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業基地振興稅收政策論文

時間:2022-09-01 09:08:00

導語:老工業基地振興稅收政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工業基地振興稅收政策論文

內容提要:遼寧省工業發展現狀表明:計劃經濟體制下曾具有相對優勢的遼寧工業,在開放條件和市場體制下不斷受到沖擊,工業產品競爭力下降,在全國的地位逐年下滑。本文在剖析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基礎上認為,經過多年努力,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調整、改造任重道遠;就業和再就業矛盾加劇,城市產業工人貧困化問題日益尖銳。為此,筆者提出了促進遼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促進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擴大就業和再就業的稅收政策建議。

關鍵詞:遼寧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稅收政策

一、遼寧省工業發展現狀分析

遼寧省工業具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全國的重工業基地。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布局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在國家實施傾斜式工業化發展戰略前提下,遼寧工業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體,涵蓋工業行業40個大類、197個中類、607個小類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作為老工業基地,遼寧工業占據全省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2003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為2510.4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41.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213.3億元;實現利稅550.3億元;實現利潤235.4億元。近年來,遼寧工業在各產業部門中占有絕對優勢地位(見表1)。

表1遼寧省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情況(%)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

第一產業12.610.910.810.810.4

第二產業48.049.448.647.847.5

第三產業39.439.740.641.442.1

資料來源:《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999~2003)。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不斷影響,遼寧工業面臨著巨大的沖擊與挑戰,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老工業基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遼寧工業在全國的地位(工業總產值在全國所占比重)排序逐年下滑,由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的第2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9位(見表2)。

表2遼寧省工業總產值在全國所占比重變化情況

占全國比重在全國位次

1978年1998年2003年1978年1998年2003年

8.86%5.61%4.69%第2位第5位第9位

資料來源:1978年、1998年數據來自《中國工業發展報告》,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3年數據根據2003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計算而得。

(二)遼寧工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②

逐年下降,市場占有率從1995年的0.87%下降到2001年的0.84%(見表3)。

表3各省市區工業品市場占有率(%)

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

北京0.931.16上海1.111.30湖北1.100.88云南0.720.79

天津1.101.14江蘇1.371.31湖南0.990.76西藏0.360.30

河北0.890.91浙江1.321.33廣東1.131.31陜西0.750.64

山西0.680.53安徽1.210.80廣西0.960.72甘肅0.740.60

內蒙古0.660.61福建1.131.05海南0.860.76青海0.590.48

遼寧0.870.84江西1.000.69重慶···0.76寧夏0.740.68

吉林0.750.80山東1.051.19四川0.910.70新疆0.610.79

黑龍江0.700.78河南0.960.82貴州0.630.57

資料來源:南振興《省際工業競爭力比較研究》,《經濟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三)遼寧工業競爭力優勢逐漸減弱,工業競爭力優勢系數由1995年的5.61降為4.89.而廣東除1995年和1996年略低于江蘇外,自1997年起一直居全國第一位,其工業競爭力優勢系數從1995年的11.70提高到2001年的14.82(見表4)。

表4各省市區工業競爭力優勢系數(%)

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

北京3.003.21上海7.657.70湖北3.903.25云南1.661.24

天津3.273.18江蘇11.8512.00湖南2.531.81西藏0.010.02

河北4.034.03浙江6.328.31廣東11.7014.82陜西1.441.38

山西1.751.45安徽3.141.89廣西1.711.10甘肅1.080.87

內蒙古0.990.88福建2.782.98海南0.230.21青海0.230.21

遼寧5.614.89江西1.491.04重慶···1.15寧夏0.280.29

吉林1.931.91山東8.329.70四川4.672.44新疆0.930.93

黑龍江3.092.56河南4.183.89貴州0.740.69

資料來源:南振興《省際工業競爭力比較研究》,《經濟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四)從出口的角度看,遼寧省工業競爭力較差。一是遼寧省出口的增長速度慢于全國出口的增長速度,遼寧省的出口額從1990年的56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11億美元,增長了幾乎1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41%;而同期全國的出口額則增長了4倍多,年平均增長率為14.15%.2001年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全國的出口額仍增長了6.8%,沿海省份中最快的是浙江省,增長了18.2%,而遼寧省只增長了2.4%.二是遼寧省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占相當大的比重,其附加值低,競爭力差(見表5)。遼寧省初級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重遠高于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天津和山東,比全國平均水平還高出17個百分點。在遼寧省的工業制成品出口中,也還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中間產品或原材料產品,如鋼材、石蠟、紡織坯布、鋅錠等。三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還沒有構成出口的主體,生產領域的成本高,沒有價格優勢。2001年遼寧省高新技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是15.7%,低于全國17.8%的平均水平;機電產品出口曾在全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最近幾年在全國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從1991年4.57%下降到2001年的3.4%.遼寧省主要出口商品換匯成本高于其他沿海省市,六大類出口商品平均換匯成本與福建持平,高于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高換匯成本使遼寧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處于劣勢。

表52000年遼寧省出口構成與全國及沿海省市的比較

項目遼寧全國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山東福建天津

初級產品27.8610.163.753.263.368.9321.7110.6015.78

工業制成品72.1489.8496.2596.7496.6491.0778.2989.4084.22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

(五)工業經濟效益水平不高,一些主要經濟指標與先進省市比還有較大的差距。2002年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與“九五”末期的2000年相比,總資產貢獻率(6.42%)提高了0.86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8.61%)下降了1.85個百分點,而成本費用利潤率(3.31%)下降了1.06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1.43次)下降0.03次。與外省市比較,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05.27%)分別比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山東、江蘇低26.5~95.7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6.42%)分別比黑龍江、浙江、山東、福建、上海、江蘇低3.77~11.44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04.09%)分別比浙江、山東、福建、江蘇、廣東低6.14~15.77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3.31%)分別比黑龍江、上海、浙江、山東、福建低2.59~19.95個百分點。

二、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難點與重點

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雖然實施了“結構調整、外向牽動、科教興省”三大戰略,并采取了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改制力度,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等措施,使工業經濟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決,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一)經濟結構矛盾依然突出

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結構經過多年調整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結構性矛盾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

1.工業所占比重雖高,但多以傳統產業為主,輕重工業比例失調。重工業、傳統產業比重大;全省目前采掘業、原材料工業和加工工業之比為10.3:50:39.7,輕重工業之比為21.9:78.1.

2.國有經濟比重大,非國有經濟發展不足。目前,全省工業國有經濟比重高達70%以上。與此同時,非國有經濟比重過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則更少,經濟缺乏活力。2001年,遼寧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10個百分點。全省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僅有13戶,全國500強企業也僅占18戶。2002年遼寧規模以上工業總資產達到8818.23億元,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增加了1047億元。但是由于歷史積累的深層次矛盾,不良資產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別是地方國有企業更加困難。2002年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總資產3497億元,總負債2331億元;其中資不抵債的企業308家,總資產199.29億元,負債269.82億元,平均負債率135.39%.

(二)調整、改造任重道遠

1.資源型產業已進入衰退期,資源枯竭城市發展接續產業任務艱巨,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遼寧等老工業基地存在不少衰退產業和企業。一些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和企業,面臨自然資源枯竭的嚴峻局面,一些喪失競爭力的企業面臨被淘汰退出市場的困境。隨著近年來煤炭、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日漸減少,許多老工業城市原先的經濟優勢逐步喪失。由于資源的約束和多年的過度開采,遼寧省的人均資源占有率不斷下降,已很難支撐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口生存的空間和經濟發展的空間也越來越小。目前,遼寧已探明一次性能源儲量人均能源占有量161噸,為全國人均的1/4.礦產資源原來在全國排第一位,現已開始逐漸萎縮,8個大中型國有礦山已關閉了7個。撫順礦務局由于煤炭資源已近枯竭及“保城限采”政策的執行,年原煤產量已由過去1000多萬噸減少到目前的600萬噸左右,所剩兩礦分別僅能維持開采到2016年和2025年。全省每年缺水約5億立方米,有30個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11個。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短缺的狀況已經開始影響遼寧經濟發展,已經開始制約重工業特別是原材料工業的擴張,使許多產業成本上升,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伴隨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農村的工業化發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同時爆發,生存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雖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財力所限,治理任務仍很艱巨。同時,由于地方財政普遍比較困難,城市基礎設施條件落后,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地方獲取金融進一步支持的難度很大。這些都加大了城市發展接續產業、實現經濟轉型的難度。

2.裝備水平落后,技術層次低,技術改造任務相當重。改革開放以來,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不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一些企業技術裝備和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多數企業技術改造投入不足,技術裝備老化。一是表現為主要設備更新慢。以2001年為例,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凈值率比江蘇、浙江和廣東分別低2.7個、5.5個和1.3個百分點。二是表現為科技開發和新產品開發投入不足。2000年和2001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經費分別為19.9億元和26.7億元,平均每個企業232.4萬元和307.8萬元,只占企業銷售收入的0.62%和0.78%.而廣東2001年平均每個企業的研發活動經費分別比遼寧省高28.6%.2000年和2001年遼寧省新產品開發經費為17.6億元和16.5億元,平均每個企業也僅有205.4萬元和189.7萬元。而上海、廣東、江蘇2001年平均每個企業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比遼寧省高91.2%、49.6%和11.2%.三是表現為一些新興產業、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所占比例較小。金屬切削機床數控率只有8.8%;數字程控交換機占全國的0.6%,居第9位;微型電子計算機、彩色電視機分別占全國的6.4%和9.2%,與廣東分別占26.1%和38.9%比較,相差19.7個和29.7個百分點。③

(三)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

遼寧的產業結構正處于調整升級階段,一方面農村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剩余勞動力增多;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經濟結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型產業轉移,造成職工下崗人數大量增加。一是經濟結構調整引起的結構性失業。遼寧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伴隨這一過程,工業企業普遍推行了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等措施,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了大批下崗職工,時間之集中、人數之多是前所未有的。2003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6.7%.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05年將有600多萬勞動力需要得到適當安排。二是部分資源枯竭型企業破產關閉后,一大批職工集中下崗。遼寧的多數有色金屬和部分煤炭采掘企業早已處于資源枯竭狀態,不得不采取關閉破產措施。90年代末以來,遼寧這類國有企業破產11戶,涉及國有職工14.5萬人,集體職工7.3萬人。三是大部分失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從業技能單一,再就業能力不強。還有相當一部分下崗人員年齡偏大、身體狀況不好,這部分人原本收入水平較低,生活較為困難,失業后重新就業愿望十分迫切,但又不能適應新崗位的要求。此外,部分下崗、失業人員的擇業觀念陳舊,也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和再就業的供求矛盾。城市產業工人貧困化問題日益突出,不僅影響社會穩定,也對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制約,成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焦點問題。

三、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稅收政策選擇

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是我國在進入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階段中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遼寧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縮影。稅收在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進遼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稅收政策

遼寧老工業基地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國有經濟比重高,企業制度相對落后,市場化程度低,企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因此,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結構調整要與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相結合。堅持“有進有退”的原則,進行國有經濟布局和所有制結構的重組。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戰略性改組的關鍵環節是國有資本如何有序退出和再進入。退出和再進入可以采取資產出售變現,企業間聯合、合并和兼并,境內外上市,職工內部持股,社會保障基金持股,利用外資、合資合作嫁接,國有資產融資性租賃等多種方式。為此,在稅收政策上,一是應盡快完善國有資產轉化、出租、拍賣、參股合作、兼并重組的有關稅收政策。為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促進國企產權、勞動等生產要素依靠市場自由流動,對歷史形成的難以歸還的欠稅,按規定條件經國務院批準后應給予豁免。二是要大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發展民營經濟,既要靠經濟主體自主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又需要政府創造一個寬松、規范而又公平的政策環境。為此,在稅收上,要為民營經濟提供平等的稅收環境,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實現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調整和完善涉外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加速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引進外資工作,鼓勵大企業通過國有股權轉讓、技術嫁接、產品嫁接等多種方式,加速與國際大公司的全面對接。可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及國際商業貸款,并對此免予征收預提所得稅。

(二)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可持續發展稅收政策

資源型城市主要是依托資源性企業發展起來的,資源性企業在資源型城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資源性企業的經濟轉型??梢越梃b法國、日本等國的成功經驗,設立“接替產業開發區”?!敖犹娈a業開發區”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全部稅收優惠政策。對繼續開采的資源性產品,應延長產業加工鏈,提高加工深度和產品的附加值。在稅收政策上,可以考慮適當調整資源稅稅負,減輕資源開發企業的負擔;對資源枯竭型城市新辦的國家鼓勵類產業企業,企業所得稅比照西部大開發政策按15%的稅率征收。

(三)促進技術改造,發展比較優勢產業的稅收政策

調整產業組織結構,促進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是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關鍵。遼寧工業結構調整應鞏固發展原有基礎產業和優勢產業,培育發展高新技術和新興的高增長行業。遼寧具有非常好的生產要素條件:大量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大量的熟練勞動力,相對于國內其他地區而言比較雄厚的機械、裝備制造能力,稠密的高等級的交通網等。重化工業規模大、配套能力強是遼寧的優勢,是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區省市所不具備的。從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客觀趨勢和國內供求結構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仍然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產品進口的比重高。我國的輕紡產品進入門檻低,早已出現過度競爭,產品供大于求。遼寧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不在于減少重化工業,而在于優化重化工業的產品結構,在于增強重化工業的競爭力。按照新型工業化發展思路與要求,結合遼寧省在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等產業上的優勢,通過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開發新品種,或拉長產業鏈等產業政策,推進產業重構與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遼寧省的工業發展階段處于工業化的中期,在世界產業體系鏈條中,并不處于最底層。在發達國家向我們進行產業梯度轉移的同時,我們也要通過結構調整,把一些淘汰了的設備和技術向其他國家進行轉移,這樣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同時也會降低我們結構調整的成本。在“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過程中使遼寧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并通過梯度轉移完成產業升級。為此,要研究、制定并推行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振興遼寧優勢產業的稅收政策:

1.改革增值稅,完善分稅制體制。為了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全面升級優化,我國將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8個行業中實行消費型增值稅試點,允許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稅金予以抵扣。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消除對固定資產的重復征稅問題;另一方面也減輕了資本有機構成較高企業的稅收負擔,有利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也有利于促進裝備制造企業設備的更新換代。但具體實施方案仍未出臺。目前,主要擔心增值稅轉型后會影響地方財力,遼寧省為此將減收增值稅80億元~100億元。筆者認為,應樹立稅收經濟發展觀,發揮稅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實現經濟與稅收的良性循環,并把發展和服務經濟作為稅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老工業基地振興會為稅收提供豐厚的稅源,而稅收收入的不斷增加,也會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提供財力保障。對短期內造成的減收,可以通過調整分稅制體制、增加對遼寧等東北老工業基地增值稅返還的財政轉移支付來解決。此外,應考慮下放并賦予地方更多的稅收立法和管理權限。

2.促進技術研究與開發的稅收優惠政策。一是擴大研究與開發費用扣除范圍。不論內、外資企業、也不論新、老企業,不論國有、集體、民營企業,也不論企業是否盈利,對各類型企業的開發費用,在初始年度,均可實行據實稅前列支。在后續年度,只要投入比上年增長10%以上,均可按150%的比例扣除。二是放寬費用列支標準。允許企業在稅前列支一定比例(如3%~5%)的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風險投資準備金。對于企業用于科技開發和研究的費用年增長幅度在10%以上的,可按實際發生額的5%左右予以抵扣企業所得稅額。三是允許企業采用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方法。四是可以考慮對企業的無形資產投入比照免稅農產品按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稅款,允許抵扣銷項稅額。

(四)促進遼寧就業和再就業的稅收政策

就業和再就業是當前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熱點難點問題,已成為各種矛盾的焦點。做好再就業工作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遼寧在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優勢產業的同時,應特別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如物業服務、家政服務和文化娛樂服務。大力發展旅游、現代流通和文化、教育、體育等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強小城鎮建設,擴大就業空間。對上述第三產業,制定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有能力的組織、個人和企業開辦新的經濟實體來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增加就業崗位和吸納下崗人員就業;鼓勵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下崗人員和無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對于招用下崗、失業人員達到一定比例的企業,對于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轉制興辦企業安置富余人員的企業,對于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下崗、失業人員,都要給予相應的稅費減免等政策。包括:現有服務型企業(廣告、桑拿、按摩、網吧、氧吧除外)新增加的崗位,當年新招用下崗失業人員達到職工總數30%以上并簽訂3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經勞動部門認定,稅務機關審核,3年內減征30%企業所得稅額。

參考文獻

(1)陳清泰《產業結構調整與老工業基地脫困》,國研網2002年3月7日。

(2)呂煒《開放條件下遼寧繼續工業化的策略》,《發展研究參考》2003年第2期。

(3)高杲、張斌《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革情況的調查》,《中國產經新聞》2003年9月12日。

(4)劉富江、周學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國有資產管理》2003年第12期。

(5)南振興《省際工業競爭力比較研究》,《經濟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