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產生負面效應論文

時間:2022-04-19 06:05:00

導語:經濟產生負面效應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產生負面效應論文

摘要:近幾年,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國際經濟領域的熱點問題。本文就人民幣升值的起因、對我國經濟產生負面效應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經濟負面效應

2005年7月21號,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匯率制度進行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首次突破7.0大關,升到6.9920。

一、人民幣升值的起因

從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國際背景來看,日本和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日本經濟自從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已連續十幾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幣幣值被低估的問題,并稱因為我國的出口產品和日本相競爭,造成了日本經濟困難。2002年12月,日本財務省黑田東彥、鹽川正十郎等官員先后公開指稱,我國在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并將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責任歸咎于我國,要求人民幣升值。2003年7月的亞歐財長會議上,日本鼓動歐美、亞洲的一些國家開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導”。

從2004年下半年至今,歐元區經濟一直疲弱不振。為了緩解經濟增長壓力,歐洲也加大了對人民幣的施壓力度。歐洲人認為,我國所謂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兌換8.28元人民幣的固定匯率),意味著歐元過度地承擔了美元疲軟帶來的全球經濟調整后果。

2004年6月19日,在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團體——美國制造業協會的牽頭下,“健全美元聯盟”決定力促政府動用“301條款”來迫使人民幣升值。2005年4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舒梅爾—格拉漢姆”提案。該提案聲稱,我國政府在6個月內將人民幣升值,否則我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面臨高達27.5%的懲罰性關稅。美國財政部宣稱,要在2005年10月15日左右的下半年年度報告中,將我國明確列入匯率操縱的名單之列,這使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更傾向于提早進行。

美國壓迫人民幣升值除了經濟原因外,還有深遠的政治考慮,即防范我國迅速崛起所帶來的影響。我國經濟的崛起,意味著原有經濟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正在發生變化,使得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產生了防范和敵視心理。

近幾年,由于我國出口迅猛擴張,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擴大到262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7.7%。持續的貿易順差使我國和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接連不斷,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還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因此,2005年7月21日,隨著我國政府關于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措施的出臺,其匯率將參考一籃子貨幣來確定。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

1.抑制出口,增加進口

近幾年來,我國貿易出口不僅保持較快增長,而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在20%左右,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出口行業主要有紡織、服裝、化工,電子機械制造業等,這些行業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非常敏感。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企業成本相應提高,引發出口產品價格上揚,原有出口優勢逐步喪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進而導致出口利潤空間的萎縮,不利于出口的持續擴大。尤其嚴重影響那些以低價格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出口。如:紡織服裝業附加值低,出口價格彈性較低,降價空間很小,主要以價格為競爭手段,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相對以往價格便宜,將會增加我國貿易進口,影響國內產品的需求,對略有緩解的通貨緊縮又形成新的壓力。部分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費會被進口替代,分流部分國內消費人群,最終導致貨物貿易順差逐步縮小。由此會引發一國減少國民收入的乘數效應,使我國的國民收入減少。

2.影響外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

據我國商務部數據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一直維持在400億美元以下的水平,近兩年增勢更猛。據海關統計,截止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12549.28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7.73%。數據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經濟的發展是同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的。

人民幣升值,外商在我國的投資成本,如:投資建廠購置設備、人力資本的成本提升,對投資規模和本地化進程受到影響。其次,外商投資企業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有相當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給這此企業的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受影響。再者,人民幣升值,將造成國際投機資金大量流入我國,增加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導致直接投資的減少和生產基地的轉移。因此,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進外資,并加速資本外流,減少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3.導致國內就業壓力加大

人民幣升值嚴重打擊勞動密集性企業的出口,進一步加大就業壓力。目前,我國新增就業機會主要依靠出口和外國對華的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將抑制出口,擴大進口,出口企業和外貿生產企業將會陷于困境。人民幣升值還會導致我國非貿易品如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從而減弱國內需求,給就業市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人民幣升值不僅會使外資流入減少,同時也將刺激我國的海外投資,迫使我國的企業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促使國內一些制造業萎縮,減少我國的就業機會,增加我國的失業率。

4.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人民幣一旦升值,迫使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從而使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幣升值導致購買力提高,從而加重通貨緊縮,這會影響我國培育和刺激內需政策的效應。另外,人民幣的升值,財政赤字增加,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尤其是對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容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5.引發房地產大漲,推動股市上揚

人民幣升值,房地產業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投資者能獲得與升值幅度相應的收益。人民幣升值,外資的投機性需求進一步被激發,外資大量、快速地進入房地產市場,對房價上漲形成較大的壓力,導致我國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受到挑戰。

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加強,上千億美元的游資涌入我國,這些資金正在尋找投資機會,只要股票市場基本面轉好,這些資金將大規模轉向股市,從而推動股市的上漲。巨額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市,會促使股價、房價上漲,從而出現泡沫經濟。

三、對策與建議

1.重新定位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相關政策

要解決人民幣升值產生的負面效應,就必須對包括外貿政策、外資政策、產業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相關戰略和政策進行調整,統籌內需和外需。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控制和引導作用,通過分析及定位我國經濟結構中最為脆弱的環節,實施一系列針對性措施與政策,減小我國經濟可能受到的負面影響。在政策上扶持產品出口企業,在WTO協議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相關產品出口補貼或者提高出口退稅額,縮小國內外市場產品價格的差距,恢復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國際市場的受損額。調整外資稅收政策,提高外資利用水平,促進對外貿易的平衡發展,減少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摩擦,化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2.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

出口企業以人民幣升值為契機,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優化出口產品的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強成本控制,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造,以市場化為主要手段實現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使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化。建立能夠有效運轉的產品銷售系統,減少流通環節的費用,形成低成本的出口競爭優勢。

3.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水平,通過金融手段規避外匯變動風險

央行應積極研究資產結構調整方案,盤活某些類別資產的流動性,恢復資產結構的彈性。在外匯收入和支出方面建立平衡關系,培育人民幣遠期和期貨交易市場,大力發展匯率風險規避工具。目前,在國際金融領域,各種衍生證券交易、貨幣互換、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外匯市場掉期交易、遠期和約等金融工具十分常見和流行。我國金融業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風險和承擔風險的策略,要不斷提高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和定價能力,在競爭環境中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金融創新和改進服務的同時,金融機構也能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密切關注預期變化,加強預期指導,使我國經濟可以更平衡、穩定和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撲: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王偉旭曾秋根:人民幣匯率的變革選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3]夏斌:多視角看人民幣匯率問題[J].金融廣角,2004(3)

[4]林毅夫:關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思考與政策建議[J].世界經濟,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