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基礎建設的支出與內需

時間:2022-12-25 04:23:00

導語:解剖基礎建設的支出與內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剖基礎建設的支出與內需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外需的萎縮對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阻礙。在這個嚴峻的形勢下要通過拉動內需來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主要是包括投資需求及消費需求兩個方面。下面將主要從政府投資基礎建設的角度來探討擴大內需的基本方式和內容。在分析金融危機形勢下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態勢的基礎上,分析了財政支出的結構現狀,并提出了若干優化基礎建設財政支出的相關建議與選擇,以期在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做出些許努力。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

從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的余波還在。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清楚的看到,當前的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還太多,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經濟回升的態勢還不穩定,經濟增長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經濟外部形勢更是不容樂觀。

面對這次金融危機,中央果斷的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包括這樣五個方面的意義:其一,大幅增加政府財政支出,最有效的擴大內需;其二,實施結構性減稅及稅費改革的推進;其三,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倡導積極的消費;其四,要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優化,尤其是對于基礎建設財政支出進行優化,確保民生的改善;其五,要支出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對經濟增長的結構進行調整,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當前宏觀經濟的基本態勢是要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優化,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前提下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現狀分析

1、財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費用比率偏高且增速過快

行政管理是政府行駛職權的一項基本職能,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活動區域復雜化,政府在管理過程中所承擔的公共關系事物不斷增加,因此管理費用的增加也屬于正常現象。當時從我國行政管理費用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率與其他國家的數據橫向對比來看卻表現出比率偏高的現象。因此,我國應當將這項必要的支出控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之內,從各國情況來看,這一比率基本上在10%左右,而我國的行政管理費用所占的比率卻高達19%。過多的行政管理支出將影響政府的運行成本,導致其他公共支出難以維繼,不能夠充分的發揮出財政的積極職能。

2、基礎建設財政支出中的民生支出投入缺位

民生支出的缺位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其一,教育經費投入相對不足。我國年教育經費投入只占到GDP的3.2%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1%,同時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的4%。其二,醫療衛生的支出結構不盡合理。目前中國政府在總體醫療費用中的公共投入為20.8%,還是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27%。財政投入的偏少導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生存面臨極大的壓力,“看病難”成為公民的生活難題。其三,公共養老保障體系覆蓋范圍較小,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人們難以享受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實惠。

3、基礎建設中的重要產業和領域的投入不足

首先是農業投入的力度不夠,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還欠缺。由于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問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問題,更加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但是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和經濟的增長,不斷的減少農業投入,導致農業投入過少,目前已經下降到8%的水平。其次,對于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與開發的投入過低,目前僅為GDP總量的0.8%。由于基礎性理論的研究帶來的經濟效益速度過緩,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基礎性科研創新能力下降,影響國家戰略發展。其三,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事業方面的投入欠缺。在經過多年的改革之后,雖然這方面的投入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是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尤其是起內部結構還不盡合理,需要進行結構的優化。

三、擴大內需目標下優化基礎建設財政支出的措施

1、以公共財政理念為導向,科學界定財政支

公共財政的主要目的在于對市場失靈現象出現時對之進行彌補,以達到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目的。因此政府在進行財政支出時要把握好“越位”與“缺位”間的關系,以社會的公共需要作為基本的目的,對政府及市場的支出責任進行合理的界定,市場能夠完成的支出,政府一定不要插手管理。對于諸如國防外交、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則由政府直接介入,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合理的優化。同時,在財政支出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政府與私人組織共同參與的方式進行。

2、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基礎性建設的投入

政府的財政支出范圍較廣,涵蓋了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行政管理支出等多個項目,因此在支出的過程中要有側重點,具體的來講就是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增加對基礎性設施的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在教育、醫療、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環境保護與治理及社會保障系統的建設方面的投入要下大力氣。

3、以突破“發展瓶頸”為目的,加大基礎性科研投入

創新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創新源自于對基礎性理論的長期的努力研究。雖然基礎性研究難以在短時間內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它可以衍生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基礎理論研究突破相關的“瓶頸”之后,帶來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就更加明顯。

4、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給居民消費提供有力支撐

要想拓展農村市場的需求,首先要給農村的消費提供一個良好的硬件支撐。其中,農村的基礎設施是這個根本的根本,是居民消費的基本前提。發達的交通網絡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居民的消費水平。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大農村信息化的投入,將相對封閉的農村與外界精密的聯系起來,增加信息的流通,給農村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