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03 11:42:00
導語: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將在近幾年內初步建立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但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理論界卻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認為建立在社會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財政理論,更符合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的科學內涵。
關鍵詞:公共財政;國民核算;財政收支;公共產品;社會勞動價值論
1999年初,財政部部長項懷誠明確宣布,我國將在近幾年內初步建立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但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理論界卻存在很大的分歧。筆者認為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把公共財政等同于國家財政。因為作為計劃經濟產物的國家財政強調憑借國家的公共權力,強制地、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并進行再分配,容易導致財政決策依賴于國家意志和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的誤會,這與社會主義改革的目標相矛盾。二是把公共財政與西方的公共需求財政相提并論。這是因為公共需求財政強調需求的一面,疏忽了需求與可能的關系,對公共需求沒有制約,就使財政理論本身存在不夠完備的缺陷。相比之下,本文認為建立在社會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財政理論①,更符合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的科學內涵,下面就這一問題作進一步分析和闡明。
一、國民核算大改革對財政收支性質的重大影響
國民核算是以社會再生產為核算對象的宏觀核算。但是,我國原先采用的MPS核算體系所界定的生產范圍僅限于物質生產,它用于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的總量指標。因為它只能反映物質產品的生產,不能反映非物質性服務的生產,因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的總體規模。這對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協調、快速、健康地發展尤為不利。鑒于此,1992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我國對國民核算實施了重大改革,采用了以SNA為基礎的新國民核算體系,將生產范圍從物質生產擴大到非物質生產,包括以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并對其計算了產值。由于生產范圍的擴大,分配范圍、消費范圍和投資范圍也相應地擴大,因而對財政理論,首先是對財政收支性質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生產范圍的擴大,國家管理、國防治安、文化教育、科學研究以及眾多的服務事業單位統統被列為生產部門,向社會各界提供公共服務。對生產部門提供的服務應該得到相應報酬,對于生產部門則應算作中間消耗C,但很多報酬不直接支付,只能通過財政部門轉撥給公共部門作再生產之用。稅收是剩余價值m的組成部分,致使剩余價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價值mc。mc屬于中間消耗,對mc的分配自然屬于中間消耗C的補償。可見,由于生產范圍的擴大,財政分配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相當一部分與生產費用直接聯系在一起了。
過去,我國傳統財政理論堅持物質生產的觀點,否定公共服務部門的生產性質,所有服務部門包括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國家管理等都沒有初次分配,自然會得出稅收是憑借政治權力無償取得的財政收入,支出則是對政府等社會管理部門的活動的貨幣支付。現在情況不同了,承認了非物質生產也是生產,稅收的相當部分是對過去公共服務部門提供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財政支出則是對未來公共服務部門的生產投入。財政收支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這種變化導源于改革開放、國民核算大改革和第三產業大發展。一句話,改革開放推動了財政理論的發展。
既如此,公共財政就不是家計財政。財政理論研究就不能就財政論財政,或者僅僅考察社會福利、公共需求、國家憑權力分配國民收入等等,而是把財政收支立足于發展生產,建立在提高生產效率和為生產創造更好的條件上。生產發展,財源擴大,從而使財政工作負有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優化資源配置。
二、財政收支應為社會再生產創造更好的軟硬環境和條件
財政收支與社會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財政收支要發揮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為社會生產提供更好的軟硬環境和條件,就要做到:
(一)充分利用稅率杠桿,調節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率提高,財政收入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收入減少。經濟繁榮時期,采用增稅政策,防止投資膨脹。經濟衰減時期,則采用減稅政策,促進生產投資,提高經濟增長速度。通過免稅增稅,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老企業技術改造,使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對不發達地區,在稅收上給予優惠或財政補貼,調節地區平衡發展。對于同一行業的生產單位采用累進稅制,實現公平稅負,促進企業的平等競爭。
(二)保持合理的財政收入規模,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判斷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是否合適的標準因不同財政理論而不同,西方財政學以居民對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選擇的價格均衡為標準,國家財政論則以需要與可能的均衡為判斷標準。我們認為財政收入歸根結底來源于生產,自然應以是否促進社會生產順利發展為標準。社會大生產,三次產業既分工又協作,要求三次產業比例協調,作為第三產業的公共產品部門也應保持適當的比例,參與社會分工和協作。當前,我國財政比重嚴重偏低,而我國在基礎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發展落后,資金短缺。說明當前我國財政收入規模極不合理,應調高其比重。
(三)財政支出應以促進公共服務結構優化為原則。財政支出表面上是對資金進行分配,實際上是對物資和人力進行分配,向社會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內容多種多樣,除了國家管理和國防治安等行政性服務外,還有其它種種服務,如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文化教育服務、城鄉交通管理服務等等。財政支出要處理好兩個比例:一是居民服務與生產服務的比例;二是以上兩大類服務內部的結構比例,以適應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不同時期的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和結構變化。為社會生產、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硬軟環境。
三、需要進一步認識的幾個財政理論問題
從國家財政到公共財政,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存在明顯的不同,有許多問題仍存在爭議,進一步分析這些問題并予以認真回答,有助于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有助于對公共財政的進一步理解。
(一)財政不僅僅是一種分配行為。長期以來,我國傳統財政理論一直堅持物質生產的觀點,不承認服務也是生產,自然得出財政只是對剩余價值的分配,屬于再分配范疇的結論。計劃經濟時期,個人和企業都是作為政府的附屬物存在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問題主要通過政府計劃的途徑來解決,財政部門只是圍繞政府計劃來籌集資金、分配資金,這時期的財政只能起到籌集資金、供給資金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生產范圍擴大了,政府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都是生產單位,在市場經濟中,如同企業和個人一樣,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場活動主體。國家依靠提供公共服務取得收入。企業和個人交了稅,就有權要求政府提供優質服務,這時財政就擔負了更大的責任,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爭取以最少的投入生產最多的公共產品。
(二)不能將公共產品與公用事業、轉移性質的公共福利相混淆。進一步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對于財政支出的結構優化有重要意義。公用事業一般指郵電、通訊、電力、煤氣和自來水業。他們很多都是由國家組織或經營,有的還實行國家補貼,與公字聯系,故稱公用事業,但不同于公共產品。因為享用公用事業,無論是電、煤氣、水或郵政、電訊、服務等都是直接付費,與一般商品和勞動力購買大致相似,用不用自便。另外,公共產品不論是城鄉交通、公費醫療、文化館場等很多都具有福利性質,是為生產、為居民提供的各種公共福利。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但必須是公共產品部門的勞動成果。而現代國家規定的社會保障,其中相當部分為各種福利付款和種種費用減免,這種屬于社會義務的各種轉移支付,如對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的各種補助,不論是現金支付或購物相贈,其經費都來源于企業和個人的繳納,并構成居民的公共福利,但未經公共產品部門的加工,不算生產成果,所以不論其物質形態還是價值形態,都不能列入公共產品總值之中。
(三)財政學與政治學的關系不能絕對化。堅持財政分配是上層建筑的觀點認為,財政是國家運用權力,無償地、強制地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稅收被用于維護國家的統治制度。可見,這種觀點源自于對國家范疇的認識。現在,生產范圍擴大了,國家、軍隊、警察都列為生產范圍,歸于經濟基礎,政府通過財政分配參與社會資源分配,與企業和個人的資源配置活動沒有什么不同。提出這一點可能會引起更多、更大的非議。但是,我們冷靜地分析一下,哪個時期,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不需要國家的管理和軍隊、警察提供大量的安全保障服務呢?當然,財政作為政治程序直接安排和操作的活動,它又與政府的具體政治制度和規則密不可分,財政制度和財政政策體現政府的政治主張和意圖,自然屬于上層建筑,并對財政收支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四、社會勞動價值論應該成為公共財政研究的基礎性理論
確認公共產品,是以確認第三產業為前提條件的。公共產品是公共產品部門生產的成果,它與一般產品的差別,只是在于它是公共產出和公共消費,私人不能占有,也不能排斥他人消費。這表明公共產品同樣是生產部門生產出來的產品。但是,我國經濟學界至今仍堅持物質生產觀點,導致財政理論研究出現邏輯矛盾,原因就在于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存在誤解。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只有人類勞動才創造價值,這是理論的核心。物質生產是勞動,第三產業以服務為主要內容,也是勞動,同樣創造價值。那么,我國經濟學界為何仍然堅持只有物質生產才創造價值呢?原因有二:一是源于馬克思提出的“物質生產部門”。在這里要弄清楚,馬克思是在19世紀第三產業規模很小,還不能以一個獨立產業出現的情況下提出“物質生產”概念的。在當今,第三產業普遍得到迅速發展,在經濟發達國家,其產值和勞動力的比重已達到60%70%以上。二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生產力水平低,第三產業的產值過小而被忽視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并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作為重大國策之一,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5%左右,現在再也不能對第三產業的生產視而不見了。
現在,我國新國民核算體系擴大了生產范圍,就是承認了第三產業創造價值。一、二、三產業勞動合稱為社會勞動,也就是社會勞動創造價值。社會勞動價值論是基于改革開放,基于生產范圍擴大,基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所形成的理論創新,它推動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因此,社會勞動價值論自然應成為公共財政理論研究的基礎性理論。
只有站在社會勞動價值論的立場上,才能確認財政分配的剩余價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價值mc,進一步明確財政與生產的關系,理解公共財政的真正含義。
注釋:
①錢伯海、孫秋碧:《改革開放推動財政理論的發展》,《財政研究》,1997年第6期。
- 上一篇:公共財政框架研究論文
- 下一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師自我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