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時間:2022-06-10 08:26:33

導語: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及要素

情境,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或環境。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環境和情感氛圍。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環境或氛圍,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取知識或技能,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理解情境教學法的內涵需要切實把握三個要素:一是情境中活動的主角。情境是展開了一定學術情節或情節片段的環境或氛圍,因此情節的展開一定有一個或多個主角。二是角色活動的背景。角色的活動受到一定的背景影響,并且隨著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它是角色活動的前提和條件;角色背景蘊含了情境的特殊功能,體現了情境的特殊性。三是角色作用的對象。角色的活動以對象為中心展開,通過控制對象可以對角色的活動施加影響。只有把握好這三個要素,才能掌握情境的獨特作用并將之運用到教學中。

二、初中物理教學常見情境的分類

根據情境三要素及物理知識的特點,可以將初中物理常見情境分為三類:從扮演的角色方面,可分為欣賞情境和參與情境;從角色活動的背景方面,可分為真實情境和描述情境;從作用的對象方面,可分為實驗情境和模型情境。對某一個情境而言,在不同情況下,它既可以是參與情境,又可以是實驗情境。1.欣賞情境和參與情境:欣賞情境中情境的角色扮演者并非活動的主體,角色的活動僅表現為觀察與欣賞;參與情境中的角色扮演者則同時也是活動的主體。2.真實情境和描述情境:真實情境“貴在真實”,活動背景為未經人為加工的自然或社會背景,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和更深的情感體驗;但真實情境的活動成本往往較高,除了金錢的花費外,還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與實施。描述情境中的活動背景是人為創設的背景,具有更強的凝練性和指向性。3.實驗情境和模型情境:實驗情境的作用對象是能給學生真實反饋的實驗對象;模型情境的作用對象往往是虛擬的,多數情況下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制模型,此外,還可以是需要學生通過思考和驗算來解決的問題等。

三、各類情境的有效性設計原則

實施情境教學法的關鍵在于情境的設計是否合理和成功。下面詳細探討各類情境的設計原則。(一)欣賞情境和參與情境的設計原則。欣賞情境必須能夠吸引學生,使學生愿意和容易“欣賞”,此外,還應和所學知識密切相連。如在講授靜電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一塊事先經過摩擦而帶電的泡沫塑料創設情境:把帶電泡沫放在自己頭上,頭發會瞬間直豎而起,學生見到這一現象,好奇心瞬間被激發,對奇妙的電現象充滿了好奇,自然會帶著很高的積極性投入新課學習當中。這種方法簡單、直接而有效,通過欣賞情境快速吸引學生,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參與情境的設計強調學生的親身參與。如在進行“二力平衡”的教學時,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學生用自制卡片進行探究,總結歸納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學生在參與情境中很活躍,甚至會探索新的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二)真實情境和描述情境的設計原則。真實情境的設計要求將學生帶入自然或社會,通常是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觀察的客體,再加上教師生動的語言渲染,使其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如在完成光學部分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湖畔邊,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湖面上呈現的景物的倒影反映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水中魚的實際位置低于人眼看到的魚的位置是由于光的折射、漂浮在水面上的鴨子受到水的浮力等現象都可以使學生聯想起相關的物理知識,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對各種物理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和反思。由于身臨其境,學生可以真實體驗各種場景,再聯系所學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學習效果自然更佳。描述情境通過教師人為創設背景即可,但要注意一定要與教學內容緊密貼合。如在進行浮力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相關史料設計情境:浮力原理通常被稱作阿基米德原理,因為人們認為是由阿基米德首先發現的,但我國古代對浮力原理的發現及在生產生活各領域中的應用都是超越西方人的。《墨經》中有這樣的論述:“荊(形)之大,其沈(沉)淺也,說在具(衡)。”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同樣的載重量而言,荷重物的形體大時下沉淺,在形體大小與下沉深度之間存在一定的均衡關系。這一論述后來在三國時代“曹沖稱象”的故事中得到應用和驗證,在物理學史上傳為佳話。這樣的描述情境,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之后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三)實驗情境與模型情境的設計原則。實驗情境是以一些典型而簡單的小實驗為基礎創設情境。如在學習重力時,給學生拓展失重與超重的知識,可以創設利用體重計來感受超重和失重的實驗情境:讓學生站到體重計上突然下蹲或在下蹲狀態時突然起立,描述體內感覺和觀察指針的擺動變化,教師從旁做好引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學習興趣。“指針所指示數變小,是體重變輕了嗎?指針所指示數變大,是體重又變重了嗎?”學生們雖然回答“不是”,但對指針擺動的原因則普遍感到疑惑,這時,教師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生活中的超重與失重現象,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模型情境的創設一般需要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以用圖片、動畫或視頻來再現情境,還可以用音樂來渲染情境。如在學習“家庭電路與安全用電”相關知識時,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形象直觀地展示家庭電路模型,同時進行安全用電的講解,通過模擬情境展示觸電事故,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模擬情境的創設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降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的難度,教師應當熟練掌握并運用。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善加運用,使它更好地為物理教學服務。事實上,本文涉及的僅為情境教學法中較為基礎并且關鍵的內容,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施是一個兼具深度和廣度的課題,還需要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勤于實踐并及時總結,使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畢鳳玲.初中物理情境教學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2(12):99.

[2]張文宏.初中物理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與實踐[J].中學物理,2013,31(2):1—18.

作者:白海燕 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