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模式語言環境保護論文
時間:2022-03-26 01:41:00
導語:園林模式語言環境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何園,又名寄嘯山莊。位于揚州市徐凝門大街西側。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光緒年間武漢黃德道何芷忉重修。山莊的大門位于刁家巷(而非今址),是一座高大的磨磚門樓。周邊的丁家灣康山街等,在清代屬富人區,聚集了大量官僚巨賈的豪宅......
一、何園理景的分析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位于揚州市徐凝門大街西側。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光緒年間武漢黃德道何芷忉重修。
山莊的大門位于刁家巷(而非今址),是一座高大的磨磚門樓。周邊的丁家灣康山街等,在清代屬富人區,聚集了大量官僚巨賈的豪宅。何園位于住宅之后,坐北朝南。正門藏于偏僻小巷,多少顯出園主人為人低調,不愿露富的心理。而高聳的圍墻,卻至少暗示了它的存在。揚州的諸多住宅、園林,多由高墻圍合。它們構成了揚州地區街道空間的主要特征。
門內與穿廊相接。門上為串樓,與樓下廊子扣合為復道,于此左右分行。
左轉折入園的東部。其南半部有館舍。西貼墻,其他三面空臨。館舍南部栽有修竹。游人至此可置身與喧囂之外。中央為船廳,是旱園水作。鵝卵石與瓦片鋪地,紋路作波光粼粼狀。另有梅花鹿圖案若干,船四面為明窗。瓦片鋪地和動物圖案,可能主要從俯瞰觀賞的角度出發,材料平實,一如揚州磚雕的樸實風格。于平地觀,難以窺其全貌。每去何園,總能看見游客在廊道上指點欣賞鋪地圖案,可見猜測屬實。
廳外東南一角有老槐蔭蔽,山石少許。東北一角有貼壁假山,逶迤西去。可登山于半月臺賞閱,或俯視園景。樓下有屋兩間,走廊東向,壁間嵌有蘇東坡撰書的刻石一部。壁間刻石,是揚州園林的一大特征。既可為游覽增添雅興,又可加強走廊的韻律感,并同白墻形成對比。
何園的西部園林,比東部大了許多。如同一副畫卷。園之中部,鑿一水池,房廊繞其四面,惟有山石獨占西南一角。池中東部有一方亭。側面架石梁南北出。方亭尺度遠大于其他江南園林。究其原因,一般解釋是此亭可作戲臺。水可擴音,而回廊可作看臺。此說有一定道理,反映了園主人不同于蘇州園林的實用主義傾向。另一說為該亭模仿了蓬萊仙島,叫做“小方壺”。此手法遠在唐代曾被大量運用,看來還是一種傳統構想。不知可信否。我認為該亭于回廊上觀賞尺度比較適中,仍可歸于從俯瞰觀賞的角度出發的手法。
筑于池水之西的湖石假山,突兀于水際。山上有瞪道盤旋,山腹有洞室回曲。更有兩株白皮松,植于山半,枝干遒勁,勢欲凌空而去。旁有意大利進口楊樹一株。何園內的進口植物品種,多少反映了園主人作為外交官的國際眼光。白皮松的用法,我以為值得商榷。白色湖石襯托下的白皮松略顯蒼白。
湖石假山西部,有黃石假山拔地而起,與東西兩片湖石假山相接。三山一水掩映處,有潛山館過此北行上樓,有五間樓屋。背面倚墻,面南臨水。全園景色,盡收眼底。樓屋東面,有一株棕櫚,高與屋檐相平。
沿樓廊東行,廊分為兩道。一道由東向北折,重返園之東部。另一道由南向西折,轉入復道。經復道西行三折,轉入園之南部。廊道曲折,上下兩層,空間豐富。復道回廊上下錯落,左曲右折,同時起到了弱化建筑體量的作用。復道上的空花攔板,全以鐵制,自有一種西洋格調。
隱一門于園墻東壁,好似山窮水盡。一轉首,別有洞天,道近而門現。門內有住宅,可登堂入室。只見隔墻的廣玉蘭,花如白色云朵。樓南疊一湖石假山,上有蹬道與屋相接。深得城市山林鬧中取靜之妙。
由園左北出,重返西部園林,可循廊沿池步隨景移。壁上有顏真親卿帖石,屬另一處壁間刻石。隨廊西折,直抵樓屋之下,即所謂蝴蝶廳。
牡丹廳山墻面上清水磚墻拼合成的鳳吹牡丹圖案磚雕,是揚州磚雕中的上品。
墻上什錦窗每洞各不相同,與墻后南部何家住宅玉繡樓一一對景。青磚百轉千回不見斧鑿痕跡,是揚州磚雕的另一佳品。
玉繡樓與前部花園復道回廊渾然一體。傳統的院落空間圍合,但因為園主人常與洋人打交道的緣故,充滿了有著西洋格調的細部。如圍爐、百葉窗、拱形高窗、梁下裝飾等等。它們構成了晚期揚州古典園林近乎怪異的獨特風格。
何園之中,東南北三面上置串樓,下構回廊,層層疊疊,參差錯落,迂回曲折,把全園樓閣亭臺連成一氣,構成了一個割不斷的整體。全園景色,因而分成上下兩個層次,轉換成前后左右四面,把每一個景點由不同的角度,轉換成近景、遠景、實景、借景和仰視、鳥瞰諸般景觀,實在是建筑何園的匠師們的高超之處
二、揚州園林模式語言
揚州園林相對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其他園林而言,具有獨特的模式語言
復道回廊
揚州古典園林的建筑物,除去山石水池,主要有廳堂、樓閣、軒館、亭榭、齋室、房廊等。
復道回廊是揚州園林的一大特色。以何園為代表。而鮮為人知的是揚州個園的抱山樓早年也是通過回廊同冬景部分連為一體的。復道回廊為人提供了觀賞園林的多重視角。這與蘇州園林以平視為主的賞園方式是有所區別的。
從俯瞰觀賞的角度出發
多視角的的觀賞角度,有助于我們理解造園者的獨具匠心。
如:前文述及過的地面鋪裝圖案含蓄的形式美、水中亭臺的尺度、屋頂造型和山墻面的精美磚雕等等。
弱化建筑物體量
揚州園林二層建筑和復道回廊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園林的自然美和雅致美,增添了人工的痕跡。但造園匠師的高超技巧,使得揚州園林仍然保持了清新雅致的秀美的南方風格,并得以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
如:通過回廊的回轉曲折、高低錯落,強化其輕盈的充滿親和力的形象。
何園中心環水池部分的復道回廊就是典型的一例。
又如:避免大體量建筑形態的過多變化以至喧賓奪主。如個園抱山樓。雖然體量橫跨整個園林,卻將首尾隱于夏山秋山之中。整體造型看似簡單平淡,卻將其他亭臺襯得小巧可人。自身全貌,卻很少進入游人視線。
這一手法,與同濟大學南北樓何其相似。而王澍的文正圖書館,更是直接來源于江南園林這種“大象無形”的處理手法。
高聳的圍墻
是揚州園林空間的一大特征。清代揚州鹽商追求住宅的寬敞氣派加之不愿露富的矛盾心理,造就了這一獨特現象。讓人想起徽商在家鄉的毫宅或者晉商們的大宅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揚州民居清石亂磚墻的砌法,使得原本壓抑的空間增加了一層尺度的層次。而手工的痕跡,更給人親切之感。這一點,與密斯早年推崇磚墻的理由完全相同。試想,如果墻體換以蘇州園林的粉白墻,將會何等壓抑。
三、揚州園林風格的成因
根據文獻資料試列蘇州揚州兩地園林發展時間表
南宋蘇州網師園始建。
明朝蘇州拙政園始建。揚州何園片石山房始建。個園壽芝園始建。
康熙揚州西北郊保障河(瘦西湖)沿岸園林逐漸出現
乾隆揚州園林進入黃金時代。城市山林、西北郊保障河一帶別墅園林興盛。宋宗元重修網師園。
嘉慶揚州湖上園林趨于衰落。揚州大鹽商黃應泰建個園。瘦西湖蕭條。蘇州建留園,時稱寒碧山莊。
道光揚州湖上園林一蹶不振無復舊觀,城市山林有所發展。
同治揚州園林出現回光返照跡象。建寄嘯山莊。
光緒何芷忉重修何園。小盤古歸大官僚兩廣總督周馥所有。大官僚盛康修蘇州留園。
蘇州作為江南重鎮,園林風格長期受到吳越民風的滋養,尤其在康乾以后江南園林得到較長時間的長足發展以至成熟。反觀揚州揚州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命運起伏與國家漕運緊密相聯,故發展軌跡起伏較大。因此揚州園林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揚州園林從晚清開始走上了另一條發展道路,趨向于實用性和西洋元素的運用,此時其模式語言主要來源于全國尤其是皖南或江西、兩湖富商的審美趣味和建筑風格。此前揚州園林模式語言則主要來源于其作為吳頭楚尾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民風。這種相對的硬朗和雄健,多少也受了皇家園林、揚州八怪畫風的影響(甚至漢唐雄健風格的潛移默化?)。
不幸的是這種風格沒有能夠獲得足夠長的時間和穩定的環境發展成熟。但揚州園林對新鮮事物的不斷吸納和實用性、解決近代或西洋風格與中國傳統審美習慣矛盾的一些手法,是我們在全面認識江南園林時應當引起注意的。
中國園林的美,固然體現在其含蓄雋永的整體形象。但是,在欣賞園林的曲徑通幽、庭院深深的完美意境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將其中的精華發揚光大,并不斷地創新、變革。揚州園林最大的借鑒意義也許就在于此。中國文化的魅力,不正來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姿態嗎(當然,揚州園林并不具備這樣的姿態,而更多來源于歷史的原因)?
中國式園林繼續發展壯大的動力,不在于對表象傳統元素的簡單重復和對曲折的刻意追求,而在于如何用創新的手法跟上時代的發展,發揚中國的文化品格和審美習慣。
- 上一篇:建設投資與經濟增長計量分析論文
- 下一篇:計量經濟模型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