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學習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5 06:32:00
導語:高中物理學習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學生學習中,很多反映高一物理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一放就忘。對于這樣的現象,我們除了要分析其產生的客觀原因,尤其應注意到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面臨困難時的心理反應。當學生面對學習中的困難時,我們若能讓他們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在其內心形成強有力的自我激勵的機制,那么,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可以更大程度地得以發揮,而學生的學習也便真的成了一種自覺的行為。
高一是高中學習的基礎階段,對于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有重要的意義。有不少學文科的孩子之所以選擇文科,不是由于他們熱愛文科,而是因為在理科科目中,往往是物理最讓他們頭痛。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客觀原因
高中物理相對初中物理內容的較大變化和學習內容對學習要求的較大變化是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初中物理多數是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著重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學生憑仗他們在接受物理學教育前,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和思考,對各種物理現象與物理過程的理解和認識,接受起來是不太困難的;但是,進入高中后,物理內容發生了較大變化,它不再是簡單地觀察現象,得出“是什么”的結論,更多的是,我們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對學生關于信息的采集、分析、判斷和整合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而剛進入高一的學生,其思維的優勢更多的偏向于形象思維,所以許多學生感到物理學習的困難。
第一章力學是物理學的基礎,無論是動力學、熱學還是電磁學,許多時候都離不開對研究對象的受力分析,但是受力分析對學生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如研究對象的確定、力的產生、力的方向的確定等,不但抽象,而且難度大;
第二章出現了抽象的物理模型---質點以及與極限知識相關的即時速度;第三章的牛頓定律要求學生深刻領會力與運動的關系,而這又與他們“力產生運動”的前物理觀念發生激烈的沖突;第四章的曲線運動涉及到了抽象的切向、法向加速度;接下來的幾章如行星的運動、機械能等帶來的困難更是明顯。所以,學生一進入高中,就遇到了一個與其現有思維能力還不十分相稱的大門檻,所以感到難學也是必然的。導致學生物理學習困難的另一個客觀原因是物理知識的要求與學生當時的數學知識不相匹配。如講力的分解時,有些學生的三角函數知識還不夠熟練;講即時速度時,學生還沒有極限的概念;將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后,應付一些較為復雜的方程組的能力還欠缺。這些都是導致學生物理學習困難的原因。
二、心理原因
在學習物理時,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還受到以往學習方法的影響。初中時,多數孩子都是聽從老師的安排,幾乎沒有自己安排學習的習慣;著重記憶老師講課的內容包括習題;很少預習;很少及時復習;很少先復習,再做作業;解題時,經常是一套用公式就可以解決問題,幾乎不需要分析物理過程、不需要建立較復雜的方程組、不需要建立物理模型、不需要等效思想。進入高中后,對學習方法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學生的適應能力的提高又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適應高中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迫切要求提高成績的心理要求與現實之間發生激烈的沖突。如果他們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那么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將隨之而來,這種焦慮的不斷增長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及學習效果,從而陷入到學不好物理→不想學物理→更學不好物理→越不想學物理的死循環中。
導致物理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在我們這一類型的學校,多數學生在初中時,物理成績都比較差,對物理有一定的畏懼,那么如何讓學生在這種前提下愉快地、成功地學習呢?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隱含著一個意思:人,如果有了想學習的愿望,他就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達到自己的最高水平。所以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渴望程度極大地影響了物理學習的效果。因此,重視學生的心理因素對于物理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一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尋找和形成學習動力、發現自我價值以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角色。首先,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給予學生正確的導向,培養并保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對剛進入高中的孩子,不應該立刻用高考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如果老師為了讓學生在物理這一科目上多花些精力或取得比較好的成績而一味地加大題目的難度、數量,超出學生現時的能力,那么長期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打折扣,學習也很難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對所學的知識不能要求學生一次到位,而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當放慢速度,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頓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學中,應先將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關系及各物理量作為預備知識總結歸納,如力的概念、合力與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頓第一定律等,以掃除定律學習中的外圍障礙,再進行定律的實驗和理論討論。在安排學生練習時要注意到題型和難度的控制。先練習水平面上的問題,再逐漸深入到斜面問題;先分析物體受一個力的問題,再逐漸深入到物體受兩個、三個力的問題;先研究單個物體問題,再逐漸深入分析連接體問題。
這樣,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習循環漸進中得到了培養,學生的信心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體驗中得到增強。
其次,應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給予積極、客觀的評價。
美國的羅西和亨利做了一個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后,接受測驗。主試對第一組每天告訴學習成果;對第二組每周告訴其學習成果;第三組則不告訴其學習成果。如此進行實驗8周后,一、三組變換條件,即第一組不告訴其學習成果,第三組每天告訴其學習成果,;第二組不變,仍是每周告訴成績。這樣再進行8周的實驗。結果表明,除第二組保持進步外,其他兩組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組成績逐步下降,第三組成績突然上升。
所以,教師及時批改作業、及時發放作業并且給予評價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客觀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的一種肯定或否定的強化方式,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自尊心。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除了應客觀、公正之外,還要注意鼓勵多于批評。心理學家洛克曾做過實驗,結果表明,受表揚的學生成績最好,受訓斥的學生其次,只看到別人受表揚或批評的學生再次之,而既看不到別人被表揚,自己也得不到評價的學生成績最差。可見評價的重要性。有時,我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寫上“認真”以示肯定,往往下一次的作業就更加認真;或偶爾地用英語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寫幾個單詞、短語加以評價。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把老師的要求與親切的鼓勵傳達了出去。
老師經常性的客觀評價,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時間長了,學生就能從被動地接受別人的評價,轉變為積極地進行自我評價,其內心就會建立起自我鼓勵、自我教育的機制。而這將是學生在以后更長的人生道路上進行學習的根本。許多不愛學物理的人,其消極情緒都是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開始的。通常第一次考試或努力失敗了,還會對下一次充滿期待;第二次失敗了,也還能振作精神繼續努力;可是,如果次次失敗,有多少人還能繼續堅持下去呢?
若在此時老師及時地給予鼓勵,孩子的內心就對克服困難多了一些信心;在孩子取得了即使是很微不足道的一點成績或進步時,如果老師及時地給予肯定孩子或許就得到驅動繼續努力;在孩子覺得自己不引人注目的時候,如果老師能夠給一些關注,他們的內心就可能體會到自我的尊嚴與光榮。轉
第三、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問題的愿望,教師要創造性地設置問題的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獨立地去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多種求解的途徑。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占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這樣就造成了學生被動的接受方式。我們應該使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教學中師生要積極開展雙向交流,各抒己見,開放彼此對問題的認識、觀點、看法,闡明各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進行討論、驗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要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課堂的教學要營造一個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要使優生發揮特長優勢,使后進生不因為有錯誤觀點而受到冷嘲熱諷,要消除后進生對學習的“恐懼”,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如把驗證性學生實驗改為探究性學生實驗,自然地創設了師生平等交流、探究問題的學習氛圍;另外討論開放性實驗,設計實驗方案等都是創設課堂氛圍的好方法。
第四、培養性格,形成物理學習的能力。物理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性格的培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學生性格上的弱點,常常是他們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障礙。在目前這種大班教學的前提下,老師的給予與學生的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矛盾的解決需要學生有自控力才能完成。增強學生的自控力,就是增強他們學習毅力和韌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發展學生耐挫能力和自我情緒的調控能力。性格上的優勢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師的一切做法都是為了孩子,但是,這些做法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讓他們心動起來。否則,一切外在的努力都不可能內化為其自身的努力,教學效果也無從體現。
- 上一篇:職業學校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論文
-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學再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