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改革路徑選擇論文

時間:2022-04-17 04:29:00

導語:銀行業改革路徑選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業改革路徑選擇論文

一、引言

我國于2001年加入WTO后,銀行業將在2006年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如何應對“入世”的機遇和挑戰,在5年的過渡期使銀行業通過改革處于更有利的競爭地位,是許多學者、政府官員和銀行家苦苦思考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目前就中國銀行業在過渡時期改革方向問題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我國在加大對現有銀行進行改革的同時,應該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大力發展民營銀行。由于這一種觀點主要為經濟學界的學者所持有,筆者將之簡稱為“學院派”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目前民營銀行不適宜進入銀行業,銀行業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對現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民間資金參股現有銀行業,其中包括引進戰略投資者入股現有銀行,健全現有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形成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最終通過上市使現有銀行的治理機制得到重塑,使現有銀行的競爭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由于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些監管官員和銀行界的人員,筆者將它概括為“銀行派”觀點。

二、中國銀行業的現狀和危機

1.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狀況。在我國國內市場有100多家外資銀行的分行或辦事處,它們的業務在國內市場大概占2%,剩余的98%的市場份額由內資銀行控制。在內資銀行中,有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它們所占市場份額為30%,70%的市場份額被四大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所占有。下文將四煉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簡稱為四大家銀行。據統計,截止2000年底,我國的四大家銀行的資產、存、貸歉余額在整個存款貨幣機構中的份額分別為65.8%,70.5%,70.9%.另據統計,1999年末,我國四大家銀行的資產集中度為72.94%,其中,中國工商銀行為28.92%,中國農業銀行為18.6%,中國銀行為7.44%,中國建設銀行為17.98%.

從上面引用的數據可知,中國銀行業目前是寡頭壟斷市場,在這個寡頭市場中,四大家銀行具有舉足輕重的行業影響能力。在這四大家銀行中,任何一家銀行的行為和變故都將對整個銀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健運行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銀行業的潛在危機主要是四大家銀行的危機,化解銀行業危機的關鍵是化解四大家銀行的危機。下文分析銀行業的潛在危機主要集中在四大家銀行。

2.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危機。我國四大家銀行潛在危機主要集中在四大家銀行,潛在危機主要表現為銀行自有資本金嚴重不足和龐大的不良資產,解決這些危機需要支付巨額成本。

僅從化解銀行業危機需要支付的成本來看,如果按照一般商業貸款給予100%的風險權重,那么在1988年巴塞爾協議框架下四大家銀行要維持8%的資本充足率,需要補充約2580億元的資本金。這還沒有考慮到2005年將實施的巴塞爾資本協議的要求。

對于不良資產的重組成本,高盛公司對四大家銀行的重組成本測算的中等方案為:銀行的重組成本,四大銀行為21150億元,相當于GDP的21%;AMC的重組成本為9760億元,相當于GDP的10%;銀行的總重組成本為30910億元,相當于GDP的30%.

根據惠譽公司的測算,中國清理四大家銀行及其AMC不良貸款的代價為GDP的23%至46%之間。在回收率為20%以及四大銀行及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貸款率達40%的情況下,重組四大銀行的代價約占GDP的35.4%,相當于高盛公司的中等方案。

三、自我消化和財政注資不是有效解決的辦法

支付化解銀行潛在危機的成本可以通過銀行的自我消化、政府財政注資和通過引入非政府資金參股三種辦法加以解決?,F在讓我們分別分析三種辦法的可行性。

1.銀行自我消化的能力弱。銀行自我消化不良貸款和自我補充資本金取決于銀行的盈利水平,目前四大家銀行的盈利能力差。從這樣的盈利能力出發,希望四大家銀行自我消化這些不良資產和補充資本金顯然是不現實的。

2.國家財政難以支付如此龐大的銀行改革成本。1985—1999年國家財政連續十幾年出現赤字,數額連年攀升,2001年財政赤字高達2598億元。2002年國家財政赤字預算為2098億元,占GDP的3%,國債余額累積數字達到25600億元,相當于當年GDP的18%.

在國債之外還存在大量的隱性債務。主要有社會保障基金,未登記外債。社會保障基金的隱形債務主要是養老金缺口。按照國務院體改辦和美國安然保險公司的計算,這筆隱形債務在2000年大約在76000億元左右,按照世界銀行的估計,這筆隱形債務在70000億元左右。估計未登記的外債大約4000億元。養老金隱形債務和未登記外債均可轉化為政府債務,它們與國債之和為:2000年約為90000億元,約占當年GDP的90%,遠遠高于國際警戒線標準。從國家債務負擔的角度分析,國家財政目前難以有足夠的財力支付銀行的巨額重組成本。

如果政府和銀行自身均無力支付如此龐大的化解銀行業危機的改革成本,那么對成本的負擔將落到民間投資者和外資身上,或者就是因缺乏改革資金而推遲改革,延緩銀行業危機。

從推遲改革角度分析,我們確實已經無法再拖延時日。因為中國入世協議就銀行業對外開放的過渡時期僅5年時間,現在還有3年。如果我們的銀行業在入世前不能有效地化解風險,那么內資銀行在與外資的全面競爭中將處于被動地位,同時潛在危機將顯性化;如果銀行業全面開放后發生危機,那么,其經濟后果將比在封閉條件下更為嚴重。因此,我們最佳的選擇是在過渡期有效地化解銀行業危機,不要將危機的隱患拖延至銀行業的全面開放時期。

既然延緩危機已經變得極不可取,那么在短期對銀行業支付改革成本已無可選擇。前面已經談到政府和銀行自身的困境使它們已無力支付如此巨大的改革成本,那么惟一的一條路就是利用民間資金和外資參股或控股現有銀行,通過非政府資金的籌集加速現有銀行的改造,以充實銀行自有資本和消化銀行不良資產,化解銀行危機。

四、非政府資金參股,化解四大家國有銀行風險

如果能將非政府資金引入現有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家銀行的改造,肯定能夠有效緩解直至化解銀行業特別是四大銀行的危機。首先通過引進非政府戰略投資者,如民間資本戰略投資者或外資戰略投資者,可以使資本金得到有效補充,同時使銀行有較大的資金能力逐步消化不良貸款。其次,通過引進非政府資金,特別是在非政府資本控股銀行的情況下,能夠使銀行的治理結構得到有效改善的情況下,銀行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都將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銀行的新增不良借款將會顯著下降,這些都將增強銀行的自我生存能力。最后,在通過引進銀行戰略投資者對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率、不良資產和銀行的自生能力進行有效改善的條件下,如果能達到上市的標準,那么通過上市,這些銀行將有能力獲得更大的自有資本,使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資產能夠得到進一步消化,治理結構能夠進一步改進,自生能力進一步提高。如果能夠形成這樣的局面,那么現有銀行危機隱患將得到有效消化。

如果我國銀行業改革的方向不是引導非政府資金改造現有四大家銀行,而是大力發展民營銀行,我們很可能將在過渡時期就會品嘗銀行業危機的苦果。首先,大力發展民營銀行,將使很多民間資本投資在新辦銀行上,而如果不開辦新銀行,這部分資本是有可能參股現有銀行的。在存在大量機制靈活、沒有歷史包袱的情況下,投資者一般是愿意投資民營銀行的。這樣一來,現有銀行將無法獲得非政府資金參股或控股的。這樣現有銀行,特別是四大家銀行的資本金將無法得到補充,不良資產也將無法得到有效消化,治理結構和自生能力也將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改進。其次,民營銀行的發展必然會和現有銀行爭奪市場空間。由于現存四大家銀行的嚴重隱性危機,隨著民營銀行的發展和壯大以及公眾對民營銀行信任的增加,現有銀行的客戶必將有相當部分流失。民營銀行的大發展不但使現有銀行無法籌集到非政府資金,同時還由于客戶的喪失使銀行的潛在危機進一步顯性化。當銀行業的潛在危機顯性化時,也即現有四大家銀行不能通過高速增長的存款來使銀行的資本金問題和不良資產得到有效掩蓋時,銀行的支付危機將會發生。從理論上講,只要能有效控制銀行的破產可能發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少數破產銀行的市場份額很小,不足以引發整個銀行業的破產。但是我們現有銀行業的格局就不同于上述情況。前述分析指出,我國四大家銀行的市場勢力相當大,同時它們的危機程度也最嚴重,它們中任何一家銀行的倒閉都足以引發整個銀行業的破產甚至金融危機,并且前述分析表明四大家銀行又是最容易出問題和引發破產。四大家銀行中任何一家的危機都會導致整個銀行業破產的另一個原因是任何一家銀行的危機不可避免地要傳染到其他三家銀行。因為從前面的分析可知,四大銀行除中國銀行外,其他三家的危機程度相當嚴重,再加上這四大銀行是國有獨資銀行,均存在嚴重的治理結構問題。這兩點會導致銀行存款對四家銀行的共同不信任,當其中一家發生擠兌時,其他三家發生擠兌的可能性相當大。最后,銀行不同于一般工商企業的地方在于:(1)銀行的高比例負債,理想狀態可達92%;(2)銀行的負債是無抵押的。這兩點決定了銀行是極容易出現金融詐騙的行業,這兩個特性全世界銀行皆同,因此銀行要受到高度的管制。降低銀行業的市場準入確實需要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監管能力和水平,同時需要對銀行的數量進行必要的限制,以進行有效地監管。同時,正是由于銀行的上述特殊性,我國現有四大家銀行的危機是它們的不良資產幾乎都遠大于自有資本。據估算,它們中的大部分實質上已無自有資金,這些銀行是在使用存款人的負債去承擔銀行經營的各種風險。當銀行的經營者實際上不承擔風險時,他們的風險偏好和道德風險更加嚴重,銀行的危機會進一步加重。

由此可知,在現有四大家銀行的潛在危機沒有得到有效化解之前,大力發展民營銀行的確會使現有銀行的危機顯性化,并很可能引發全行業危機。

行文至此,本文的結論已經十分明確。在短期,即在現有的四大家銀行危機沒有得到有效化解之前,大力發展民營銀行,會加重現有銀行的危機,甚至會引發銀行業的全面危機。因此,在短期內,銀行業改革思路是如何引導非政府資金參股和控股四大家銀行以化解風險。

在短期內,民營銀行是否可以試點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有效監管和引導下,進行試點,可以為銀行業的全面開放提供監管經驗,也可以為銀行業全面開放后發展民營銀行提供經驗。同時,既然是試點,那么范圍將是有限度的,對現有銀行的沖擊能力將是微弱的,對現有銀行的引資改造是不會形成不利影響的。

在長期,也就是在目前我國四大家銀行的嚴重風險得到有效釋放以后,能不能夠大力發展民營銀行呢?答案很明顯,只要現有銀行的風險得到有效化解后,大力發展民營銀行是有利于形成銀行業的競爭格局,提高整個銀行業的經濟效率。首先民營銀行的良好治理結構有利于對現有銀行形成生存壓力,迫使它們提高經營效率。其次,競爭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優勝劣汰,使得效率低下的銀行能夠通過收購、重組甚至破產得到整理,有利于銀行資產的優化和整個行業效率的提高。

在三年后,銀行業對外資全面開放的時期,不允許民營銀行進入銀行業已經是不現實、不公平的政策選擇,因而也是不可行的,因為這樣我們違反了公平、公正和國民待遇原則。只不過問題演變為本國國民的不公平、不公正和對本國國民的歧視待遇。

因此,在長期內,我國銀行業的市場準入標準將是一般性、具體可操作的,公正、公開、公平和透明的,只要符合我國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的準入標準,它們都將獲得銀行的經營許可證,進行經營活動??梢灶A見,在長期,在符合各項監管法規的條件下,民營銀行的大發展將是必然的。

在長期,特別是我國銀行業對外資全面開放后,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的進入使我國銀行業的風險更大,對銀行業監管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我們知道,銀行業之所以受到嚴格的監管,除銀行的傳染性、不穩定性對國民經濟的嚴重破壞力外,還因為銀行的高比例負債和無抵押負債這兩個特性。正是因為高負債和無抵押負債,使得銀行業是一個容易發生金融欺詐的行業。因此,銀行業要受到高度的管制。只有進行嚴格有效地監管,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欺詐,將金融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要對銀行業實行有效的監管,銀行業不可能是無數個小銀行進行分子式的競爭,因為這種競爭模式要使事前和事中監管有效,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社會經濟資源進行監管,并且由于數目巨大,還不一定能夠得到有效監管。因此,銀行業的有效監管必然要求銀行業的銀行數量有限,要控制銀行業的數量必然要求提高銀行業的市場準入壁壘。但是,只要市場壁壘對所有潛在進入者是一視同仁的,并且是公開、透明的,那么為控制銀行業的銀行數量而實行的銀行業的市場準入管制是和市場原則相符的。

既然嚴格的市場準入標準只要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和一般性規定,那么它們是不會對民營銀行的發展形成有效限制的。例如,提高銀行的初始資本金要求,銀行發起人可以通過募集股份獲得符合標準的資本金數量,只要銀行的潛在盈利能力巨大,顯然能吸引社會公眾資本,只不過民營銀行的數量將可顯著減少。

五、結論和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四大家銀行的潛在風險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當前銀行業改革的關鍵是對現有銀行引入非政府資金進行改造,以有效化解潛在危機,只有在此基礎上,發展民營銀行才是可行的,使銀行業得到穩健的發展。如果在四大家國有銀行的潛在危機沒有得到有效化解之前,大力發展民營銀行有可能使銀行業在過渡時期爆發危機,給銀行業帶來災難。因此,銀行派觀點是我國銀行業改革在短期內的穩健、可行的政策選擇。學院派觀點是我國銀行業長期發展的政策和理論依據。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雖然我們清楚了在短期銀行業改革的關鍵是對現有四大家銀行進行改造,而不是引進增量銀行進行改革。但是對現有銀行的改造是選擇整體改造,還是對四大銀行分別進行拆分改造更有利于化解銀行業的潛在危機,還需要仔細研究。

參考文獻:

①彭江平:《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理論與系統》,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②黃金老式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③艾倫·加特:《管制、放松與重新管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④梁寶柱:《金融監管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⑤喬治·考夫曼:《現代金融體系——貨幣、市場和金融機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⑥勞埃德B·托馬斯:《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