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9-03 08:42:00

導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在當今信息時代,新知識不斷膨脹,人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從大量的知識信息中,去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學習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識,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立于不敗之地。學校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協調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課堂教學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處于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學習方法,正是適應了這一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初中物理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知道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不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教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初中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來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都成為一種必然。

物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基礎課。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終解決問題的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順應時展要求

順應時展要求,“研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發展起來。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知道下,通過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培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報》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學習要換腦》指出,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

1、教師不是把知識和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出問題或提供線索,讓學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獲得結論。

2、研究性學習不太在乎知識本身,而在乎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本領。

3、重視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了解和探究過程中科學觀念及科學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體結果。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1、要改變學習方式:變原來的“接受型”學習為研究型學習,要改變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思考、懷疑的傳統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要向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提出疑問,用自己的研究去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

2、要變“怕”為“敢”:不要怕自己知識少,基礎不扎實,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錯。

二、“研究性學習”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物理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很難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經過學習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一段時間“研究性學習”法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具體教學思路是: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的方向,然后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目標和做法如下:

目標一: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分析。

“讀書”是學生的基本任務。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每進行一個新的教學課題,都應當指導學生學會讀書,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通過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理解定義、概念。通過閱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學習者的閱讀,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的活動中接受知識。教師在這個階段中的作用是準確地把握課題內容的深度廣度、知識點、組織學生掌握知識及其學習方法。

方法:例如,在蘇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態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明白本節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交代給學生閱讀的內容,同時設計一些思考題,布置給學生,例如:

[摘要]在當今信息時代,新知識不斷膨脹,人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從大量的知識信息中,去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學習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識,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立于不敗之地。學校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協調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課堂教學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處于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學習方法,正是適應了這一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初中物理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知道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不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教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初中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來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都成為一種必然。

物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基礎課。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終解決問題的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順應時展要求

順應時展要求,“研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發展起來。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知道下,通過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培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報》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學習要換腦》指出,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

1、教師不是把知識和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出問題或提供線索,讓學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獲得結論。

2、研究性學習不太在乎知識本身,而在乎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本領。

3、重視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了解和探究過程中科學觀念及科學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體結果。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1、要改變學習方式:變原來的“接受型”學習為研究型學習,要改變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思考、懷疑的傳統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要向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提出疑問,用自己的研究去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

2、要變“怕”為“敢”:不要怕自己知識少,基礎不扎實,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錯。

二、“研究性學習”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物理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很難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經過學習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一段時間“研究性學習”法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具體教學思路是: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的方向,然后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目標和做法如下:

目標一: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分析。

“讀書”是學生的基本任務。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每進行一個新的教學課題,都應當指導學生學會讀書,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通過一邊讀一邊思考的方法,理解定義、概念。通過閱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學習者的閱讀,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的活動中接受知識。教師在這個階段中的作用是準確地把握課題內容的深度廣度、知識點、組織學生掌握知識及其學習方法。

方法:例如,在蘇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態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明白本節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交代給學生閱讀的內容,同時設計一些思考題,布置給學生,例如:

總之,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想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希望達到培養學習方法的目的,進而希望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引入到其它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適當地指引學生,而不急于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讓學生進行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不了的難點問題,最后才由教師幫助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我想,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并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研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時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學科、物理教師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發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新的成功經驗和突破性進展還比較少,實際困難也很多,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要換腦》2000第44期《教育文摘周報》

2、《中學物理教學法》許國梁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