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政市場經濟作用論文
時間:2022-09-03 11:41:00
導語:國家財政市場經濟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五大在黨的歷史上是一次有重要意義的大會,也是一次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大會.這次大會是在世紀之交召開的。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將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經濟發展將由當前的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在這個時刻,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又有許多有利條件和大好機遇,能否抓住機遇,是國家興衰成敗的關鍵。而能否抓住機遇的關鍵,又在于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戰略思想和戰略方針,充分利用我們的有利條件來迎接挑戰。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集中財力,振興國家財政,是保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條件?!睋依斫?,《報告》是把“集中財力,振興國家財政”作為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意義深遠,而且在黨的代表大會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確了國家財政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說,集中財力,振興國家財政,才能更好地實現報告中提出的各項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因此,財政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應當深刻領會《報告》的精神實質,正確認識國家財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地位和作用。僅就這個方面談談個人學習十五大報告的體會。
從現實生活看,財稅部門是政府的一個綜合部門,它的活動是一種政府經濟行為。財稅部門的任務,在任何時候都是為實現國家的職能和實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提供財力保證。但是,應當看到,在不同的經濟體制下,財政作用的實現機制是不同的。過去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計劃是決定一切的,直接的指令性計劃和物資調撥計劃,替代了或淡化了財政的作用。財政按計劃辦事,錢跟物走,國家財政充其量充當“帳房”的作用。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以后情況不同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基礎性的作用,價格放開了,物跟錢走,貨幣和貨幣資金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導向作用。所以,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才真正顯示出財政的地位和作用。市場經濟要求加強財政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要求強化財政職能。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就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基礎性作用。這里可以理解為兩層含意:一是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基礎性作用是對市場作用的肯定.也是限定,肯定市場在配置資源中是有效率的,但它也不是萬能的,有一部分資源的配置不可能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而要依靠政府通過財政來配置;二是市場機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存在固有的缺陷。當代市場經濟無一不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而財政則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從理論與實踐上解決一個根本性問題,即市場與政府關系問題。西方經濟學依據西方國家實行市場經濟幾百年的實踐形成一種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理論,這種理論就是從市場失靈或市場缺陷的角度來論證政府介入和強化財政的必要性。簡言之,凡是市場失靈或無效的領域,必須由政府(主要通過財政)的介入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這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財政職能,這種職能可概括為三個方面: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在資源配置方面。一切經濟活動都是滿足社會需要的,而社會需要可分個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兩部分。滿足社會需要的產品(包括勞務)也可分為兩部分。滿足個人需要的私人產品,如每個人的衣、食,住、行的很多需要都可以按市場價格在市場上購買,購買后這種產品的所有權和消費權為個人所有,排除了他人消費的可能。但是,市場機制不能或不適于提供滿足公共需要的公共產品。如城市建設,要有道路、公共交通、供水和排水系統、通訊設施,甚至還要有公園和公廁等。這些城市設施不是個人需要.而是公共需要,某個人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共同享用,而且在不存在過度擁擠的情況下,多一個人享用也不增加提供這些設施的邊際成本。顯然,滿足公共需要的公共產品,不能或不適于按市場規則由市場來提供,必須由政府通過財政以征稅的形式來提供。從全社會來看,這類公共需要很多,諸如國防、行政管理、公檢法、義務教育、基礎科學、公共設施、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保證這些基本的社會公共需要,是國家財政的基本職能。
有一些社會需要可以由市場提供,也可以由政府提供,典型的如高等教育。發達國家有國立大學、州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不管哪類大學,都收學費。至于政府承擔多少,要由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來決定。我國目前也允許私人辦學,上大學開始收費,但畢竟只能少量收費,辦大學主要還是由政府來承擔,也就是由財政來供給。財政補貼、醫療保健、社會福利等都屬于這類需要。還有投資領域,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后,政府要逐步退出某些投資域的思路是正確的。但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經濟飛時期,都面臨一個嚴峻的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而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增量調整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因為市場原則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必須有政府的介入,加大對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風險產業投資的規模和力度。
——在收入分配方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收人分配也分為兩個階段。初次分配是通過市場價格進行的要素分配,第二個是在要素分配基礎上的再分配。
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把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分配起來。所謂按要素分配就是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功能進行分配的。按要素分配是承認擁有財產的多少、能力的高低和貢獻的大小。要素分配是符合效率原則的,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它的缺陷是不能兼顧公平。因此,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加強收入分配的調節,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擴大,以至出現分配不公。
財政既參與收入的初次分配,也參與收入的再分配。在新的核算體系中,按分配法計算的GNP包括四個要素:生產稅凈值、營業盈余、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商品課稅作為價格的追加參與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手段主要是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贈予稅、財政補貼、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等。我國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也有待于加強。
——在經濟穩定和發展方面。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是在利益趨動下的自發性,必須與國家宏觀調控有機結合,才能保證經濟持續??焖?。健康地發展。財政與金融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兩種主要手段。從分工來看,總量調控和經濟穩定主要是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的職能,但財政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效配合,才可能保持經濟的穩定。比如,稅收的增減.發行國債、財政赤字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貨幣供給量。財政制度本身,如累進稅制、財政補貼制度以及各種社會福利制度都可以發揮一定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我國在“九五”期間實行適度緊縮的財政政策,國家財政要努力增收,壓縮支出,減少財政赤字,控制債務規模,這是經濟穩定的重要方面。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財政還具有發展職能。發展包括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發展,即在經濟增長中要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國民素質,這是發展中國家財政的一項重要職能。
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轉變對財政職能的認識,財稅部門不能把自己的視野局限于日常的收支活動,要站得高,看得遠,看到在日常收支背后所發揮的重大政治經濟作用,這就是財政學上所說的財政職能。財政職能是對財政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論概括,反過來對財政工作起理論上的指導作用。
- 上一篇: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影響論文
- 下一篇:公共財政框架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