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工作特點的研究與思考
時間:2022-03-20 10:29:58
導語:工會工作特點的研究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要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在工會各項工作中堅持開拓創新
工會是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是指導工會工作的基礎理論。因此,廣大工會干部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就顯得特別重要和必要。當前,特別需要解決的一個認識問題是,不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馬克思認為,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腦力勞動與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體力勞動一樣,都是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組成部分,都創造價值;但資本家的管理勞動具有二重性,既有獲得剩余價值的剝削性質,又是社會化大生產中“總體勞動”的一部分,具有創造價值的性質。這是我們今天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研究與認識應該把握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下,勞動和勞動價值的概念是有區別的。在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從整體上說已不存在一個無償占有勞動者剩余價值的資產階級。因此,不僅有形的、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是生產勞動,而且無形的、不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諸如科技教育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等都是生產勞動,都創造價值,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我們不能肯定一種勞動形式而否定另一種勞動形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勞動”范疇內涵和外延的變化,“勞動者”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們所說的勞動者,既包括體力勞動者,也包括腦力勞動者,而且腦力勞動是復雜勞動,其創造的價值是簡單勞動的倍加。聯系工會工作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要求各級工會既要最大限度地把包括新的社會階層人員在內的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以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又要避免造成因勞動關系雙方錯位而影響工會履行基本職責。同時,廣大工會干部要深刻認識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生產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發展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在工會立法和政策制定的源頭參與工作中,進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質量,既要旗幟鮮明地支持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又要推動政府和行政重視解決實際存在的分配不公的問題。
要認真研究職工隊伍結構的變化,堅持繼續把維護的重點放在普通職工利益群體上
有人認為,企業經營管理者、“白領”利益群體等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貢獻最大,因此,工會應該把維權工作的重點放在他們身上。我們認為,職工隊伍所有利益群體的合法權益,工會都應該維護,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上述前三個職工群體的合法權益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得以實現,工會組織維權工作的重點仍然必須放在后三個利益群體既普通工人群體上,特別要重視做好困難職工群體的維權工作。這是因為:第一,我們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依靠工人階級的整體。知識經濟時代要重視知識分子和經營管理者的作用,這無疑是正確的、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因此否定普通工人在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的作用,因為任何科學技術變為現實的生產力,離開普通工人的創造性勞動是不可能的。第二,普通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他們人數最多,過去是黨的堅定支持者和依靠力量,現在仍然是黨鞏固政權的階級基礎,是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力量。他們較多地承擔了改革的成本和代價。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調動發揮好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第三,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處于建立和完善過程中,國有企業的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許多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加之某些領導干部的官僚主義,在企業勞動關系的雙方中,普通工人群體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合法權益最容易受到損害。他們的問題解決不好,最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職工隊伍和社會政治穩定。工會無疑應該把維護的重點放在他們身上。只有這樣,工會才能在改革攻堅過程中起到“減震器”、“減壓閥”的作用,才能發揮好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創建“模范職工之家”,拓展工會工作思路
為了切實維護職工利益,工會干部應積極帶領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凡是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召開職代會,工會還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行政領導堅持向職代會報告科研生產任務以及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單位的重大事情都經過廣泛征求職工意見進行民主討論,然后進行公開。通過開展扎實有效的系列活動,調動全體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確保了單位效益的增長。在生活上盡可能地給予職工更多的關心與照顧。因地制宜地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如娛樂活動,如職工籃球賽等。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工會十五大精神,以“第一責任人”的身份,積極協助本單位黨政領導解決職工群眾的實際困難。工會干部要走訪慰問困難職工家庭,對困難職工提出的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要耐心地向職工講明原因,同時積極向單位反映情況,進一步增進黨政班子和工會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本文作者:楊永華工作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單位第二十七研究研究所
- 上一篇:高校工會師德建設的思考
- 下一篇:基層工會實施會務公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