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風險要素及策略
時間:2022-07-09 11:13:06
導語:銀行信貸風險要素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借款人方面的信貸風險首先就是因為借款人的收入波動或者借款人的道德風險。例如貸款發放后,一些借款人由于失業或者剛好遇到財政危機造成收入大幅下降等不可預測的市場原因,就往往會無法按期進行還款事項;當然在這其中也不可避免有的借款人雖然具備還款能力,但由于對還款不重視,對借貸的法律意識不強,就會遲遲拖延還款時間,使銀行信貸風險大大增加。雖然在進行放貸之前銀行會進行一系列的調查,但是往往不能深入實際情況,有些銀行為了追求指標,也會盲目進行放貸,造成一定的信貸風險。近些年來雖然我國的信貸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當前相關職能部門還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用戶個人信用體系,這就使得銀行在進行信用調查的時候缺乏了征詢和調查借款人具體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時加上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的個人收入的不透明以及個人征稅機制的不完善,銀行在進行調查的時候也難以對借款人的財產,個人收入的完整性、穩定性和還款意愿等資信狀況做出正確判斷。其次就是借款人的蓄意詐騙貸款。由于現代社會物欲橫流,某些不法分子為了圖一時之利,不惜以身試法,將犯罪的目標定位國家銀行部門,比如某些借款人以及時的占有財產為目的,有時會合同他人一起編造引進資金、開展項目等虛假理由,利用虛構的經濟合同,或者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甚至使用虛假的、非法得來的財產、物權證明作擔保,或者采用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等方法,詐騙銀行進行貸款,這些人在得手后大多會攜款潛逃,導致國家的經濟損失,也有部分人為了滿足一時私欲,將貸款進行大筆揮霍或改變原本申請的貸款用途,將貸款款項運用于高風險的經濟投資、高利貸等活動,這些往往會造成財產的重大經濟損失,也就直接致使貸款無法及時的償還。
2.銀行經營管理方面的信貸風險我們知道:任何事情的成因都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信貸風險也一樣:一方面是用戶方面的外在風險,另外一方面則是銀行自身的內在風險,例如銀行由于工作量或者工作效率問題,往往會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信息數據庫。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幾乎所有的信用風險的量化技術,都需要一個龐大的歷史數據庫來進行支撐,而這些歷史數據庫的搜集、整理、歸類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量較大的工程,不是隨便一說就能夠完成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銀行信貸資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監控。我們鎖個假想:如果銀行能夠觀察到借款人對信貸資金的使用途徑、額度,銀行就可以及時的發現借款人的不當操作流程,比如對高風險性的投資、放貸行為就能及時的發現,進而就能很好的控制銀行的信貸風險。目前從我國銀行的現狀來看,還沒有一個有效的監控體制來完成這些任務,銀行對信貸資金的使用規模、資金流向、使用效率都缺乏有效監控,即便借款人去從事高風險的投資行為,銀行也無法察覺,進而導致危機的出現。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解決對策
1.制定完善的信貸風險衡量標準一般而言,銀行應該定期對信貸用戶進行一次信用等級的評審,這樣才能比較準確的認識到用戶的實際情況;再者,新的貸款分類方法應該及時的確定,使信貸資金的分類能夠符合接待人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保證與國際接軌的進行;同時銀行在同一了信貸風險的分類后,就能及時的調查出那些方面風險大,不能放貸,哪些領域前景廣闊,可以放貸,就能有效的控制信貸風險。
2.建立貸款風險預警機制銀行在進行貸款評定的時候,其信息來源主要是貸款人或貸款企業上報的信息報表,這些往往會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夸大信息等,銀行如果按照這些信息進行評定、放貸,往往就會有一定的風險,所以銀行應該有一個自行的調查信息的行為,拓寬信息的來源渠道,從多方面走訪調查或者實地調查,對貸款人上交的信息進行確認,在于實際情況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再進行放貸,這樣也可以有效的減小信用風險;信息來源還可以發揮同行業工會的作用,與工會進行及時的溝通,對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進行了解,以便在企業進行貸款申請的時候能夠及時的認清其貸款目的,防范范企業利用銀行之間的競爭,采取欺騙的行為。
3.健全和完善銀行內部控制機制我們知道: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在對信貸危機工作的整理當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內因,即銀行內部控制體制的完善。信貸危機的出現往往與對市場的判斷不準,或者決策水平不高有關系,但在筆者看來,其關鍵還在于缺乏一個嚴格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也就是沒有從銀行內部做好防范信貸風險的工作。所以更需要我們加強完善銀行的內控管理工作,“無規矩不成方圓”,首先要從建立一個完善的控制制度入手,建立信貸工作的事前內控機制,同時也要強化過程監控,突出內控重點,逐步實現補救性控制向預防性控制的轉變,切實防范風險,穩健經營。
- 上一篇:談論地方行政立法缺陷
- 下一篇:全區麻疹疫情控制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