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的基礎性
時間:2022-01-28 10:42:54
導語:校園文化的基礎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園文化的基礎性是校園文化所特有的激發高校生存發展生命活力的那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價值。學校的基礎要件包括物質條件、師資條件、規章制度和校園文化等,唯有校園文化難以一蹴而就,需經長期不懈努力積淀而成。從學校發展的歷史中透視校園文化的基礎性,我們可在中外校園文化的多元差異、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互溶、校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等多個方面,認識其存在的客觀性。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注意時空性、計劃性、包容性、親切性等多重要求。
關鍵詞:校園文化;基礎性;功能作用;歷史透視
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1]在教育教學研究中,校園文化一直都是關注度很高的熱點話題,目前學界注重研究的問題多在如何建設的策略、方案等操作層面上,比如,有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有的與民族特色相結合、有的與地域特色相結合,等等,相對缺乏的是其基本理論方面的研究推進。本文試圖對校園文化的價值主旨做個性化發掘,借助社會歷史的視角,論述其在高校發展中的基礎性意義,以豐富其理論研究。
1校園文化在高校發展中的基礎性
所謂校園文化的基礎性是指校園文化所特有的激發高校生存發展生命活力的那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一價值如同一個高大建筑的基礎一樣,沒有這樣的基礎,高校發展就會垮掉。高校是以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的場所。高校的生存發展需要諸多條件:物質的如辦公教學大樓、桌椅教材等;精神的如辦學理念、管理制度、教學風氣等。物質條件容易達成,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就能如愿建成,為難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不是靠投入多少資金就能取得的內容。正如清華老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師對大學的存在意義,不僅是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教師而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教育目標的榜樣存在,發揮著營造積極向上、奮發進取氛圍的作用,有大師的引領和帶頭,學校才會迸發出勃勃生機,獲得充足的提升動力,凝結在大師身上的不同尋常的特質便是其高端的文化素養。新時期里,曾經任復旦大學校長的楊福家先生認為,大學之所以稱為大學,關鍵在于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而大學的文化則是一種探求真理的文化、嚴謹務實的文化、崇尚學術自由的文化,還是一種明德修身的道德文化。名家們的思想認識,共同揭示了大學生存發展的真諦:大學不在于物理空間有多大,物質條件有多高,最關鍵的還是其有沒有文化。可見,文化是一個大學安身立命的基礎。進一步分析,校園文化就層次而言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深層次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特指大學的精神和風氣等等,它具有高度的凝結性,較為抽象,不身在其中往往無法感知,這一部分內容作為大學文化的內核,是一個大學長期培育積累所得,也是一個學校引為驕傲的內容。一個學校的校訓就屬于這樣的內容。世界上各個大學的校訓表述不盡相同,充分反映出各個學校在各自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積淀,不同校訓背后折射出的是各具特色的生命活力。另一部分為表層次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特指那些在不同時期里、在不同場合下、在不同空間里呈現給師生的學術報告、文藝表演、體育競賽、板報宣傳等等有形的、可見的內容。這些內容在高校校園內豐富了學生生活、提供了鍛煉機會、搭建了交流平臺、傳播了各類知識、營造了文化氛圍、調動了多種積極性,是大學凝聚師生之心,激發教學活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這一部分內容所以必不可少,是因為它更適合年青學生的身心成長之需,它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途徑,它還更接近于生活本真。學校通過更多接近本真的活動展示,教學才能有效地進入求真的軌道。校園文化具有基礎性,可借用社會有機體的理論來闡述。該理論把社會看作是一個各種關系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這個整體能呈現出各構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統性、整體性、開放性等重要特性[2]。認識社會有機體理論,能給我們很好的方法論啟示。認識校園文化的基礎性價值時,我們可將其置于學校存在發展的諸要素中進行分析。學校發展的要素從大的方面來分類,可有四項,一是物質條件,包括學校的硬件設施和資金等;二是師生條件,包括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等;三是學校的種種規章制度,四是學校文化,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教風學風和人文精神等。在這四類要素中,學校的物質條件可以隨時改善,師資隊伍可以通過市場交流得以改善,學校的制度受其校園文化影響,唯有校園文化是難以隨便獲得的,需經長期不懈的努力積淀而成。一個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單位是很難辦出特色,很難取得驕人成績的。
2校園文化基礎性意義的社會歷史透視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學校出現于夏朝,而類似于現代意義的大學則起源于歐洲的中世紀,其最初的形式,僅指一種可以采用任何組織形式培育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的團體或社區,并沒有突出其學校教育的作用和功能[3]。在對校園文化的歷史審視中,我們深深覺得,是所有存在的和已經消亡的學校文化共同構建了歷史長河的校園文化大系,又以這樣的集體文化壯大了社會文化整體,使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傳統文化豐富豐滿、五彩斑斕。
2.1中西方校園文化的多元差異是校園文化基礎性的外在表現
因為中西方辦學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文化傳統不同,校園文化自然也不會相同,甚至完全相異,形成兩種不同風格的校園文化,這些相異的校園文化伴隨著兩種迥然不同的社會文化或社會價值傳承下來,個性十足,讓彼此相互驚嘆。(1)校園硬件設施,如:校園建筑、校園圖書館、體育場所等體現出校園文化差異。以校園建筑為例,西方多數大學校園一般是“無圍墻大學”,且可向社區開放,體現出其開放性文化特征。而在我國,校園建筑結構如同家居一樣,注重完整性、封閉性、獨立性,顯示出學校與社會的分隔,如此明顯的差別更多地受制于其歷史文化基礎,是校園建設歷史長期沉淀的結果。(2)大學理念培育的差異制約校園文化基礎性的價值的取向。西方大學注重以獨特的、多元性發展的辦學理念引領學校發展,如:德國大學注重研究的辦學傳統、英國大學的博雅教育、美國大學重教學與科研、服務社會的大學理念等等;其共性是“以培養人”為目標,培養這個“目標人”會學習、會選擇、會合作。相較于此,我國教育的任務雖然基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但歷朝歷代所確立的學習目標則是擔當“治國平天下”之責,追求“學而優則仕”的前途,在此傳統教育理念下,校園文化更多的以統治者的意志為轉移。(3)注重“學術自由,培養個性”是培育校園文化基礎性良性氛圍的差異點。“學術自由”的思想最早由德國柏林大學創始人洪堡提出,他的新人文主義精神在大學教育中的體現是研究自由、教學自由和學習自由精神,這種自由精神營造了良好的文化傳播與革新的氛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大學教育在近展中,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大潮,學術自由的呼聲紛紛在大學響起。最典型的是北京大學在蔡元培校長的治理下,開創了思想自由的新學風,形成了北大優秀的辦學傳統,奠定了新北大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而這樣的學術自由氛圍并未能在我們的辦學歷史中普及并延續,因而校園文化建設極容易隨波逐流,脫離文化的高雅,偏向世俗。(4)創新意識培養是校園文化核心內容的新亮點。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大學出現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改革浪潮,至今仍方興未艾。其培養途徑有三:一是切實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二是設立創新基地,在實踐中創新;三是建立有效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與國外大學相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在教學改革中,各種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在實踐中普遍應用,比如,讓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給新生配備導師制,設立學生科研獎勵等等,但各類學校的發展并不平衡,整體創新能力偏弱,這些不足使得校園文化的厚重性不足。
2.2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相溶是校園文化基礎性意義的活力源泉
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追根溯源來自社會文化的土壤。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又以其獨特的方式服務社會,豐富社會的文化發展,促進社會的文化進步。首先,學校的生成是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社會文化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領域,這就決定了校園文化生成和發展的社會文化基礎性,以我國校園的禮儀文化教育形式為例,可見一斑。我國素有“禮義之邦”之稱,在我國古代社會學校教育中,禮儀制度教育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左傳•隱公十一年》云:“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4]歷代政府都非常重視禮制建設。為了富有成效地施行禮制,需要建造專門的場地演練,需要培養專門的人才實施,需要專門研究禮制的完善,因此,催生出了古代學校的形成,催生出了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禮制文化教育。禮儀制度的教育成為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校園文化的教育形式與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深深打上了社會歷史文化的烙印。其次,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具有重要的輻射作用。學校從獨立于社會之后,并沒有完全與世隔斷,而是有許多途徑通向社會,與社會交融。它的老師來自社會,它的校園建筑敞開向社會,它的實踐場所依托于社會,它的畢業生走向社會,它的建設和發展需要社會的支助,這些通道引入了豐沛的社會文化營養,這些營養在滋潤學校發展時,也同時孵化出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這些校園文化又借助于其教師、學生和校園課堂本身,匯入社會文化,影響社會文化,與社會文化相得益彰,共同營造社會文明的良性循環體系。
2.3校長崗位是增厚校園文化基礎的關鍵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個學校先評論它的校長。”[5]大學校長不僅是辦學特色形成的主導力量,同樣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校園文化的傳承發展力度都與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以及管理能力緊密相聯。中外各類名校辦學成功的事例,無不說明這一點[6]。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柏林大學,離不開洪堡的銳意改革;對哈佛大學產生深遠影響的霍普金斯大學,離不開吉爾曼的開拓性創舉;斯坦福大學成為世界著名的“硅谷”,離不開校長斯德林和副校長特曼的創新。在我國,古代孔圣人創辦的教育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教育和社會發展;現代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師范開創了鄉村教育的先例,讓教育的奢侈變成普通民眾望而可及的內容;蔡元培主政北大,創造了一個個性豐富,生機勃勃的北大,奠定了其在今日中國的第一大學地位等,不勝枚舉的歷史事例告訴我們,校長是一個學校成長發展的靈魂,是培育一個學校文化基礎厚度的規劃大師。因此,一個成名學校的背后總是相連著一個成功的校長,一個成功的校長身后往往矗立著一個成名的學校,造就文化品位高尚的思想家、教育家類型的大學校長(或黨委書記)是一條重要的歷史經驗。
3校園文化基礎性的幾點要求
校園文化基礎性價值的發揮,相伴著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本質上是一個多環節的、持續的、開放的實踐項目,在其建設過程中包含著較多較高的要求。
3.1文化建設的時空性
營造校園文化,就基礎性要求而言需要全面覆蓋,減少死角,因此,客觀上既有空間上的要求,也有時間上的要求。空間上要求校內的各個角落都應有文化的形式、各個人都應有文化的修養和品味,這類文化形式可以是靜態的藝術作品、樹木山石或辦學成果集錦,也可以是動態的禮儀、行為、比賽或表演,校園文化應遍布校園各處,從辦公場所到活動場所、從課堂到食堂、從路道到綠化,師生活動涉及的地方就應體現文化氣息,這才是空間上建設的應有表現。在時間上營造校園文化要求具有持續性,即在各個時期里都有文化表現和亮點。校園文化是累積起來的,不能靠隨意或突擊來完成,一定是一個學校時時有校園文化意識、多年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3.2文化活動的計劃性
要做到校園文化的時空存在,就要對校園文化做好規劃,就要具備校園戰略發展的長遠眼光。要把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上升為學校發展戰略,并將其制度化,以保證其得以順利傳承,不因不同階段的領導更換而改變其文化特色或削弱其建設力度,真正讓校園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持續發展。校園文化的建設計劃既需要圍繞學校辦學特色的主題做“頂層設計”,也需要發揮群策群力的作用,走群眾路線,培育全體師生員工校園文化建設的“自覺”氛圍,還需要專家學者獻計獻策、從不同專業的視角進行創新和批評完善。
3.3辦學質量提升中的包容性
包容對個人來說是一種修養,對一個單位來說是一種價值理念,也是一種生存文化。學校是聚集人的地方,除了老師還有眾多學生,每個人都有思想,每個人的思想都有個性,每個人的思想都會變化,在這樣的群體中,固然群體意識很重要,群體目標很重要,但若在主張群體意識的時候,漠視和排斥個體意識,這對教學工作進展,并不有利,因為教學是以教師個體活動為單位完成的,出色的教學工作來自于教師個體的榜樣力量和創造性。漠視和排斥個體意識很容易扼殺個體的創造性。因此,文化底蘊深厚的學校往往能匯集較多很有個性、很有學術成就、很受學生喜愛、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
3.4方式途徑上的親切性
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和途徑眾多,每個建設內容都涉及到“人”的問題,雖然從總體上來看,校園文化可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通常不太容易讓師生厭煩。但這不等于說,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和途徑不需要講究藝術,實際上,要想讓校園文化建設的效果出彩,反而特別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藝術性問題,這種校園文化建設方式和途徑的藝術性是要讓每個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都能給人親切感。校園環境建設具有親切感,人們就樂于進校,樂于工作生活在校園;教師上課具有親切感,學生就會得到平等尊重的認同,就容易進入教學互動的場景;學校領導具有親切感,教師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容易被調動。方式和途徑的親切性,是校園文化建設者的身心修養高度、智慧高度和藝術水準的生動體現。
總之,校園文化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辦學資源,較多的研究者均將其看作為一種“隱性課程”貫串于學校辦學的歷史中,其對學生的影響是間接的、持續的、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式的。[7]因此,校園文化是高校生存的隱形基礎。
作者:許金如 唐開鵬 徐開金 單位:揚州職業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德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6):107-109.
[2]劉忠孝,萬寧寧.試析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高校德育社會化的理論支撐[J].學術交流,2012(1):167-171.
[3]程方平.高等教育的發展創新歷程———國外大學發展概說[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89-100.
[4]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C]//林志均:合集•文集之六.上海:中華書局,1936.
[5]陶行知.陶行知選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陳厚豐.中國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7]李世輝.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4):50-53.
- 上一篇:淺談證券公司財務人員的績效考核
- 下一篇:連續交易型證券操縱行為的認定標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