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學習探討
時間:2022-04-16 09:21:43
導語: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學習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有效性
1.通過物理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演示實驗是物理實驗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不僅是樹立物理觀念和規(guī)律、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熱傳導中水不善于導熱的內容時,在裝滿水的大試管中,放入一條魚,在試管上部加熱直到沸騰時,底部的魚還在游動,說明水不善于導熱,而在試管底部加熱時,不久魚就會死掉上浮,說明水傳熱主要是通過對流來實現的。2.實驗導入方法使學生產生懸念以趣味化、新奇化、生動化的實驗介紹新課程內容,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引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物理現象,總結物理律。3.鼓勵學生做探究性實驗,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探究性實驗教學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充分體現師生互動的特點。由學生具體操作實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設計出新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做、讓學生看、讓學生想,學生始終處于探求客觀真理的狀態(tài)中,實驗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會得到全面提升。
實際例題中解析增加初中物理學習有效性
物理力學試題中,一般考察的是學生對于力學中牛頓三大定律和動能定理知識點的運用能力,例如,在光滑的水平面內,一質量m=1kg的質點以速度V0=10m/s沿X軸正方向運動,經過原點后受一沿Y軸正方向的恒力F=5N作用,直線OA與X軸成37°角,如圖所示,求:(1)如果質點的運動軌跡與直線OA相交于P點,則質點從O點到P點所經歷的時間以及P的坐標;(2)質點經過P點時的速度。解:設經過時間t,物體到達P點(1)XP=V0t,YP=(1/2)(F/m)t2,XP/YP=ctg37°,聯(lián)解得t=3s,X=30m,Y=22.5m,坐標(30m,22.5m)(2)Vy=(F/m)t=15m/s,V=(V20+V2y姨)=5姨13m/s,tgα=Vy/V0=15/10=3/2,α=arctg(3/2),α為V與水平方向的夾角。高中物理日常教學任務中,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創(chuàng)新作為一種思維,只有當學生具備了這種思維時,面對復雜的問題才能更從容地應對,才能在解決問題時產生新穎的解題思路,學會換位思考。首先,興趣是必要前提。很多學生在感覺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難度,做題時會遇到很多困難,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會降低,甚至會喪失學習物理的興趣,使物理學習成為學生的負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習效果,無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識的運用無處不在,很多物理學家都是在生活中發(fā)現物理現象并總結出規(guī)律的。例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是在洗澡時池水溢出發(fā)現的;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蘋果砸到頭上而發(fā)現的。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不是枯燥乏味的,教師應在物理學習過程中通過這些事例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學生激發(fā)自身的求知欲和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日常生活中對周圍事物進行更多的觀察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最后,教師應在課堂上營造物理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實際的課堂實驗或者多媒體演示,對學生學習中不理解的地方進行分解教學,對學生不懂的物理現象進行實驗演示,讓學生在直觀的實驗中感受物理規(guī)律的運用,通過師生的共同合作,讓學生參與到物理實驗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有效性教學在物理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具體的教學問題,并將教學內容結合其中,從而將物理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融入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重視教學的科學性,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中,增加教師有效性教學的質量,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能夠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明白物理之中的一些科學現象,進一步促進學習,而且對學生的未來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作者:金賽輝 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鐘陵鄉(xiāng)初級中學
- 上一篇:初中物理探究問題能力培養(yǎng)
- 下一篇:信息技術物理教學優(yōu)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