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偷漏稅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1 05:58:00
導語:企業偷漏稅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在生產費用核算方面造假
(1)將不屬于產品成本負擔的費用支出,列入成本項目,這樣違反了成本費用開支范圍,從而少計了利潤,達到了少交稅的目的。(2)將應由福利費用開支的費用列入成本項目。這樣違反了成本費用開支范圍,加大了成本,減少了利潤,達到少交稅的目的。(3)將費用開支標準任意提高,如縮短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或擴大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來提高折舊率,這樣加大了折舊額,增大了產品成本,少計了利潤,減緩了所得稅。
(二)在產成品成本核算方面造假
(1)有意加大產成品成本。如企業為了少交稅而采用綜合逐步結轉分步法(指上一步驟轉入下一步驟的半成品成本以“直接材料”或專設的“半成品”項目綜合計入其生產成本明細賬的結轉法),有意減少計入“半成品”的成本,從而加大計算產成品成本。(2)把新開發產品試制費,記入產品成本,加大產成品成本。(3)企業不采用分類法進行產品成本核算,將副產品作為賬外物資,生產費用全部記入主要產品成本,從而加大產成品成本。
(三)在損益方面造假
收入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取得的營業收入,在一定費用成本下,收入增大,利潤則增多,相應稅則加大;反之相應稅減少。因此,企業為偷漏稅,在收入上做手腳。如:故意隱瞞收入。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款的征收過程中,企業采取隱瞞收入的手段,即收入不入賬,達到偷漏稅的目的。在營業稅的征收過程中,由于營業稅征收面廣,涉及到整個第三產業,征收范圍同個人消費聯系比較密切,是收入中現金比重較大的,有的人消費后很少需要發票,使納稅單位可以隱瞞這部分收入,達到偷稅的目的,特別是娛樂業和服務業問題比較嚴重。
銷售成本、費用、支出和稅金都是利潤的抵減項目。因此,企業為偷漏稅,在此方面做文章。主要做法有:(1)混淆期間費用與生產成本的界限,將已計入產品生產成本的生產費用,再次計入期間費用賬戶,使當期利潤減少,從而當期少納稅。如從事商品流通業務的納稅人購入存貨抵達倉庫前的包裝費、運雜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如果已被計入存貨成本,不得再次計入銷售費用。(2)任意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這樣提高了企業費用,減少了當期利潤。(3)虛列有關費用支出,人為降低利潤水平。(4)利用“匯兌損益”賬戶,人為調節利潤水平。對“應收賬款”、“外幣賬戶”有意按低于賬面匯率的期末匯率計算期末人民幣余額,這樣當期發生匯兌損失,從而當期利潤減少。
(四)在利潤核算方面造假
例如免稅期內虛作銷售,虛作利潤,致使下一納稅期年度利潤大幅度下降或出現虧損,從而達到避稅目的,這一現象多發生在工商統一稅率較低,利潤率較高的合資企業中。壓價委托銷售,轉移利潤,這一現象多發生在合資企業和穩定的代銷商之間。
(五)在票上作假
發票管理歷來是稅務部門管理和檢查的重點,發票開出是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銷售產品,取得收人據以納稅的依據,但有些單位和個人置國家稅法于不顧,特別是一些個體企業,私營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鋌而走險,采取大頭小尾,抽芯開票,亂買亂賣增值稅發票的辦法偷漏稅款。二、企業偷漏稅的防范
(一)加強稅法宣傳,提高納稅意識
凡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依法注冊登記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有生產、經營活動及所形成的所得都應按規定依法納稅。主要方法有:一是加強稅法宣傳教育,把稅法納入普法教育的內容,不僅在全體公民中進行學習教育,而且將其作為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及財會人員任職的條件之一;二是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各種新聞媒體進行廣泛的宣傳,使稅法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每個公民都意識到稅收對社會,對自身的重要性,強化全民族的納稅意識,逐步樹立依法納稅光榮,偷漏稅可恥的社會新風尚,培養公民依法納稅的自覺性。
(二)加快稅收立法進度,加重違法處罰程度
加快稅收基本法的立法進程,同時對處于主體稅種的所得稅、流轉稅要進一步改革并加以完善,堵塞稅法先天形成的漏洞。同時加重對違反稅法的處罰程度,特別是對偷漏稅案件的處理規定,應從嚴處治,對違反稅法,以各種非法行為偷漏稅者加以重罰;對那些公然以審視法的偷漏稅者,決不能心慈手軟,遷就姑息,要嚴加處治,殺一儆百,使偷漏稅者,談稅色變,心驚膽顫。此外,對納稅單位發生偷漏稅的行為,應對其直接責任人及該單位領導也應從重處罰,不能因為他們為了集體或企業的利益而逃避或減輕法律的制裁。
(三)合理運用納稅評估通用分析指標
1.收入類評估分析指標
如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這一指標超出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少計收入和多列成本等問題,運用其他指標進一步分析。
2.成本類評估分析指標
用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這一指標分析單位產品當期耗用原材料與當期產出的產成品成本比率,判斷納稅人是否存在賬外銷售問題、是否錯誤使用存貨計價方法、是否人為調整產成品成本或應納所得額等問題。如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這一指標超出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銷售未計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3.費用類評估分析指標
如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這一指標與預警值相比,如果相差較大,可能存在多列費用等問題。如果基期營業(管理、財務)費用變動率這一指標與前期相差較大,可能存在稅前多列支營業(管理、財務)費用問題。成本費用率這一指標用來分析納稅人期間費用與銷售成本之間的關系,與預警值相比較,如相差較大,企業可能存在多列期間費用問題。成本費用利潤率這一指標與預警值相比,如果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異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費用等問題。
4.利潤類評估分析指標
如果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其他業務利潤變動率這兩項指標若與預警值相比相差較大,可能存在多結轉成本或不計、少計收入問題。
【摘要】稅收支撐著政府的正常運轉,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本文認為為了維護國家的權力與利益,應該加大對企業偷漏稅行為的防范工作。在詳細的分析了企業偷漏稅的手段之后,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相關建議,認為針對企業偷漏稅的種種成因,國家則應該出臺一些防范政策,如加強稅法宣傳,提高納稅意識等。在對企業偷漏稅行為進行識別的基礎上,進行國家與稅務機關的雙重防范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企業偷漏稅現象泛濫的現狀,維護國家的經濟基礎。
【關鍵詞】偷稅識別防范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04.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經濟法基礎.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11.
[3]于永梅.針對企業偷漏稅行為的稅務檢查策略.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