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風險路徑
時間:2022-03-15 11:28:21
導語:探析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風險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稅務風險是阻礙企業發展的因素之一,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資金使用、利潤分配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納稅籌劃工作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分析了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工作以及稅務風險,探究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工作開展方式,為企業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行政風險;路徑
企業所得稅是對企業以及其他組織在經營活動中獲利所征得的一種所得稅形式,被國家政府機關以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秩序日益完善,各企業的納稅壓力不斷增加,企業要尋求更大的發展,必須重視納稅籌劃工作,加強納稅籌劃認知,尋求規避稅務風險的途徑,提高納稅籌劃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從而保障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納稅籌劃工作概述
納稅籌劃是指企業通過分析研究納稅事項做出合理的納稅決策,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有效的納稅方案,從而實現節稅目標。當前市場經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納稅籌劃是企業維護自身發展利益的方式。企業可以通過合理的納稅籌劃提升經濟效益,例如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國內大多數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企業扶持政策,其中就有關于納稅減免方面,企業通過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通過合理的納稅籌劃降低納稅壓力。納稅籌劃不是偷稅納稅,是企業通過合法程序減輕自身納稅壓力的正規途徑,這種行為屬于正常的經濟行為。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面臨的越來越大競爭壓力,因此國家也更加重視企業節稅問題,通過節稅降低企業納稅壓力以此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企業的發展又會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繁榮,兩者相互影響,共同進步。企業納稅規劃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企業納稅比例有所上漲,為了滿足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節稅是每個企業重視的問題。要貫徹落實企業節稅,需要得到稅務部門的認可,因此企業在開展納稅籌劃工作時面臨一定的困難和風險。
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政策運用風險現狀
1.企業財會工作不完善。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都建立了財會管制制度,但是由于企業自身的原因,導致企業對所得稅進行納稅籌劃是不能很好把握,提升了企業納稅風險。例如企業在利用轉讓定價進行避稅時,如果超越了國家相關法律的規定,可能被稅務機關認定為偷稅、漏稅,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由于企業內部會計核算不準確,會計信息失真等原因,導致在納稅籌劃階段數據核算不準確,增加了企業的納稅負擔,降低了企業的經濟收益。2.納稅籌劃方案脫離相關法律。在制定納稅籌劃方案時不能脫離政府相關規定,納稅籌劃工作涉及政府稅務部門和納稅企業。當前我國納稅環境存在一定的問題,存在稅收法律不完善、稅務征收不規范的問題,同時存在相關法律之間處在模糊的情況,給企業納稅籌劃工作帶來一定的風險。當前由于《企業所得稅法》的變動,造成企業在制定納稅籌劃方案時很難把握相關內容,造成企業納稅籌劃政策運用風險。3.企業財務工作人員法律知識儲備低。納稅籌劃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需要對稅務法律、政策和企業自身的綜合情況進行深入了解,提出不同的籌劃方案,再通過分析、比較選出綜合性較強的方案,因此納稅籌劃工作要求財會人員具有較高的法律知識儲備。當前企業納稅工作大多由財務人員完成,受限于財務人員的自身能力,在納稅籌劃工作開展過程中沒有從全局考慮,制定的方案不成熟,甚至做出違背法律的事情,導致企業面臨巨大的稅務風險。
三、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政策風險分析
1.相關法律不規范。稅務法律應該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讓企業在法律范疇內合理避稅。但是當前我國稅收立法權威性相對較差,我國稅收法律立法、執行、以及法律修改等程序中除了個別稅收法律由全國人大代表委員會制定外,絕大多數由國務院制定,造成我國稅收立法權威性相對較差,同時我國稅務政策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而變化,造成我國稅收政策變化比較頻繁,給企業納稅籌劃工作帶來了風險。政策的變化速度快、政策的連續性差可能造成原有的合理納稅籌劃方案變為不合理,增加了納稅籌劃工作的難度,增加了企業的稅務風險。2.企業對稅收法律理解相對差。企業要做好納稅籌劃工作需要對相關稅收法律有很好理解、掌握。在開展納稅籌劃工作時,更加重視財會專業知識,而對稅收法律掌握情況重視程度不夠。同時我國稅收法律的宣傳力度不強,進一步造成企業對稅收法律理解不夠透徹,不能準確的把握法律政策的要求。一旦被執法機關認定了偷稅、漏稅,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3.稅務部門執法有待規范。稅收法律和相關的稅收政策需要有稅務部門執行,因此稅務部門執法的規范性對企業納稅籌劃工作有著直接的影響。稅收規范文件制定需要有法律部門進行審查,在后需要向上級稅務部門匯報備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一些稅務機關由于時間緊迫,一般以便函形式加以明確,造成文件的規范性較差,可能會損害納稅企業的利益。稅務部門對稅收法律有著解釋的權利和義務,但是一些工作人員自身專業知識儲備不夠,造成在工作中解釋稅收法律時存在偏差,可能會誤導企業財會人員。由此可見稅務執法人員的自身素質會影響企業的納稅籌劃工作。
四、現行企業所得稅政策風險的納稅籌劃方案分析
1.稅率降低。在制定納稅籌劃方案時企業可以根據國家相關稅收政策,降低稅率達到節稅的目的。由于近年來國家重視高新技術開發,重視高新技術人才,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在高新科技企業中,如果擁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符合相應的指標,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在收稅時有一定的優惠政策。按照相關規定,企業所得稅籌劃階段,核心點從納稅點向自主創新產品方向轉移,構建企業研發團隊,使用先進技術,制定企業未來長期發展規劃方案。在滿足企業未來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響應了國家新稅法號召。同時國家對微利企業有一定的優惠政策,企業在開展納稅籌劃工作時,按照相應標準把握好企業等級劃分,對于企業規模相對大的企業可以將企業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獨立的納稅企業。在納稅籌劃階段,要對年應收所得稅加控制,如果所得稅處于邊緣位置,可適時推遲收入,有效的降低稅率。2.增加準予扣除項目。新稅法實行后,在企業所得稅納稅結算中一定程度的放寬了扣除標準和實施范圍,因此在納稅籌劃的空間得到了相應的擴寬,企業在納稅籌劃工作中要抓住契機,做好相應的工作。同時增加企業員工福利以及培訓等費用的扣除限額,企業在員工培訓等方面的經費投入可以全額扣除。納稅籌劃工作中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增加工資支出等扣除項目,提升稅前扣除項目。因此企業可以適當提升員工工資待遇;采用員工持股的方式,將員工持股以工資績效的方式發放;將公司管理者的收益以薪酬的方式計入工資體系中;企業還需要定期開展員工培訓工作,制定員工培訓的制度,在提升員工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同時,扣除培訓資金合理節稅。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廣告宣傳和業務招待是比較大型的支出費用?,F行的稅法規定,對符合標準的廣告宣傳費用予以扣除。若廣告宣傳費用低于企業年度營業額的15%,在納稅時可以扣除;若企業廣告宣傳費用大于50%,則可以計算到次年扣除。企業通過合理規劃廣告宣傳支出費用,既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又可以用于納稅抵扣,將費用支出的功效最大化。在企業業務招待方面,通過采購禮品等方式招待客戶,如果這些禮品起到了企業宣傳效果,則可以視為宣傳費用,而企業展會中餐飲、住宿的等費用均可以視為招待費。因此企業在廣告宣傳以及日常業務招待中某項費用超支時,需要進行及時的處理應對。3.收入降低。在現行稅法中,按照不同的階段方式,對收入和確認時間進行詳細的規定,在確認收入后不論企業資金是否到位,都必須按照相關政策繳納所得稅。因此企業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銷售結算方案,最大限度的延遲結算確認,從而達到延緩納稅的目的。比如在簽訂銷售合同時可以設定分期付款的方式,按照實際情況情況分階段進行收入確認。但是需要保證企業現金流,根據企業財務狀況靈活的選擇收入確認時間,因此需要企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業務能力。4.依托政策來籌劃。在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法律中,規定稅收優惠方向為:促進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扶持企業基礎建設、鼓勵農村企業以及新型能源企業的發展。因此企業在做納稅籌劃時要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向。企業投資者企業經營者可以根據國家相關政策作出決定,選擇技術創新、新型能源、環保等方面項目,可以享受十分豐厚節稅政策。同時國家對于能推動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的企業也有較大的節稅優惠,在進行技術轉讓時小于五百萬的部分不收取企業所得稅,大于五百萬部分進行稅收減半,從而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在新稅法要求中,所有享受低稅率的企業需要在五年內過度為正常稅率。對于偏遠地區的企業,國家一般有持續性稅收優惠政策,因此企業在設立公司時可以根據當地稅收政策,選擇合適的地址,從而有效的節稅。在納稅籌劃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是時時關注政策,在政策和相關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不斷學習保證企業合理節稅,保障企業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企業財務運作過程通過科學的納稅籌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用合理的措施節稅,可以緩解企業壓力提升經濟效益,因此需要企業及時了解稅務新政以及法律資訊。在現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工作通過降低稅率、增加準予扣除項目、降低收入、借助國家優惠政策合理的節稅,提高納稅籌劃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提高企業經濟收益,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齊慶.探析現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政策風險路徑[J].財會學習,2020,(18):192-193.
[2]陳仕遠.基于稅收陷阱規避的納稅籌劃權行使方式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2):99-109.
[3]史越.銀稅互動新政下企業所得稅籌劃研究———基于小微企業[J].商,2015,(44):169.
作者:趙勤陽 單位:東營職業學院
- 上一篇:“營改增”后地方稅體系初探
- 下一篇:“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