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成本的科學內涵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5 06:01:00
導語:執政成本的科學內涵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執政成本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闡述執政成本的科學內涵需要了解成本的含義。美國會計學會1951年對成本下的定義為:“成本是為了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量的價值犧牲。”[1]按照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學說,成本作為一個價值范疇,是由商品價值中的c和v所構成,即由耗費的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的價值構成。馬克思把這個作為價值范疇的成本價格叫做K,于是w=c+v+m的公式就轉化為W=K+m。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成本是需要獲得補償的資本耗費的補償價值,“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2]這個補償價值的大小決定于所耗費的資本的價值量的大小。
與生產過程一樣,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也希望在執政過程中,通過最小的要素投入實現其執政目的,因此,執政也存在產出與成本。首先,不管是生產成本還是執政成本都是一定資源的消耗,只是消耗的內容有所差異。生產成本消耗主要是以貨幣形式衡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總和,而執政成本所耗費的內容比生產成本消耗的內容寬泛得多。其次,生產成本和執政成本所反映的內容相同,都是對投入與產出關系的反映:生產成本反映投入一定的成本獲得的物質收益的大小,而執政成本的投入不僅反映獲得的物質收益,還有非物質性的收益等等。最后,生產成本和執政成本所追求的價值目標相同,都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所不同的是收益的內容不同。
理論界通常從兩個角度來界定執政成本的含義:一種是從執政資源的角度考慮,認為執政成本通常是指執政黨維持執政地位和政權運行,為推行自己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而耗費的執政資源的總和[3~5]。另一種是從經濟學概念的角度考慮,認為成本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黨的執政過程也是一個從“投入”到“產出”的過程,因而必然也有相應的執政成本。執政過程的“產出”就是執政效益。為了獲得執政效益,由黨、全國各族人民和社會所付出的有關因素的總和就是執政成本[6~7]。此外,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季建林就認為,執政成本是指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支付的人力、物力、財力[8]。薛瑞漢進一步指出,執政成本就是指執政所付出的代價,它一方面包括為了執政所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包括沒有執好政而造成的一系列風險、危害和負面影響[9]。
二、執政成本與行政成本的區別和聯系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對執政成本和行政成本的關系并沒有理清楚,甚至認為應該把所有的行政成本都納入執政成本,認為“包括行政成本在內的執政成本問題成為時下的焦點話題”[10]。
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不僅依法領導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而且也領導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亦即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的工作。由于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是國家的行政機關,國家或地方的大事從人民代表大會作出決策之后,要具體實施和變成現實,實現人民的利益與愿望,體現社會主義的方向和優越性,實現執政黨的奮斗目標,都必須經過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貫徹執行這個關鍵的環節。
執政成本和行政成本用數學集合的概念來說就是一種“交集”關系,即他們有共同的一部分,又有各自不同的內容。這里還有必要分析一下社會管理成本。社會管理包括兩類:一是政府社會管理;二是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自治管理。現代社會管理是以政府管理與協調、非政府組織為中介、基層自治為基礎以及公眾廣泛參與的互動過程。因此社會管理成本也包含兩部分的內容——政府管理成本和社會自治成本。也就是說,社會管理成本和行政成本也是一種“交集”的關系。
三、執政成本的分類
1.執政成本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以執政的顯性成本來說,季建林認為,執政成本的內涵主要有:一是制度內消耗,包括各級行政開支、黨務開支,這是易于考察的執政成本;二是制度外消耗,包括各種貪污腐敗和不當執政行為所侵占、消耗的社會財富,這部分執政成本是隱性的,難以計劃、控制[11]。本人認為,這部分執政成本可以分為純粹執政成本和間接執政成本。
從廣義上說,執政的經濟成本還要考慮執政黨推行改革的資源耗費,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等,這些經濟資源消耗的總和,形成了執政黨的經濟成本,它反映執政資源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1)執政的政治成本,通常是指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對已具有的公眾對自己執政合法地位的支持與認同以及威望、凝聚力、影響力、動員力的消耗。對于執政黨來說,掌握執政權本身就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最主要的執政資源。執政黨要謹防執政權的丟失,努力維護好“執政權”這一資源,保持黨對國家政權的有效掌控。執政黨的宗旨、指導思想就是很寶貴的政治資源。主義、宗旨是無形的,但主義、宗旨作為一種資源在執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1]。列寧說得更加明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12],執政的過程也需要耗費政治資源。
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內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往通過打天下而確立的執政合法性會逐漸淡出,執政黨必須通過擴充新的政治資源來鞏固自己的合法性基礎。
(2)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成本通常是指執政黨為使自己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信仰信念等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而付出的代價,以及為意識形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豐富發展而不斷付出的物質和精神的代價。執政黨都需要一定的意識形態作為執政的思想輿論上的支持。它的特點是無形和隱蔽,主要表現在公眾對執政黨合法地位以及思想文化的支持和認同的變化上,也就是說這部分執政資源的耗費所產生的結果不太明顯或者難以計算。這正如王長江先生所指出的:人們可能不難說出一次政府決策失誤的成本,但卻很難對執政黨的綱領失誤作出估價;人們可能會準確地看到一次錯誤的政策推行帶來的后果,但卻很難預測由此引起的對立情緒對執政黨未來地位的影響。所以,執政的政治成本與收益、意識形態成本與收益是一種無形的投入和產出,很難進行精確的量化計算與比較,不能像評估經濟成本那樣來評估政治成本。
(3)執政的其他成本。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除了主要付出經濟成本、政治成本和文化成本外,還要支付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環境成本、信息成本等等。
2.執政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的關系
(1)任何一項執政成本的提高都有可能導致其他執政成本的提高。例如,執政的經濟成本過高,往往會導致執政的政治成本、意識形態成本的提高。因為經濟成本過高,就意味著國家機關行政費用過高而效率低下,國家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政府開支上而不是用于社會發展和公共事業上,這就使公眾對執政黨產生不滿,信任度必然降低,這意味著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在削弱,如果是因為特權滋生、腐敗蔓延而導致經濟成本過高的話,那就更會使公眾對執政黨的信心動搖,認同和支持降低,這時執政黨就要以消耗自己已有的威望、影響力、號召力來彌補這種損失,這就意味著執政黨的政治資源在減少,政治成本在提高。
與此同時,經濟成本、政治成本的提高對執政黨的主流意識形態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公眾可能會對執政黨的主流意識形態提出質疑,甚至拋棄執政黨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轉而接受非主流意識形態,導致意識形態成本的提高。反過來,政治成本的提高也可能會導致執政的經濟成本、意識形態成本的提高。
(2)任何一項執政成本的降低都可能會導致其他執政成本的降低。例如:執政黨建立起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行政費用的降低等等意味著經濟成本的降低,經濟成本的降低使得國內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民眾生活富裕、社會安定和諧;進而會塑造執政黨的良好形象,提高公眾對執政黨的政治制度、政治行為及其價值觀念的認同和支持,進一步鞏固執政黨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豐厚主流意識形態的積淀,不斷增強執政黨在社會上的凝聚力、影響力、動員力等等。這樣,執政黨的政治資源和意識形態資源在增加,執政的政治成本和意識形態成本在減少。而公眾對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越認同,執政黨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越容易在公眾中貫徹、執行,從而使執政黨的經濟成本就越小。這樣,就實現了降低經濟成本、政治成本和意識形態成本的良性互動和良性循環,這正是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所要努力實現和達到的,也是鞏固執政黨執政地位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章原.重塑政府[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8:53.
[2]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
[3]朱兆中.政黨的執政資源與執政成本初探[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4).
[4]汪旻艷.從執政成本的角度看科學執政[J].唯實,2005,(1).
[5]李旺平.降低執政成本提高執政水平[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5).
[6]胡月英.科學執政與執政成本[J].長白學刊,2005,(3).
[7]張江山.降低執政成本提高執政能力[J].新東方,2005,(5).
[8]季建林.論執政成本[J].理論界,2005,(2)
[9]薛瑞漢.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必須重視執政成本[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5,(3).
[10]衛劉華.近年來執政成本問題研究述評[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6,(2).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2]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摘要:執政成本是指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為維持執政地位和政權運行,推行自己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獲得執政效益所耗費的執政資源的總和。執政成本研究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的重要課題和重點內容。
關鍵詞:執政成本;科學內涵;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 上一篇:古代巡視制度研究論文
- 下一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趨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