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收改革實踐探討
時間:2022-12-31 02:11:00
導語:農村稅收改革實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在農業發展新階段,解決好“三農”問題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這項改革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要求進行的,其目的是規范農村稅費制度,從根本上治理對農民的各種亂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進一步鞏固農村基層組織政權,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農村社會長期穩定。順利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眼于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個大局。
一、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來認識農村稅費改革的重大意義中央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的決策是順乎民意、民心的德政之舉,是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村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農村稅費改革表明了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這次農村稅費改革,是建國五十多年來,我國農村繼、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關系,使農民擁有了土地這一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在政治和經濟上翻身作主人,喚起了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大發展。家庭承包經營沖破了舊體制對農村生產力的束縛,使農民獲得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帶來了我國農村的歷史性巨變。農村稅費改革就是通過調整和規范國家、集體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充分保障農民的經營自主權和財產所有權,鞏固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同時,促進農村基層政權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職能,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推進村民自治,完善農村管理體制,使農村上層建筑更好地適應變化了的經濟基礎,進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農村稅費改革還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進入90年代,我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長期短缺、限量供應的緊張狀況已基本結束,開始進入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單一的資源約束變為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的新階段。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出現了農產品總量供過于求,農產品的品種、質量不完全適銷對路,增產不增收等新問題。如果增產不增收,就會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對農業的投入就會減少,農業的發展就沒有后勁,來之不易的農產品供求平衡局面就會發生逆轉,進而勢必影響農民的購買力,農村市場就難以開拓,中央關于擴大內需的方針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么,如何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從當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狀況和國內外糧食價格比較情況看,今后靠增加糧食產量和提高糧食價格增加農民收入的余地已經不大,而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又受到市場供求和農民投入的制約,需要一個過程。由此看來,針對農民負擔較重,收渠道不多,增收比較困難的情況,增加農民收入最直接和最現實的途徑,應該是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休養生息。通過減負讓農民真正擺脫負擔不斷加重的困擾,有能力、有熱情增加農業投入,合理調整生產結構,努力實現增產增收。
二、從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來落實農村稅費改革的各項政策這次稅費改革是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問題積壓較多的情況下開展的。在現行的鄉(鎮)機構和稅費體制下,鄉(鎮)往往會把收稅收費看成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工作。在有些地方,鄉村干部常常是疲憊于收糧收款,農民群眾往往把這些干部稱為“追糧追款干部”,鄉村干部陷進了“登百家門、收百種費、挨百家”的困境。由于農民收入上不去,負擔下不來,加上少數干部在征收稅費時方法簡單,態度粗暴,容易與群眾發生爭執和沖突,造成干群之間的關系緊張,甚至屢屢發生群體事件。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穩定的重要根源,成了社會的一個“心病”。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出路靠發展,同時也要采取綜合措施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這次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三取消、兩調整、一改革”。即取消鄉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政策,調整農業特產稅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通過改革,處理好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在農村形成一套科學的體現理念的管理機制。通過改革,進一步明確農民的權利和義務,使農民明白哪些必須繳,哪些不該繳;規范了征稅行為,提高了征管工作透明度,使干部懂得哪些應該收,哪些不該收,從源頭上遏制不正之風的滋生,從制度上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把鄉村干部從催糧收款中解脫出來,騰出時間,集中精力帶領農民發展生產,調整結構,增加收入。干部和群眾都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有利于密切干群關系,有利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持農村長治久安。
三、從打牢思想基礎的高度來做好農村稅費改革中的宣傳工作農村稅費改革不是權宜之計,也不是孤立的單項措施,而是一項系統工程,相應配套的有: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精簡和優化教職工隊伍等。改革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因此,重視和做好稅費改革中的宣傳教育工作,是順利推進稅費改革的前提和基礎。農村稅費改革的宣傳工作應堅持把減輕農民負擔作為開展宣傳工作的基本出發點,積極宣傳“減輕、規范、穩定”的基本原則,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廣泛、深入、細致的宣傳,使改革的政策和各項具體措施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首先要大力宣傳農村稅費改革的重大意義,使廣大群眾真正認識到推進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廣大農民的關懷,增強廣大農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要準確宣傳農村稅費改革的政策,不折不扣地把黨的政策交給基層,交給農民,使廣大群眾理解和支持這項改革;要對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強依法納稅意識,并按照稅費改革后確定的稅負標準,自覺依法納稅。其次要加強干部的學習培訓。要組織干部認真學習稅費改革的有關知識,使他們充分認識改革的緊迫性、重要性、艱巨性,知道為何改、如何改,全面理解和掌握稅費改革的政策和操作辦法。一方面,要正確解答農民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做好來信來訪、釋疑解惑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改”到自己頭上,同樣要識大體、顧大局,保持良好心態,參與、支持改革。干部群眾的認識提高了,思想基礎打牢了,稅費改革才能真正成功。
要創新宣傳方法和宣傳形式,把農村稅費改革宣傳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扎實有效。要充分利用宣傳欄、黑板報、標語等各種大眾化宣傳工具進行宣傳,同時,要采取專題討論、政策講解及宣講會、報告會、文藝節目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直觀、生動、深入的宣傳教育,做到寓教于樂。各新聞單位要充分發揮大眾傳播媒體的優勢,加大對農村稅費改革的報道力度。要開辟專題、專欄,重點介紹與農村稅費改革有關的政策和實施辦法。各種形式的宣傳要與改革的整體部署相銜接,與稅費改革政策口徑相一致。要注意把握輿論導向,把握對減負的宣傳尺度,把握好宣傳節奏。要堅持正面報道,及時報道農村稅費改革的經驗、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為稅費改革創造良好的氛圍。
- 上一篇:竣工結算的問題和改善對策
- 下一篇: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形式創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