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雙語教改與建議
時間:2022-05-14 05:00:00
導語:行政管理雙語教改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2001年教育部提出用英語進行專業課教學以來,我國高校普遍開展了專業課雙語教學的嘗試。行政管理專業是我國為適應政府管理的專業化、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培養現代化行政管理人才而設。要想在21世紀全球化進程中提高我國政府管理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實力,必須實現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行政管理專業開展并加強雙語教學意義重大。
一、行政管理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及目標
(一)行政管理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各級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和公共組織培養掌握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了解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能夠從事組織規劃與決策、人事開發與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與制定等活動,具備組織協調、公文寫作、電子政務處理等多方面技能的專業人才。開展雙語教學對于我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十分必要。首先,行政管理專業是我國社會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各高校普遍開設的文科專業,開設雙語教學課程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要求。其次,行政管理專業涉及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其專業人才綜合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整個社會的管理水平,開設雙語課程是提高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再次,雙語教學模式對于行政管理人才國際視野的熏陶和外語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是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外語綜合應用水平的重要途徑。
(二)行政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人文主義與工具主義的統一。雙語教學的目標應同時包含專業教育和外語教育,行政管理專業雙語課程,既要讓學生了解西方行政文化和價值體系,又要訓練學生外文使用水平,既要在課程內容上體現理論內涵的人文性,又要在教學方式上體現語言應用的工具性。應以專業教育為主,同時實現外語水平的提高,堅持人文主義與工具主義的統一。
2.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統一。行政學理論和方法主要來自國外,我國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計大多借鑒國外課程體系。但我國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是要為我國行政管理實踐服務的,且我國行政管理環境還存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特殊性。因此,行政管理專業雙語教學必須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統一,在介紹國外理論和實踐的同時,也要與我國實踐相結合。
3.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理想的雙語教學模式應是教師和學生能夠同時進行全外語互動,教師的教材、板書、課件和語言全部使用外文,學生的課堂參與和考試也全部使用外文。然而,由于大部分學生在雙語課程學習時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給教學效果的實現帶來了障礙。因此,必須以教學效果為中心,根據學生對外語的實際接受程度,合理安排雙語科目、授課層次和授課模式,堅持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統一。
4.規范化與彈性化的統一?,F代高等教育教學體系有嚴格的質量監控和鑒定標準,行政管理專業雙語課程的教學也要體現規范化的教學質量標準。但由于實踐中學生外語水平、教材選用、班級規模、雙語教師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教師必須隨時根據課程內容和課程對象的需求來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堅持規范化與彈性化的統一。
(三)行政管理專業雙語教學的目標定位
雙語教學應“從外語、專業技能、文化素養、習慣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力”[1]。行政管理專業雙語課程應以專業教育為主,語言教育為輔,兼顧思維和能力培養,具體目標包括:
(1)學術理論知識培養,以外語為媒介傳授行政管理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
(2)前沿研究能力培養,以外語為媒介介紹國外行政學理論前沿問題及管理方法,培養學生的前沿意識和研究能力;
(3)實踐研究能力培養,引導學生關注國外和國內行政管理實踐;
(4)思維方式培養,一是管理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管理行為能力,二是外語思維的培養,使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和外國人的思維模式;
(5)外語綜合能力培養,幫助學生積累專業詞匯,提高聽、說、讀、寫、譯各方面能力,并訓練學生用外語思考和研究專業問題的能力。
二、行政管理專業雙語教學體制存在的問題
課程組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當前由于一些現實因素的影響,行政管理專業雙語教學體制和模式都存在不足。
(一)雙語教學體制環境不完善
黑龍江大學自2002年開始雙語教學改革實踐,但重點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金融、法律等專業[2],行政管理專業并非雙語教學改革的重點。且學校雙語課定位存在模糊性,在課程名稱、課程層次、課時設計、授課規模等方面,雙語課程與中文專業課并沒有明顯區別,只有教師在雙語教學中使用外語多少的區別。
(二)雙語科目單一且與專業外語設置混淆
行政管理專業自2003年開始雙語教學嘗試,由于教師外語能力及學生外語水平的局限,開設雙語課程的熱情較低。到目前為止,僅開設了管理學基礎一門雙語課程,且由于專業整體課程體系、學時匹配、學分設置等方面的限制,一直占用專業外語必修課的課時,學生在第一學年學習管理學必修課之后,在第三學年還要再學習管理學基礎。這給雙語課程定位和教學模式選擇造成了困難,使原有的專業教育目標受到影響。
(三)課堂規模過大且學生外語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管理學基礎雙語課程每年的授課人數都在200人左右,課堂規模過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課堂互動。該課程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非常明顯。極少數學生已通過六級考試,能接受全英授課,多數學生剛達到四級水平,僅能接受半英半中授課,還有部分學生沒有通過四級考試,甚至有極少數完全聽不懂英語,只能接受中文授課。教師在授課中如果采用同一種教學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聽課需求,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進度;而同時采用多種模式又會影響課程的統一性,增加教師的備課難度。
(四)雙語課程質量評價標準缺失
到目前為止,學校沒有針對雙語課程設定獨立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而是與其他中文專業課一致,采用《黑龍江大學本科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指標及等級標準》和《黑龍江大學本科理論類課程評估指標及等級標準》,評價標準不具有針對性。在評價指標等級設定上過于簡單、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如在評價標準中“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等級標準是:A級為“經常使用雙語講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C級為“有關鍵詞的中外文對照”[3],“教學改革”項中“使用外語授課”的等級標準是:A級為“用雙語授課(中外文混用)或使用原版教材授課”,C級為“只限于用中文授課”[4]。
(五)雙語教師激勵和培訓力度不夠
學校規定雙語課程的工作量按1.5倍核定[5],但行政管理專業如何執行還不甚明確;雙語課程對教師能力與工作量都有較高要求,但在評價指標和等級鑒定上的激勵力度不夠;學校規定優先選派雙語課程教師出國進修[6],但由于種種原因,實際上每年選派的雙語教師出國進修的人次卻非常有限;學校預計每年培養25至30名左右雙語教師[7],實際上,由于培訓課時設置過于密集,與許多青年雙語教師的博士攻讀、教學任務相沖突,每年能夠參加培訓的教師并不多。
三、行政管理專業雙語教學體制改革方案設計
基于以上問題,課程組對現行的行政管理專業雙語教學體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提出以下方案。
(一)雙語課程開設前以專業英語為基礎
面對學生英語水平偏低的現實,課程組認為在第一學年開設雙語教學課程的條件是不夠的。建議在第一年開設專業外語課,在第二、三學年開設雙語課。第一學年專業外語課與中文專業基礎課同步配合,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講授,注重詞匯積累和文本翻譯。中文基礎課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外語課幫助學生積累專業詞匯,提高英語基礎水平。這就在課程設置上給了學生一定的過渡期,降低學生對雙語課學習的抵觸情緒,有助于提高第二、三學年開設雙語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根據課程性質選擇雙語科目
在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并非所有科目都適合開展雙語教學,應選擇概念原理及知識體系的國際通用性強、且知識點淺顯易懂的科目,如行政組織學、公共行政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政策學等。一些原著導讀課程也比較適宜,如行政管理原著導讀。一些科目課程組認為不適宜開展雙語教學,包括專業性較強、專業術語較多且需要深入闡釋的科目,如政府經濟學、社會保障學、行政法學、經濟法學等;本土化較強的科目,如中國政治思想、中國行政管理史、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等;操作性較強的科目,如行政公文寫作與處理、社會調查方法、公務員應試技巧等。
(三)根據學生層次和個性化需求分班授課
雙語教學應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選拔合適的雙語教學對象[8]。不能單純為了迎合雙語教學趨勢,勉強開設雙語課程而忽視專業知識教學效果;也不能強制學生必須接受雙語教學。課程組主張針對適宜的科目,同時開設雙語班和中文班,由學生根據自身英語水平和個性化需求自主選擇。既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聽課需求,又能減小課堂規模,避免大班授課的從眾心理,改善參與和互動效果。在學分設計上建議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以中文課為基礎學分滿足學分制要求,同時增加雙語課學分,比如,中文班4學分,同科目雙語班可為5學分。同時,為保證學分積累上的公平性,雙語班應較中文班設置更長的學時和更難的考核方式,并配以選修課學分設置方面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四)加強雙語教師激勵與培訓與中文專業課相比,雙語課程在教師工作量、工作難度、教學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要求。建議明確落實雙語課工作量核定,針對雙語教學特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并在教學質量等級認定、教學評優及職稱晉升中給予更多激勵。應加強雙語教師的培訓。豐富培訓課程內容;根據不同職業階段雙語教師的工作任務和培訓需求,安排彈性化的課程時間;根據不同學科教師的專業需求,提供相應的交流、進修機會;增加雙語教師,特別是中青年雙語教學骨干教師出國進修的機會;經常組織雙語教學觀摩等。
四、行政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模式建議
(一)教材選用
基于以上雙語教學體制的設想,課程組建議雙語班采用原版教材,既能保證課程內容與國際接軌,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快達到學科前沿,又能通過獨特的內容編排體系,使學生跳出傳統中國教材的邏輯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動性,還能通過原汁原味的語言風格,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邏輯,體會英語文化和思考方式。同時,教材選用還應注重難易適度、案例生動、內容豐富多彩,以增強教材的吸引力。此外,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同時,還應注重與本土化實踐應用相結合。
(二)教學語言模式
在教學語言模式上,建議整體上盡量采取沉浸式(ImmersionEducationProgram),即全部使用英文授課,但要注意兩點,一是在課程開始的幾周內,為了使學生適應新的全英授課模式,要適當采取過渡模式(TransitionalEducationProgram);二是根據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和本土化內容,適當采用中文進行講解,以便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準確、深入理解。
(三)課程內容設計
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應以專業性為核心,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專業性包含實用性和趣味性,而實用性和趣味性會帶動并鞏固專業性。專業性內容是課程體系的主體,應注重政治學、行政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注重行政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傳授;實用性是課程體系的特色,因為行政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本身就是面向廣泛社會管理實踐的,應當以實踐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分析能力,比如,新聞視聽等;趣味性是課堂的潤滑劑,建議以幽默、漫畫、電影、紀錄片等形式,增加內容的新鮮感和學生的關注度。
(四)教學方法
為保證雙語教學質量和效果,應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幫助實現教學目的。比如,貼近現實的詞匯和用法總結、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生動的案例分析、針鋒相對的觀點辯論、展現自我研究能力的主題演講等。這些方法都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行政管理專業領域的實踐發展、培養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興趣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綜合能力。同時還應配以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以增加課程內容的形象性。
(五)考試方式
在考試方式上,課程組建議采用全英文考試方式,可以采用筆試、口試、討論、主題發言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靈活考試方式,既可以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能夠考查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從而激勵學生注重自身專業素質和英語應用水平的提高。
- 上一篇:紀檢組長在交通工作會發言
- 下一篇:局長在交通運輸跨越式發展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