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憲法教學與實踐探索
時間:2022-11-15 10:24:35
導語:高職憲法教學與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突出憲法至上地位,體現憲法權威,保障憲法實施,發揮憲法重要作用,把憲法擺在法治建設的首要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弘揚憲法精神。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1]。”高職院校大學生肩負著國家法治建設的重任,學習憲法,尊重憲法權威,踐行憲法,樹立憲法信仰同樣是新時代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和擔當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對高職學生進行憲法教育的主要群體,利用學校、社會資源展開教學和實踐,增強大學生憲法意識,引導大學生堅定不移做憲法的信仰者、實踐者和捍衛者。
1加強憲法知識教育及增強憲法意識
針對高職大學生對憲法知識的了解程度,隨機選取240名所在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對問題“您有沒有了解過憲法的內容”的調查結果為:完整讀過憲法占2%,只有5人完整讀過憲法文本。讀過部分憲法占25%。沒有讀過憲法,也沒有關注過憲法新聞占15%。有關注過憲法,看過相關新聞占67%。從數據可以看出高職大學生對憲法文本的了解程度比較低,僅個別學生關注度比較高。大多數僅僅是關注相關新聞報道,而不是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學習。可見,高職大學生憲法知識薄弱,憲法意識缺失,需要加強對高職大學生憲法知識的宣傳和憲法意識的培養。1.1了解憲法發展歷程來把握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憲法。在此之前的憲法探索和實踐雖然走了一些彎路,但是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為鞏固新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之后,在1982年憲法的基礎上針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進行修訂,自頒布以來,一共修改過5次,分別是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憲法的修訂歷程見證了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彰顯了國家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智慧擔當。大學生了解我國憲法的發展歷程,深刻領會憲法對國家建設、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保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體會憲法時代特征以及至高無上的核心地位,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信仰憲法。1.2學習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在調查問卷中針對問題“您對憲法關于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是否了解”的結果顯示:很了解占2.7%,只有6位學生。了解一部分占58%,了解很少占36%,不了解占3.3%。對大一新生講解公民享有的權利時:每一學年都會出現一個普遍現象:學生對權利的理解僅限于公民享有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他們對憲法權利與義務的理解更多的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對憲法權利和義務與公民之間的關系以及憲法對公民的權利的保障和公民應盡的義務知之甚少,缺少對憲法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我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平等地享有廣泛的權利,例如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文化權利等等。這些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來自于憲法。大學生群體了解憲法,依法行使公民的權利,既感受憲法的嚴肅性與權威性,又感受憲法對公民切身利益的保障,有利于增強自身的法律觀念,提高憲法意識。1.3學習新憲法來推動憲法與時俱進。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黨的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寫進了憲法。這次憲法修改遵循基本修憲的原則,不是較大的修改。憲法作為國之根本,要保證它的穩定性和權威性,不宜輕易地改動,更不宜做大范圍的修改。同時,要考慮新時代下的新發展、新要求,保持憲法的連續性、先進性和科學性[2]。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了解部分修改內容占33%,不太了解修改內容占39%,不了解修改內容占28%。只有深入的了解憲法修正案,學生才能體會到在國家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重大的理論創新成果,修憲不是破壞穩定性,而是為了適應社會變革,與時展相適應,是實事求是的表現,是推動憲法與時俱進,維護社會穩定,更好地發揮憲法規范、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的必然選擇。
2創新教學實踐踐行憲法精神
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憲法教育的課程主要是公共必修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大一新生首先學習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2018年版教材中關于憲法主要包括第六章第二節“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第六節“依法行使權力與履行義務”。第一部分主要講解憲法的地位、形成發展、基本原則,憲法確立的基本制度。第二部分主要講解我國憲法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依法履行法律義務。同時,增加對2018年憲法修正案進行解讀,分析憲法修改的背景和意義、憲法修改的原則和內容等等。2.1引入案例式教學法加強教學針對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是學習憲法最基本的方式。同時,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學生的特點不斷地探索創新,以適應新時代信息化要求和新時代新青年的身心特征。憲法知識理論性、政治性強,內容枯燥、教條,與生活關聯性不直接等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氣氛不活躍,學生學習興致不高。案例式教學法的運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學現狀,“以案引法、以案析法、以法辯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選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能夠與知識點相銜接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師針對案例提出相關的思考和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和討論所反映的憲法知識。亦或者反向操作:教師講解憲法相關知識后拋出案例,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案例,在相互作用下體會憲法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感受憲法對公民的政治權利的保障。2.2開展實踐教學弘揚憲法精神高校憲法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集學校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處、團委等相關部門之合力,相互配合,實現覆蓋學生人數和實踐效果最大化。接下來,以所在院校開展的憲法法律相關實踐活動為例進行分析。第一,法律咨詢活動。為強化大學生知法、守法為核心的法律思維與意識,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每年在大一下學期課程結束前夕,馬克思主義學院將會舉行法律咨詢活動。2018年6月以“領會修憲精神,增強法治觀念”為主題,設計憲法修正案知識點展板,制作宣傳橫幅和標語,并采取一對一現場咨詢,教師為學生解答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各種疑問和糾紛,涵蓋憲法、民法、合同法、勞動法、刑法等多方面法律知識,引導大學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深入領會修憲精神,增強憲法法律意識,加強自身法治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第二,12月4日國家憲法日活動。學校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處以及各學院和部門在每年的12月4日前后為紀念國家憲法日,會定期開展憲法相關活動,形成全校師生學習憲法、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信仰,營造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校園氛圍。例如以班為單位組織召開憲法主題班會,讓每一位學生知曉設立憲法日的由來、目的和意義。以學院為單位開展憲法學習座談會、憲法知識競賽,憲法知識征文比賽,掀起學生學習憲法知識的熱情。學校組織開展“憲法大講堂”專題報告,更加客觀而全面地學習憲法。第三,暑期法律知識“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經過法律知識培訓后組成社會實踐隊伍帶著法律知識走進農村,走進農民,為他們帶去法律知識,為鄉村進行普法宣傳。農村法治建設相對落后,農民不懂法不學法,法律知識匱乏,法律素質偏低。大學生為他們宣傳休戚相關的法律知識和解答最關切的利益糾紛問題。例如:鄰里之間人身和財產矛盾,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解決矛盾的法律途徑等等,幫助當地人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增強人們法律意識。大學生傳播法律知識,服務農民、服務社會,為提高農村的法治建設水平和提升農民法治意識發揮應有的作用。
3養成尊法守法習慣樹立憲法信仰
高職院校作為社會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領域,要著重加強對高職學生法治思維和法制觀念的教育,在憲法學習與實踐基礎上培育大學生在知識、觀點、心理和思想上對憲法的尊崇與維護,養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自覺成為憲法的踐行者和信仰者。3.1維護憲法權威。強化憲法至上學習憲法,踐行憲法,設立國家憲法日,開展紀念日活動,讓憲法走進千家萬戶,讓全國上下認識到憲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在全社會加強憲法宣傳教育,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憲法意識和法制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讓憲法家喻戶曉,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3]。”全國上下實現全民學習憲法,紀念憲法,開展憲法實踐的新形勢,讓憲法真正深入群眾,貫徹到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使憲法成為國家乃至全民的信仰,人民信仰憲法,信仰法律,用法律說話,解決矛盾和糾紛,形成社會法治氛圍,實現“奉法者強則國強”的理想局面。大學生是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更是被寄予厚望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先鋒隊。3.2遵循憲法規律。領會修憲精神2018年憲法修正案對我國現行憲法作出了21條修改。這次憲法修改根據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新實踐,把黨和人民在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上升為憲法規范[4],把黨的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載人國家根本法。學習憲法修正案首先要結合國際形勢、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的變化進行前后對比,理解修改的目的和意義。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指導思想,為的是更好發揮憲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大作用。其次,正確認識修改憲法體現的實踐與認識的辯證統一。人類的認知是在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上升中實現思想的升華。2018年憲法修正案正是在國家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的成果。任何國家的法律制訂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只有體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才能避免理論的滯后性,保證理論的科學性和穩定性,體現新時代特征。3.3讓憲法成為發自內心的真誠信仰。憲法法律的施行不僅源于它的強制性,更源于人們發自內心的信仰。2018年3月17日,新當選的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進行憲法宣誓儀式,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一致認為宣誓不僅僅是一個形式,而是展現國家領導人依憲治國的決心和榜樣力量,體現國家領導人以身作則,弘揚憲法精神的國家責任和使命。通過公開進行憲法宣誓可以塑造公眾的憲法信仰、法治信仰,在全社會烘托尊重憲法、憲法至上的氛圍[5]。以上率下,遵守憲法法律,維護憲法權威,全面推進憲法學習,讓憲法成為人們發自內心的真誠信仰。
作者:張夏青 單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淺談刑法立法回顧與展望
- 下一篇:建設工程項目施工費用索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