼標志來提示大學生建立文明高級的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慢步、輕聲”等。圖書館的制度文化包含圖書館價值觀念、職業道德以及精神,這些既符合公共機構的要求,又符合大學生的要求。當今圖書館的價值取向是通過為讀者提供良好的服務,滿足讀者對文獻資源的需求,承擔著傳播知識的社會責任。館藏文獻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現實的時代性和歷史的連續性,是圖書館基本構成要素。校園文化的展開受文獻資源的直接影響,文獻資源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展水平和態勢。圖書館要以讀者需求和自身的任務為依據,有重點、有層次的組織文獻資源,激發讀者通過閱讀提高自身涵養,培養其創造的活力。圖書館員有幫助讀者掌握獲取信息資源方法的責任,引導讀者健康閱讀。通過進行網絡知識講座、開設文獻檢索課幫讀者區分一、二次信息,使其實現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用戶界面在不同的檢索系統中進行檢索,提高讀者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經驗、技能和知識來深化和拓展圖書館的服務職能。

三、高校圖書館實現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鑒于高校圖書館在自然環境、文化氛圍、制度文化、館藏文獻以及館員的優質服務方面有很多功能及責任,因此高校圖書館要想實現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就需要美化自然環境、搞好優質服務、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重視對館藏文獻的建設、提高館員素質。

(1)美化自然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舒適、清新、優雅、寧靜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空間。加強圖書館內部自然環境的建設,使學生來到圖書館就如來到“精神的綠洲”,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和求知欲,激發其自豪感,促進大學生審美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

(2)搞好優質服務。首先要保證全天候開館,方便讀者借閱。其次要通過圖書主頁、信息咨詢、信息簡報、宣傳欄等形式指導讀者閱讀,向讀者推薦圖書。最后要提供個性化服務,定期舉辦檢索文獻資源方法的培訓,隨時對讀者進行個別指導。并針對讀者的閱讀需求和文化層次開展讀書節、讀書競賽、熱點問題大討論,從而培養大學生積極創新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使大學生素質和校園文化建設同步發展。

(3)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圖書館的管理需要一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堅持以人為本為管理理念,對館員和讀者都進行約束,依靠軟約束來規范圖書館運作。建立書刊借閱管理制度、入館須知、大學生文明公約等來約束讀者,利用考核制度、獎懲制度、道德行為規范和工作規范、崗位責任制來加強館員管理。

(4)重視對館藏文獻的建設。根據學科專業設置、讀者需求、教學科研需要、學校的發展目標,制定文獻建設方案。通過多種渠道征求院系老師意見或請專業老師現場協助購置文獻。防止思想內容不健康、格調低下的書刊進入圖書館。

(5)提高館員素質。優秀的館員是圖書館最重要的資源和財富,是知識信息資源與讀者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有創新意識的圖書館館員是圖書館的內在動力,圖書館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續發展的動力,其中館員的素質具有決定性作用。要加強培訓提高館員素養,同時提倡館員通過自學等途徑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四、總結

校園文化建設要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核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重點是愛國教育主義,并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以全面發展為目標;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重視校風建設,將德智體美勞有機結合,寓教于文化,促進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

作者:齊亞寧工作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

1、圖書館文化與校園文化

黨校校園是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輪訓的主陣地和文化承載的重要場所,也是黨校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的載體和黨性教育成果的鞏固和延伸。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學風、校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

2、黨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圖書館是黨校的文獻信息中心,也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心。“圖書館是黨校的文獻信息中心”。這一文獻信息中心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圖書館成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中心。圖書館是收集、整理、貯存和傳遞圖書資料的專門機構,它全面、系統地收藏反映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和知識經驗的各類文獻,保存并延續著人類的文明最新的學術思想。同時,圖書館收藏的文獻也包含了人類認識發展的最新成果:最新的學術思想、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最新的文化信息。因此,黨校圖書館是知識交流系統的中樞,是文化學術信息的前沿陣地。大容量密集型的文化信息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寬敞寧靜的閱讀環境為校園文化活動提供了優越的場所。因此,為了建設良好的和諧校園文化,必須首先建設好提供文明和先進文化的圖書館。

2.2圖書館是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承者。圖書館的發展目標建筑格局、藏書體系、環境裝飾、服務態度等,處處體現著黨校的辦學理念,濃縮著黨校的精神,展現著校園文化。圖書館通過其教育和服務職能在一代代師生中傳承著黨校的文化精神。黨校離不開圖書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更離不開圖書館的文化傳播。

2.3圖書館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圖書館是學員在課堂以外的另一個重要學習場所。圖書館“文獻信息中心”的地位決定了學員在這里可以汲取各種知識,獲得各種形式的文化熏陶。圖書館可以幫助學員完成課堂學習的延伸,可以通過書刊有選擇性地與先賢交流、與優秀的同輩對話、結識志同道合者;可以與古代先哲進行精神上的探討;可以與志同道合者實現心靈的交匯和碰撞。圖書館還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活躍讀書氣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風尚。因此,圖書館理所當然地成為黨校最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之一。

3、黨校圖書館文化構建策略

3.1加強館舍環境建設,塑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閱覽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情緒,明亮舒適的閱覽環境能使讀者心情愉悅,增加讀者的學習欲望和探索熱情,滿足讀者的求知需求。同時館舍環境的建設應隨著讀者的需求和圖書館服務方式的變化而調整。人性化的館舍建設能夠更加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促進良好學風建設。

3.2重視文獻資源建設工作,奠定校園文化的優秀物質基礎。豐富的文獻資源是圖書館的物質基礎。書籍被喻為人類的精神食糧,豐富的藏書可以激發人們強烈的求知欲。圖書館在館藏建設中首先要保證學校教學科研的需求,要根據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科發展組織藏書。同時也要針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進行收藏,充分發揮其為校園文化服務的功能。目前,各種載體的文獻出版數量驚人,良莠不齊,黨校圖書館在建設館藏時要嚴格把關,采購一些有利于學員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文獻資料,從而奠定優秀校園文化的物質基礎。

3.3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增強校園文化的凝聚力。黨校圖書館的管理制度既要規范工作人員的行為,也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的管理使得人人都能參與到黨校圖書館發展的討論和管理中去,調動其積極性,發揮自身聰明才智,使圖書館員從被管理轉變到主動參與管理。人性化的制度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使館員對圖書館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從而增強館員的自律性。

3.4拓展黨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適應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黨校圖書館在實現服務功能的同時,一方面,可以發揮其教育職能,引導讀者的閱讀取向,向讀者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黨校圖書館里的資源不是為了藏,而是為了用。面對海量的信息,要使學員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黨校圖書館應積極開展讀者信息素養教育,引導讀者學會如何獲取、利用圖書館的資源,使學員掌握信息獲取技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快速獲取自己所需,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5發揮黨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黨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是開展黨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之一。黨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能較全面地支持和服務于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支撐著黨校校園文化的開展,影響著黨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發展和質量水平。黨校校園文化活動中的主體是學員和教職員工,為他們服務是黨校圖書館的天職,黨校圖書館要發揮信息資源優勢,為黨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蔣慧工作單位: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

第三篇

一、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挑戰

1.大學生閱讀經典越來越少

大學生閱讀經典越來越少,也是對高校圖書館的一個挑戰,這一挑戰與上述“大學生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相仿。大學生讀經典名著少,是當前高校中的一個突出現象,有一教授曾對該校文科學生的閱讀情況做過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讀過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原文的比例很少,有不少的學生只讀縮編本,或者是通過電視劇的形式來了解情節。黑龍江省作協主席、著名女作家遲子建也指出:“以文學類書籍來說,無論是國外大文豪的作品,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納,還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抑或是魯迅、郁達夫、柔石、老舍、巴金、沈從文、蕭紅等文壇先驅的作品,都備受冷落。”[1]與“大學生閱讀經典越來越少”相對應的,則是大學生對流行讀物情有獨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愿耐著性子讀經典名著,卻對各種圖書排行榜列出的“時尚暢銷書”趨之若鶩,這種狀況被著名專家、學者稱之為“文學的淺俗化現象”。在大學校園里我們確實可以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對近些年涌現的一些暢銷書津津樂道,如數家珍,而對經典名著卻一問三不知。這種現象實在令人憂心。這樣的現象在大學校園里頻頻出現,其對高校圖書館的挑戰無疑是異常嚴峻的。高校圖書館擁有的古今中外經典名著浩如煙海,不僅品種齊全,而且復本量多,而所謂的“暢銷書“相對較少。大量的經典名著遭受冷落,被束之高閣,這不僅對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是對高校圖書館育人導向、傳知陶情的功能的極大傷害。一所大學校園里涌動著一個個不讀經典名著的學生群體,也大煞了校園文化的風景。

2.網絡文化愈益強烈的沖擊

網絡文化是現代傳媒技術與文化交融的結晶,表現為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形式。數字的透明性、網絡的公共性和信息的流動性,造成了網絡文化的“不易設防”狀態,所以,“網絡文化”入侵大學校園、沖擊校園文化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在網絡文化中,網絡文學的勢頭尤其猛烈、沖擊力更大,相比傳統文學,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網絡文學都可謂“后生可畏”。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文學網站五千余家,在網絡上發表或連載的小說有數萬部,網絡文學的讀者數量已超過紙質書刊的讀者數量。應該承認,在我國,網絡文化的主流是社會主義的,其思想導向是社會主義方向的,其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但亦不可否認,網絡文化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狀況也顯而易見,其在網絡文學中表現尤甚。在目前數以萬計的網絡小說中,良莠不齊,“妖魔化”現象嚴重,價值導向時有偏頗,許多作品思想低下,藝術拙劣,沒有多少營養價值,只是粗劣的文化快餐[2];不少作品渲染暴力色情,品賞隱私、美女,是貨真價實的精神垃圾。有些稍好的作品也大多沉溺于宮廷爭斗、男女私情、武俠穿越等內容,其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都十分有限。這種不良網絡文學,對思想單純、涉世不深的青年學子們的誘惑力、殺傷力巨大,對高校圖書館卷軼浩繁的紙質文學產生猛烈的沖擊,對校園文化建設也帶來深廣的消極影響。

二、應對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挑戰

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面臨的種種挑戰,會削弱甚至消解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認真應對這些挑戰,應對的辦法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慮:

1.誘發大學生親近傳統文化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豐厚的文化菁華。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心靈和大腦,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著歷史,引領著未來。繼承、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成為社會的共識。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在“兩會”發言時說:“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深深地扎根在我們這片土地上,與中國人的情感息息相通,蘊藏著民族的精神脈絡。事實上,優秀的傳統文化會讓人感到親切,只要深于其中,就能感受到它的味道,觸摸到它的神韻,渾身奔涌自然生發出來的幸福感。”這些話講得很形象,也很深刻;趙院長還在發言中呼吁“讓青少年樂于親近優秀傳統文化”[3]。當然,要讓青年學子們親近傳統文化,不單單是圖書館的事情,僅靠圖書館獨立而為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它需要學校各部門同心攜手,形成合力,共同誘發莘莘學子樂于親近優秀傳統文化,并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所傾斜,讓大學生們更多地了解和認識傳統優秀文化;但高校圖書館在其中應該擔負起主要的責任和發揮重要的作用。高校圖書館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做更多有利于誘發青年學子親近、喜歡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情,如設置傳統文化專室、舉辦傳統文化講座、組織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出版傳統文化專欄等,在校園中搭建起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營造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從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大學校園,真正凸顯校園文化特色,以獨特的校園文化熏陶人、激勵人、塑造人、感染人。

2.引導大學生多讀經典名著

面對大學生閱讀經典名著越來越少的現狀,就是要想方設法引導他們閱讀經典名著,多讀經典名著。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的生活必須。關于閱讀,不少專家、學者已有精辟、獨到的見解。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說:“閱讀給了我們觀察世界的高度,閱讀給了我們認識社會的深度,閱讀給了我們改造世界的利器。”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人是不可能離開閱讀而獲得心靈的成長的。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發展,閱讀不可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是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可能改變人生的物象,但是可以改變人生的氣象”,“作為推手和載體,閱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形成。”[4]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開展全民閱讀活動,這即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全民閱讀活動”這項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視,也表明了閱讀對國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對“知識精英”大學生尤其如此。人的閱讀興趣是多方面的,所讀的書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大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也是各式各樣的,而且選讀的內容比之一般讀者更為考究,但不管如何,閱讀經典名著卻是必不可少的。人類最偉大的思想都在書里,特別是在經典名著中,因為經典名著比一般作品更豐富,更高深,更有多重解讀性。像莎士比亞、歌德、雨果、托爾斯泰、曹雪芹、魯迅等,他們留下了不因時光流逝而黯淡的精彩作品,這些作品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跨越國界、跨越種族、跨越時空長久地留存下去。作為當代大學生,沒有理由不讀這些名家的經典作品。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詹福瑞曾語重心長地說:“除了每天讀一些淺文化以外,我建議還是多讀一點經典。”著名女作家遲子建也極力提倡“要多讀經典書”,她認為“經典書”是書中的‘奢侈品’,每一個品牌都是經過歲月淘洗的,是書中的黃金寶石,值得珍藏。不讀經典,讀書的品味不知不覺地就降低了”。[5]因此,多讀經典名著,應成為大學生的共識。誠然,就經典名著本身而言,因其成書相對較為久遠,故其特點是與時尚、流行以及暢銷等因素相抵觸的;對于習慣了在輕松、趣味氛圍中讀書的當代大學生,觀念的轉變很難在朝夕之間得以實現,還需一個引導、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圖書館應該發揮它的職能,起著關鍵的作用。高校圖書館憑借大量的館藏經典名著,可設置經典名著閱讀、導讀專室和經典名著影像室,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輕松怡情的氣氛吸引大學生喜歡經典名著;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名著知識競賽;出版內容深入淺出、裝幀圖文并茂、版式新穎別致的經典名著墻報、板報;舉辦讀經典名著征文比賽;組織“讀經典、談感受”讀書交流活動等。通過這些舉措或活動,培養和增進大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使閱讀經典名著成為大學生的自發行動,并在校園里蔚然成風。在引導大學生多讀經典名著的同時,也要誘導他們正確對待“排行榜”“暢銷書”。客觀地說“排行榜”“暢銷書”中也有好的作品,但其大多數作品是同銷售量掛鉤、與孔方兄結伴的,商業味很濃,庸俗化、娛樂化、功利化等不良傾向顯而易見。須知圖書的暢銷、流行跟品質的好壞有時會有一定的關系,更多的時候是毫不相關的。如果按銷售、流行度去閱讀,定會把讀者的品味降低。因此,大學生還是不要追時尚、趕時髦,遠離“排行榜”“暢銷書”為好,“經典才是真正的時髦”(遲子建語)。

3.構建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

網絡時代,人們閱讀出現了新變化,開始從經典閱讀向輕文化閱讀或者淺文化閱讀的轉變。網絡時代不可逆轉,網絡文化難以舍棄。網絡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對網絡文化對經典閱讀的巨大沖擊,積極的辦法就是建立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誠然,建立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不是一所高校或是高校圖書館獨力能做到的,它是政府和社會的職責;但也不是說高校、高校圖書館于此無所作為,在構建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做好網絡文化管理工作方面,高校和高校圖書館還是大有可為的:一是建立網絡文化安全教育機制,用良好的道德風尚引導網絡風氣,在傳播真、善、美的過程中促進網絡健康發展;二是制定網絡文化管理規章制度,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文明管網,在全校形成抵制網絡低俗之風的自覺行為,加強網絡過濾機制,運用技術手段把不良文化、垃圾信息過濾掉,確保把健康向上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學生,重點推介優秀網絡文化,使高雅的得以弘揚,通俗的健康傳播,低俗的無所容身[6]。總之,面對網絡文化,高校圖書館既不能視之為“洪水猛獸”,畏而避之,也不能認為其“虛無縹緲”,無所作為;而是應該積極面對,正確引導。網絡上的文學作品豐富多樣,把握了方向,就會使傳統文學文化教育事半功倍。人類離不開經典,網絡時代亦如此。可以預見,網絡文化的發展壯大必須需要經典來滋養和提升文化品位,屆時,經典將借助網絡手段而大放異彩,網絡文化也將依憑經典滋潤而熠熠生輝。以遇險從容、處事不驚的姿態面對各種挑戰,并采取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應對,高校圖書館定能化解矛盾,消除隱患,清除障礙,從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本文來自于《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蔣映霞工作單位:欽州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