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時間:2022-12-09 08:57:06
導語:初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把握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優化,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1.1明確教材地位,把握教材內容。合理地優化教材,安排課程內容,讓教材為我們所用,為教學所用,為服務學生所用。課程只有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才能讓學生接受,才能達到培育人的目的。因而,教師需宏觀地審視教材,把握教材體系,明確各章節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與聯系。“摩擦力”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第三節內容,學生必須以之前學習過的“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七章力”“第八章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第八章第二節二力平衡”的知識作為基礎,才能順利完成本節知識的學習,以上知識的掌握對摩擦力的學習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如,在摩擦力的定義總結過程中,學生需利用力的概念對摩擦力也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進行理解,同時,對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也需要二力平衡知識作為指引。并且,學生還要通過力的三要素的知識來逐漸加深對摩擦力的理解。因此,本節知識是學生學習力學知識以來,知識掌握難度與思維程度的提升。另外,本節知識內容又對力的概念的形成和力學知識的學習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因此,本節課設計用兩個課時完成,本文是以第一課時的內容為例,本課時內容包括摩擦力的定義、摩擦力的作用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摩擦力的種類以及摩擦力的方向。1.2合理優化教材,聯系生活創設情境,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帶動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人類認識發展進步的真正動力,而教師如何設計課程才能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主動探究的過程?我認為就是利用好我們手頭的教材。根據現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將每個章節的內容重新凝煉成能夠最大限度引起學生興趣和主動探究欲望的情境和問題,用這些問題作為學習任務去驅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形成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片段一:新課引入演示實驗:筷子提米師:米為什么沒有掉下來呢?米之所以沒有掉下來,是因為米和筷子之間有比較大的摩擦力,同學們對于摩擦力并不陌生,生活中還有哪些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它們都有什么共同點?生(討論回答):路面上行駛的汽車車輪與路面間的摩擦、走路時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用手抓拿物體,等等。它們都是相互接觸的,并且都有壓力作用。師:對,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摩擦力!(板書標題:摩擦力)我們可以先一起來感受一下身邊的摩擦力。活動1:感受摩擦力:請同學們伸出右手,放平在桌面上,輕壓桌面,并保持靜止狀態3秒,然后聽老師口令開始保持手掌輕壓桌面并向前推,慢慢增大向前的推力,手掌從靜止開始向前運動。師:同學們在推動手掌時感受到桌面對手掌的阻礙了嗎?桌面對手掌的阻礙作用就是摩擦力,那同學們是什么時候感受到這個摩擦力的呢?生:手掌在桌面上滑動時。師:不滑動時,手掌有沒有受到摩擦力呢?其實同學們在推手掌而未動時,以及手掌在桌面上做相對滑動的時候都能感到桌面在阻礙我們的手掌向前運動。是的,桌面給我們的手掌一個阻力,阻礙手掌向前運動。活動2:讓手掌離開桌面,向前推,我們還能感受到桌面對手掌的摩擦力嗎?師:綜合上面的兩個活動,同學們能總結出什么是摩擦力嗎?(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總結出摩擦力的定義和摩擦力產生的條件。)設計意圖:讓學生舉例發現生活中的摩擦現象,讓他們親身體驗手掌與桌面間的摩擦力,從而總結出摩擦力的定義和產生條件,這就是將課程內容設置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踐的問題,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同時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和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的能力。片段二:摩擦力的種類用PPT展示三幅動態圖:鉛筆在紙面上寫字、足球在草地上滾動、水平面上推而未動的木箱。師:鉛筆、足球、木箱都受到摩擦力嗎?同學們試著對比一下,它們受到的摩擦力在運動的形式上都有何特點?生(分析討論,總結回答):都受到了摩擦力,鉛筆在紙面上做相對滑動、足球做相對滾動、木箱即將做相對滑動。師:總結摩擦力的種類。(在分析水平面上推而未動的木箱為什么受靜摩擦力時,重點引導學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進行分析。)活動:判斷摩擦力的種類。人在向前行走時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筷子提米時,筷子與米之間的摩擦力;擰開瓶蓋時,瓶蓋與瓶口間的摩擦力。設計意圖:對三個生活中的不同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問題進行分析,鞏固學生對物體是否受摩擦力的判斷,然后從三個物體的運動形式來對摩擦力進行分類,逐步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現象發現本質。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得學生能從體驗與對比分析中發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并總結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而不是平鋪直敘,要把教學內容分解為一個個能引起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和情境,以此來驅動學生完成學習過程。另外,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更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用什么物理知識來解釋,同時能用物理知識指導生活、為社會生活服務,這正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體現。
2注重科學實驗探究,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1巧設實驗,激發興趣,培養探究能力物理知識本來就來源于自然現象,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我們可以通過巧妙地設置實驗,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維火花。比如,本節課的筷子提米、手指走路、用掃把演示摩擦力方向等實驗。2.2合理改進實驗,有效利用自制教具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比如本節內容的第二課時: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課本中的實驗設計得太過粗糙,學生在操作中很難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這就需要我們對實驗進行改進,而改進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過程。與此類似的還有探究二力平衡條件實驗的改進等。改進實驗器材,既能使器材更貼合教學實際,更有效地服務教學活動,也能拓展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實驗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學習不是把知識平移、傳輸、灌輸給孩子們,而是由教師帶領孩子們進入知識的發現與發展的情境、過程中,引導、幫助他們成為發現知識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換言之,學生并不是靜待接受知識,而是主動“進入”發現、發展知識的過程,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再形成”和“再發展”的過程。因此,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不止于學習知識,甚至學習知識本身也只是手段,學習真正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作為主體“參與”實踐,了解并認同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與精神境界,使學生成為具有高級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有社會責任感、勇于擔當的未來社會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郭玉英,姚建欣,張玉峰,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物理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黔龍 單位:貴州省都勻市第六中學
- 上一篇: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 下一篇: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思考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