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及專業設置詮釋

時間:2022-05-09 04:20:00

導語:經濟發展及專業設置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發展及專業設置詮釋

[摘要]近年來吉林省產業結構經過多年的調整已經有了很大改善,產業結構已經呈現出“二、三、一”的產業格局,但依然存在著問題和矛盾,尤其是高等教育應該適應并促進經濟發展,這一規律要求高校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所以在專業設置上應該瞄準市場需求。然而現實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此可采取擴大其專業設置自主權,優化專業結構等對策。加大學科專業的科學管理,使之管理規范化、科學化,為吉林省產業結構調整服務。

[關鍵詞]吉林省產業結構高等學校專業設置

一、吉林省產業結構現狀特別是高校專業設置問題分析

1.產業結構的總體問題嚴重,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目比較多,而且波動不明顯,比例在46%左右,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有下降趨勢,第三產業發展比較迅速。也就是說,吉林省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相對穩定,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流動,結構并沒有優化,產業結構不合理。

2.內部結構也不合理,第一產業結構單一,種植業比重過大,而加工業水平偏低;第二產業結構偏重,以傳統工業為主,重工業比重大,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緩慢;第三產業結構偏窄,對其他產業影響較大。

3.吉林省產業結構調整受資源、環境、傳統文化、體制、制度、資金、技術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4.產業結構與高等教育之間互補作用不明顯。現有高等教育結構培養的人才的規格、質量和水平,影響了我省產業結構的布局和經濟的創新能力。

(1)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需求不適應。高等院校應該重視社會需求,并且能夠依據社會的需求而設置專業。但是當前高校專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及其變化不協調,按經濟發展的需要主動調整專業設置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不少學校新專業的設置主要以當前人才市場的反饋信息為依據,這只能反映現行產業結構條件下用人單位的需求,并不能完全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未來變動趨勢,基本上屬于經驗性操作,直接導致了畢業生結構性過剩和總量不足并存的現象。

(2)專業布局不合理,專業的重復率偏高。一些高校不顧自身條件和未來社會的需求,爭相創辦所謂熱門專業,形成了“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局面。長此以往專業趨同現象日益嚴重,高校之間展開生源大戰,不僅浪費有限的教育資源,而且導致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學校辦學失去特色,辦學質量下降。以吉林省為例,全省普通高等學校35所,專業重復布點10個以上的就有16種專業,主要集中在文、管、經、法、理、工等學科門類。其中英語專業31個學校設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9個學校設點,市場營銷專業27個學校設點,工商管理專業23個學校設點。從一定程度上客觀地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使人才培養的成本加大。

(3)缺少充分的條件和科學論證。一些高校認為學校發展就是擴大學校的辦學規模,多上專業,多招生,在缺乏市場調查和嚴格的科學分析條件下匆匆開設新專業。而新上專業大多數都是一些投入不大,屬于短線熱門專業,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不合理,專業面狹窄。比如英語、市場營銷、藝術設計、漢語言文學、教育類專業等,就是如此。新上專業在師資、設備、場地、用房等方面嚴重投入不足,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就得不到提高。許多高等學校都存在著與社會人才需求滯后的現象,適應性不強,特色不夠明顯。學校及主管部門缺乏一個較長期的發展規劃,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和自我調整專業的管理機制,盲目地增上新專業,必然會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4)學科專業覆蓋面不夠廣。以吉林省35所高等院校為例,在教育部249種本科專業目錄中,仍有80種專業空白。一些急需的新型學科、邊緣交叉學科和應用型學科發展很緩慢。許多高等學校改造傳統學科專業同時,設置新興學科專業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近幾年投入較大的應用型、工程類學科專業布點較少。原因是學校在資金上嚴重短缺,高等學校資金的來源除了部分政府扶持和學校自身辦學的收入外,大部分資金要靠貸款,高額的利息成了高校的嚴重負擔。因此,學校不增設投入較大的學科專業建設,因為回報小、見效慢。這種現象造成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的一種不良現象。

二、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就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與升級的過程,除了應注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揮基礎農業優勢;優化第二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結構全面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調整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以外,調整高等學校專業設置非常重要。

1.以超前思維進行專業設置

經濟發展是變化的,高校既要從當前實際出發,又要考慮長遠需求,即要有短期、中期甚至長期的安排。應該把本科專業設置計劃和國民經濟的長、短期計劃統一起來,按照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變化規律,調整長、短線專業比例。與此同時,高等院校培養的是知識型的人才,而知識本身就對社會發展具有引領性的作用,這也就決定了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遵循前瞻性原則,否則就有可能重溫歷史的教訓。

2.發揮專業設置的自主權和主動權,增強辦學自由度

我國本科專業設置審批權限,曾在長時間內集中在教育部,也曾幾度下放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或由高等學校自行決定。實踐證明,在當前情況下,過于集中,不利于發揮部門、地方和學校的主動性、積極性、靈活性,也難以做到科學合理;而過于分散,又將造成宏觀上失控,干擾人才培養的計劃性,帶來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只有實行“統一管理、分級審批”的體制是比較適宜的。不過一定要明確本科專業設置審批權限的分工,嚴格規定本科專業設置審批的標準,完善本科專業設置審批程序,逐步增強高校本科專業設置自主權,以發揮高校在本科專業設置方面的優勢,權力下放一些,效果就好一些。

3.靈活增設新專業,調整專業整體布局

新增專業要以社會的實際需要為依據,必須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有針對性的市場調查研究、人才需求預測和可行性的充分論證。如國家和地區專業布點情況,畢業生就業信息及就業情況、人才市場緊缺的專業等。充分掌握調查研究才能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遵循學科專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正確處理適應需求變化多樣性和保持專業相對穩定的關系。對新設專業進行定期檢查,不斷地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政府主管部門應采取宏觀調控方式指導各高校專業建設與學校定位緊密結合,推動學科專業可持續發展。

4.內練基本功、強化內涵建設,優化專業設置結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專業設置應在充分尊重高等教育辦學規律的基礎上,主動適應迅速變化的人才市場新需要。一方面要加強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造和建設,發揮學校已有學科的專業優勢,鍛造品牌專業,培養特色專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發掘或學科專業交叉整合,培育新專業,大力扶持有廣闊前景的朝陽專業。在專業內涵建設上,應打破學科壁壘,拓寬專業口徑,按大類招生,寬口徑分流培養,使專業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形成眾多范圍小、容易調整的專業方向,既保持專業的相對穩定性,又能靈活應對。

誠然,吉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還要有制度、教育等一系列方面做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我們要認識到高校專業設置和經濟發展是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我們不能顧此失彼,并且整個經濟社會也是一個有機體,我們也不能只追求產業結構調整而不顧及其它,我們的目的是要吉林省經濟步入健康發展快車道。

參考文獻:

[1]劉玉玲:吉林省產業結構變動特點及存在問題分析.稅務與經濟,2006(1)

[2]溫璐璐王海濤:遼寧產業結構分析及對策.經濟研究,2006(12)

[3]王岳平:“十一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及政策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04(3)

[4]國家統計局:2007年吉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左清:高等教育專業布局與省級政府的宏觀調控[J].現代大學教育,2003,(6)

[6]何茂勛曾冬梅:對廣西普通高校文科類本科專業發展的研究[J].高教論壇,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