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地方農發行信貸結構

時間:2022-09-01 03:53:10

導語:改良地方農發行信貸結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良地方農發行信貸結構

優化信貸資產結構,是預防和控制風險,保證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各銀行業均形成了較完整的管控體系。近期,筆者就如何優化信貸結構,深入到農發行襄陽市分行進行了實地調查,現就如何優化農發行襄陽市分行的信貸結構,促進業務經營持續有效發展談點粗淺的看法,僅供參考。

1基本情況及特點

農發行襄陽市分行是襄陽地區惟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下轄8個分支機構,有員工207人。2005年以前專營糧棉油收購、調銷、儲備政策性貸款業務,貸款對象均為國有糧棉收儲企業。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國務院批準農發行擴大業務領域。近年來,該行認真履行政策性銀行職能,在做好政策性貸款業務和注重信貸風險防范的同時,不斷拓寬業務領域,豐富信貸品種,大力發展準政策性和商業性貸款業務,至2010年底準政策性及商業性貸款余額達到181123.50萬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18%。有力支持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一下特點:

1.1貸款投放總量大,增長速度快2008~2010年全行累放各項貸款136億元。貸款余額由2007年底的7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23億元,年均遞增7.5%。

1.2農副產品收購資金供應充足,各項惠農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實2008~2010年累放糧棉油收購貸款106億元,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買糧難、結算難的問題。支持企業累計收購糧食38億㎏、油脂2673t、棉花223萬擔,占同期襄陽轄區糧棉油商品量的80%以上。

1.3擇優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銀監會批準農發行擴大業務領域,該行在做好支持傳統業務的同時,搶抓機遇,充分發揮政策和資金優勢,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到2010年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總額達到3.9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2家,占該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80%以上,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81家。

1.4大力支持利民惠民工程,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近3年來,該行累計投放新農村建設貸款16.5億元,先后支持中長期貸款項目27個,支持的范圍涉及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路網建設、能源建設、信息網建設和水利改造工程、污水處理工程、農村民居工程等領域。通過扶持這些關系民生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改善了民居環境,營造了經濟發展環境。

1.5客戶數量穩步增長,客戶結構不斷優化自2005年農發行業務范圍拓展以來,該行貸款客戶結構由原來的單一化不斷向多元化發展,貸款涉及的領域也由原來單一的糧棉油收購,拓展到糧棉油收購、調銷、儲備、加工以及農林牧漁,科教文衛各個行業。貸款客戶由2007年初的143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238家,其中政策性貸款客戶66家,準政策性貸款客戶42家,商業性貸款客戶130家,分別占28%,18%,54%。初步形成了貸款種類不斷增多,客戶結構不斷優化,資產質量不斷提升的良好局面。

2制約農發行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

2.1貸款結構不盡合理一是政策性貸款和政策性財務掛賬貸款余額大,占比高。在2010年底襄陽農發行100.23億元貸款總額中,政策性貸款高達82.12億元,占全部貸款的81.9%,其中政策性財務掛賬貸款30.37億元,占政策性貸款的37%,占全部貸款的30%。由此可見,政策性貸款仍是該行的支柱業務,但受政策影響也比較大。政策性財務掛賬貸款占到貸款總額的近三分之一,雖有各級財政負責支付利息,但嚴重影響了信貸資產的流動性。二是中長期貸款分額小。截至2010年底該行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5.69億元,僅占全部貸款的15.7%,這與農發行著力打造現代銀行的經營理念不相適應。三是大中型優質客戶少。從2010年度該行信用等級評定情況反映,在支持的238家貸款客戶中,被評為AAA級客戶的僅有2家,AA-級以上的客戶31家,上述兩個等級客戶之合,僅占全部貸款客戶的13.9%。這說明農發行支持的都是農業項目,盈利能力低,抗風險能力弱。這些都是制約該行業務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2.2金融產品、服務手段不能滿足客戶需求一是在貸款品種上,目前該行除政策性貸款外,一般停留在商業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層面上。在抵押擔保貸款方面,除房產、土地等常規抵押外,再無其他抵押方式,像專利權質押貸款、收費權(經營權)質押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科技改造貸款等貸款品種應用的都比較少。二是在貸款期限上,發放的大多是短期商業性貸款,期限一般都在1年以內,對真正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2~3年的中期貸款,5年以上的長期貸款投放較少,另外,流動資金循環貸款沒有使用,對客戶的資金周轉需求度尚不能完全滿足。

2.3內部軟硬件建設限制了農發行業務發展襄陽市是一個擁有580萬人口的地級市,板土面積1.97萬km2,其中農村人口421萬,耕地面積53.33萬hm2,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而直接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襄陽農發行下設分支機構僅有8個,工作人員不足210人,很難為農村融資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時,結算手段也一直落后于其他金融機構,雖然近幾年逐步開辦了網銀及信用卡業務,但全部依賴于工行網絡平臺支撐,自主性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業務的發展。

3對優化信貸投向和結構,保持業務持續有效發展的構想

3.1堅持以支持傳統業務為主體,確保收購不出問題,確保農民增產增收,促進自身發展支持糧棉油收購是國家賦予農發行的基本職能,他關系到農民利益的保護和種糧積極性的提高,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同時,也是農發行在當前仍至今后相當一個時期業務發展的主體。因此,農發行應進一步強化農副產品收購資金供應管理工作,鞏固農發行在糧棉油信貸市場的主導地位,提高市場份額,加大支持力度,切實保障農民利益。一是要把支持國家糧棉油儲備、最低價收購和臨時存儲收購等,作為解決農民賣糧難的主要抓手,作為推動業務發展的“主發動機”。及時保證政策性收購資金的供應,把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二是支持中央儲備糧企業開展糧油調銷、加工等配套業務,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政策性儲備信貸業務新優勢,增大優良信貸資產規模。據調查了解,目前,農發行主要貸款客戶中儲糧襄樊直屬庫已順利完成了對湖北梅園米業、湖北漢江米業、襄陽萬寶、襄陽志宏糧油4家大米加工企業的控股買斷,組建了擁有4家核心企業、4萬hm2訂單基地、60萬t年大米加工能力、年產值13.58億元的湖北中儲糧梅園集團。襄陽市與中儲糧湖北分公司將采取股份合作、貼牌經營的方式,整合襄陽大米加工業,實現集團化、規模化發展,打造中國糧油加工第一“航母”,全面提升襄陽糧油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市場的知名度和占有率。這些都將是襄陽農發行未來信貸支持的重點和保持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的潛力。三是要積極向政府建議、并協助企業,爭取各項臨時儲備計劃,國家和地方儲備化肥、煙葉等農副產品商業性儲備計劃,拓展政策性業務范圍。四是加快政策性財務掛賬貸款的消化,中央和地方財政,應按照政策性財務掛賬期限,逐年消化掛賬貸款,對消化掛賬貸款部分專用以新農村建設,增強農發行貸款的流動性。

3.2堅持以支持棉紡企業為擴充,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延長加粗產業鏈條襄陽既是全國棉花主產區之一,年產商品棉70~80萬擔,又是湖北乃至全國的紡織工業重鎮。紡織業在本地區經濟發展中一直處于支柱產業位置,鼎盛時期,年產值達20多億元,居全省第二,盈利列全省第一。目前,紡織業仍為襄陽地區僅次于汽車產業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轄內擁有棉紡企業157家,其中5萬綻以上的棉紡企業37家,2009年創產值146億元,占襄陽工業經濟總量的13%左右,出口創匯占全市35%左右,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織造名城”,這些為農發行信貸支持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近幾年,襄陽農發行抓住機遇,及時調整信貸投向,大力支持棉紡產業發展,至2010年底累放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156000萬元,先后支持了際華3542、銀河紡織、新襄棉等銷售額過億元的棉紡企業18家,促其上產品、上規模、上科技、上效益,并通過他們輻射農村,延伸產業鏈條,帶動棉農致富。這種以支持龍頭帶動農村農民致富的作法得到了政府、企業、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襄陽農發行應在今后的信貸支持方略上,認真總結以前支持棉紡產業發展好的經驗及做法,鞏固支持成果,并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充分發揮當地資源、規模、技術優勢和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進一步優化信貸投量和結構,增加新的信貸品種,繼續把棉紡產業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努力實現銀企雙贏。

3.3堅持以支持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不斷拓寬支農領域根據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十二五”規劃建議》,筆者認為在未來的時期內,襄陽農發行的信貸業務投向可以進一步延伸至以下幾個方面:

3.3.1拓寬支農范圍,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在貸款范圍上應拓展到農村三集中(集中居住、集中供水、集中灌溉);四改(改廚、改水、改廁、改圈);四化(綠化、美化、硬化、亮化)和五個一工程(一個文化科技活動室、一個村級衛生所、一個農民健身休閑場所、一個便民連鎖店、一個標準化小學)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同時,建議上級行向財政部和人民銀行爭取加大農發行支持新農村建設信貸資金的再貸款力度,延長再貸款期限、限額,降低再貸款利率。對涉農貸款對象及項目,要根據綜合收益、風險水平及貸款對象的資金狀況確定合理的利率區間,完善貸款定價模式,杜絕不加區分的“一盤棋”或“一刀切”現象。

3.3.2加大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農村孩子“上學難”、農民“看病難”是當前新農村建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農發行應該創新和拓寬資金供應渠道,根據地方政府的長遠規劃和合理布局,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中小學標準化和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幫助建設職業教育園區和農民工教育培訓基地,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農村基礎教育水平以及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崗位適應能力。

3.3.3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和水土保持等資金投入。這些年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城市工業化所產生的污染物肆意排放,污染后果逐漸影響到了農村生態的平衡健康發展。同時,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品的過度施用、畜禽糞便、隨意屠宰、畜牧業的廢物排放、秸稈焚燒、生活污水、露天廁所、垃圾污染等,使農村的生態破壞日趨嚴重。改變村容村貌,加強農村污染處理設施建設,需要農發行信貸資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