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工作思考
時間:2022-03-15 11:30:26
導語:“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工作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四五”時期,浙江將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立新功。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行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構建城鄉新格局,鞏固提高城鄉融合發展水平[1]。浙江將會按照新發展理念,加速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大力生產優質、多樣化的農產品,農業功能、鄉村價值將進一步凸顯,鄉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尤其是第三產業比值會大幅度上升,鄉村將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剛需。鄉村合作創業加速,農民就地就業增加,城鄉融合加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文化建設強化,數字精準賦能“三農”發展,鄉村五大振興全面展開,浙江經驗更受全國關注。1.1優質、多樣化農產品將成為消費趨勢。2019年,浙江省人均GDP突破1.5萬美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6元,連續35a居省區第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13a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01∶1,為全國最小。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社保水平提高、消費環境改善、消費觀念轉變、消費意愿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強。在農產品消費領域,突出表現為人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以及對農產品多樣性的需求。人民不僅追求主糧的優質化,對雜糧、小宗類農產品的需求還會明顯增加。這為發展鄉村多元特色農業產業、實現鄉村產業差異化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1.2鄉村功能將進一步顯現。廣袤的鄉村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堅守兩條準則:一是適應農業生產,二是便于村民生活。由此衍生出諸如鄰里關系、熟人社會、鄉間信仰、鄉村知識、民族節慶與鄉村民俗等一系列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形成鄉村特有的價值體系,維系著村民物質、文化、精神的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鄉村蘊含著至少6個方面的價值與功能,即生產、生態、生活、社會、文化與教化。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和新發展理念的全面貫徹,鄉村將在原有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基礎上,更深挖掘鄉村的生態、文化、社會及教育功能,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共享經濟、特色文化、民宿經濟、養老養生等新產業新業態將蓬勃發展。2019年,浙江省鄉村休閑旅游業提擋升級,全省鄉村休閑農業總產值為422.7億元,接待游客2.5億次。“十四五”期間,鄉村休閑農業產值將呈持續增長態勢。1.3鄉村合作創業將加速推進。一支有知識、有技能、有夢想的新型農民隊伍持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茁壯成長,鄉村合作創業、自主創業、轉移就業加速推進。“兩進兩回”行動的實施持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將吸引更多工商資本進入鄉村,激勵大批人才參與鄉村合作開發與創業創新。村集體在鄉村合作創業中的作用將進一步增強:一方面,村集體積極參與形成“村集體+農戶”“村集體+企業+大戶(或家庭農場)”等不同合作創業模式,持續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另一方面,村集體將會在鄉村合作創業中積極發揮協調、平衡與服務功能,加速鄉村合作項目落地,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1.4城鄉融合發展將呈現新格局。鄉村振興戰略突出三大導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黨的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浙江省城鄉融合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十四五”期間,浙江將全面貫徹黨的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同步推進,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持續深入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推進同標、同質提升,加快完善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體制,社會保障并軌提標,社會事業擴面提質,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體制,加快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體制。浙江省城鄉融合發展將呈現新格局,爭創全國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1.5農村人居環境將持續改善。浙江省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浙江省率先《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規范》,并啟動重點村、一般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行政村覆蓋率持續提升,2019年達76%,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高達99.1%。“十四五”期間,浙江省將會持續創建美麗鄉村示范縣、示范鄉鎮、特色精品村、美麗庭院,持續推進“百鎮樣板、千鎮美麗”工程,形成美麗村莊、美麗城鎮、美麗田園、美麗庭院、美麗風景線、美麗河湖等六美合奏的格局,共建共享全域美麗大花園。通過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努力做到創新強、產業旺、環境美、智能全、風尚淳、生活甜的新景象。1.6“兩山”轉化通道將不斷拓寬堅持。“兩山”理念,保護生態環境,綠色生態成為浙江靚麗的“金名片”,綠色發展成為浙江干部群眾的共識,綠色生活成為浙江人自覺踐行的生活方式。浙江省將進一步發展生態產業,開展生態價值實現的機制探索,深化美麗鄉村與美麗經濟相結合,拓寬“兩山”轉化通道。發展村落景區經營模式,形成鄉村創客、職業經理人、鄉村運營師等經營主體,將成為浙江新態勢。1.7數字鄉村建設將全面鋪開。根據《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開展數字鄉村示范村創建,高質量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在鄉村落地。數字鄉村將從概念設計落到實處,實施鄉村生產、生活、經營、管理等領域全方位變革,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從鄉村“三治”走向“四治”,智慧功能將發揮得淋漓盡致。數字經濟增速更加強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在2019年達842.9億元并向千億級進軍。移動支付、數字工廠等數字產業、數字技術加速在鄉村布局。
“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五中全會精神和浙江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突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要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充分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鄉村價值的多元性,促進城鄉人口、資源、資本等雙向循環流動,發展多元鄉村產業,既增加就業,又滿足人民高質量、多元性需求。要按照黨的提出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持續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和投入,出臺完善鄉村振興的支持政策體系。2.1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城鄉居民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品牌營銷,提高農產品質量、生產效益和競爭力。重點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質。要豐富農產品種類,滿足城鄉居民差異性需求;要強化品牌營銷、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廣泛應用現代科技與裝備,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2.1.1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升農產品品質。和促進清潔生產重點應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減量化投入,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應用節水技術,廣泛應用物理增溫措施以節約能源和降價成本。二是清潔化生產,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持續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回收農業投入品廢棄包裝物及廢棄農膜,重視污染土壤修復,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和提升綜合治理能力,構建清潔化生產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三是資源化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實施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的綜合利用,探索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就近消納、綜合利用”的路徑,推動種養業協同發展。2.1.2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益。小農戶生產面積小、科技入門難,普遍效益不高,且難以控制農產品質量。各地要在原有適度規模的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或合作創業經營等途徑,持續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1.3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展科技農業、特色農業產業。推動農業科技群體性突破。重點圍繞新品種選育、動物疫病防治、綠色生產、食品安全、數字化農業、設施農業技術、農機裝備、農業污染防控、智慧冷鏈物流等關鍵技術,實施重大項目研究,研發一批前瞻性、顛覆性、拐點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技成果,并廣泛落地到生產一線,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利用特色農業產業難替代、難復制的基本特征,各地要充分發揮環境、資源、氣候等地域和文化特色,積極開發農業特色產業。2.1.4抓好質量興農,確保農產品安全制定和實施質量興農規劃或行動計劃,抓好頂層設計,層層落實。建立健全質量興農評價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戰略。要把綠色、優質、高效的要求貫穿生產全過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節本增效、提質增收。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重點提高監管能力。2.2勇當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者,立足浙江、跳出浙江發展浙江。2.2.1持續推進高端要素集聚浙江鄉村。浙江從一個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強省,關鍵在于既立足浙江發展浙江、又跳出浙江發展浙江,這是一種初級形態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路子”。中央提出構建新格局,是實現全方位全要素、更高層次更高效率的大循環,是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這既給浙江創造了又一次歷史性重大機遇,又對浙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發揮新優勢、創造新思維,保持發展的內在沖動、活力的持續涌動,激發創造性張力,才能在新格局中育新機開新局[3]。鄉村振興必須實踐新發展格局,把國內外的高端要素循環到浙江鄉村,實現市場、資源、技術、產業、資本、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全面推動高質量鄉村振興。積極打造“雙循環”的戰略節點,疏通堵點痛點難點,構建合理的鄉村產業鏈,暢通各大循環;構建產品、信息流通節點,減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高產業效益;構建消費市場節點,以數字生活消費為抓手,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傳統零售業數字化。2.2.2緊扣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進一步增強掌控重要農產品供應鏈保障能力。浙江是全國第二大糧食主銷區。糧食保供要深入貫徹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系列批示精神,抓住重大戰略機遇,勇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先行者。一方面,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各類農業產業,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另一方面,要打造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做好全面布局工作。一是全方位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近年來,浙江省糧食總產量穩定在每年60億kg,糧食對外依存度較大。要承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要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壓實各級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推廣糧經結合、水旱輪作,農牧漁結合,推進“千斤糧、萬元錢”模式,實現糧經雙豐收。要充分利用浙江山地資源豐富的特點,發展多元糧食產業,如甘薯、鮮食玉米、馬鈴薯、鮮食大豆等糧食作物,豐富糧食品類,提供時令食品,滿足人民各類需求。二是利用好國內國際兩類資源、兩個市場。糧食安全是一個由多環節組成、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系統工程。必須構建糧食保障體系,主要對策如下:一是拓展省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增加可控糧源。穩定支持建設東北糧源基地和中轉物流基地。著力在安徽、江西等周邊省份布局,建立糧源穩定、運輸暢達、供應可靠的基地。另外,要積極開展對外糧食貿易,探索建立國外糧源基地。按照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利用好國內、國際兩類資源、兩個市場,積極發展對外糧食貿易。建議引導、支持“浙商”開辟國外糧食基地,打造浙江“大糧商”,提高糧食掌控能力。二是提高糧食供給效率,增強糧食綜合流通能力。培育糧食市場,做強糧食貿易主體,構建糧食供貨能力。加強構建糧食物流體系,提高流通效率。浙江可利用港口獨特優勢,持續推進國際性糧食貿易集散基地建設、區域性糧食物流中心和地方性糧食物流節點建設。三是完善地方糧食儲備體系,提升糧食調控能力。強化倉儲能力建設,強化供應鏈建設。2.3圍繞拓展鄉村功能,發展多元鄉村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2.3.1拓展農業功能,挖掘鄉村價值。注重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鄉村的多元價值,在提升一產的基礎上,發展壯大鄉村主導產業,豐富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豐富鄉村經濟形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是堅持創新驅動。利用現代科技進步成果,改造提升鄉村產業。要通過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一產水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以鄉村合作創業為載體,引導資源要素更多地向鄉村匯聚,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多元鄉村產業。注重生產體系與市場體系建設同步推進,構建市場節點,暢通物流渠道。三是堅持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發展觀光、分享、定制、康養等新業態。把二三產業留在鄉村,把更多就業創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留給農民。總結借鑒開化縣大溪邊鄉“創意農業、梁花組合”撬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一方面通過實施這一模式,對沖和反制了鄉村衰退;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全面領導作用,借助鄉村合作創業途徑,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村民就地就業、就地增收。2.3.2堅持“兩山”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拓寬“兩山”轉化通道,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鄉村生態產業,開展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設全域美麗大花園,大力培育綠色低碳循環的美麗經濟。伴隨著綠色發展體制機制的不斷健全,獲得“身價”的山田林水,定能促進全省生態經濟行穩致遠,在創新實踐“兩山”理念發展道路上,譜寫綠色發展新的精彩篇章上開辟新境界[4]。全面推進經營村莊,總結借鑒臨安區村落景區打造、鄉村運營師等模式,激活鄉村資源,推進美麗鄉村與美麗經濟結合。通過村集體的中介機制、利益交換與平衡機制、平等協商機制等三個機制,“經營村莊”最終能夠有效運行[5]。遵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適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環境和優質農產品需求,精心策劃推進山區跨越式發展途徑。挖掘新發展階段山區新比較優勢,打造新型“山海協作”,把山區打造成為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增長極。2.4圍繞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2.4.1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十四五”期間,浙江將會持續推進城鎮化,謀劃建設一批百萬人口集聚的新城市形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到“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75%左右,城鄉融合發展呈現新格局。要增強城鎮布局合理性,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調動多元主體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美麗城鎮建設。要在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對接,使農業轉移人口無后顧之憂。2.4.2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升級。要以城鎮消費需求升級推動鄉村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城市的多樣化需求挖掘鄉村的特色資源,尤其要保護、傳承農業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電子商務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實施農家特色小吃振興行動。創新產業鏈組織的連接模式,通過商業模式的升級增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緊密度。鼓勵鄉村的新產業新業態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道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4.3加強城鄉產業分工協作。要強化城鄉產業合理分工、有機結合,通過與城市產業鏈的分工協作,豐富鄉村產業形態,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依托鄉村相對低密度、低成本優勢,選擇性承接無污染生產環節的轉移。有效延伸城市服務鏈,創造鄉村服務經濟新空間。建立合理完善的利益聯結和收益分配機制,拓展村民的增收渠道。2.4.4提升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質量均等化,提高農村在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有效供給、信息化水平、運營效能和外部保障。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提升鄉村社會治理能力,增強村級組織開展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農村在生活環境、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公平和均等。2.5圍繞深化“千萬工程”,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2.5.1規劃先行,統籌謀劃鄉村建設。全域實施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創建行動,豐富鄉村建設內涵,拓展鄉村建設思路,突出城鄉一體化發展。開展鄉村規劃設計,通盤考慮城鎮和鄉村發展,統籌謀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突破地域,甚至行政區域范圍,更大范圍地有效整合資源。2.5.2統籌謀劃,推進全域美麗建設。鄉村建設要避免單打獨闖,建議推進鄉村片區化、組團式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聯合發展,尤其要做大做強中心村。“大下姜”、余村“1+1+4”、魯家村“1+3”區域合作等模式值得借鑒。要強化歷史文化(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的保護利用,尤其要全面保護傳統村落格局、自然生態肌理、歷史風貌等整體空間形態。要提擋升級鄉村基礎設施,鞏固提升農村居民飲用水標準,高水平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打造鄉村物流體系。要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2.5.3數字賦能,引領智慧“三農”發展。精心謀劃數字“三農”規劃,重點聚焦高質量、現代化、強競爭力,形成引領性、全局性的數字“三農”標準規范,通過系統集成,填平城鄉“數字鴻溝”;加快部署數字“三農”建設,強化數字“三農”要素支撐,加快推進全省數字“三農”協同應用平臺建設,推進數字“三農”新基建;全力推進數字技術應用,推動農業數字化改造、農村數字化治理、農民數字化生活,全鏈條、全方位推進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創新推進“云端”辦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浙江成為全國數字“三農”的先行地。2.6圍繞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奮力跑出浙江鄉村振興加速度。全面貫徹黨的五中全會“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精神,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2.6.1加強建設治理體系。黨政“一把手”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將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堅持縣鄉村聯動,提高鄉村治理效能。縣委書記應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既掛帥,又出征,加強統籌謀劃。要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合力作用,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組織群眾發展鄉村產業,帶動增強村集體經濟。建立健全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績效考核制度,全力推進鄉村振興。2.6.2持續推進“兩進兩回”行動。一是要通過“科技進鄉村”,借助放活人員、激活服務、用活成果,為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增添持續活力;二是通過“資金進鄉村”,借助財政投入優先、創新鄉村金融服務、引導工商資本“上山下鄉”,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能;三是通過“青年回農村”,借助強化政策激勵、優化發展環境、增強服務能力,為鄉村創新創業提供保障;四是通過“鄉賢回農村”,借助成立鄉賢組織、發展鄉賢文化、強化項目對接,發揮鄉賢獨特作用。以“城歸”為核心,在鄉村振興策略上,需要保持文化的“鄉土性”,培育鄉村的“情感共同體”與塑造“新鄉賢”的角色[6-7]。2.6.3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鄉村合作創業,探索“村集體+企業+農戶”“村集體+農戶”等多種合作創業模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增加農民收入。2.6.4合理規劃項目用地。優先安排城鄉聯動關鍵節點項目、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規劃預留一定比例建設用地指標用于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十四五”期間,要根據觀光、休閑、養老等產業發展的趨勢,持續推進“點狀供地”等政策,促進產業融合和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浙江日報,2020-11-23(1).
[2]葉興慶,程郁,趙俊超,等.“十四五”時期的鄉村振興:趨勢判斷、總體思路與保障機制[J].農村經濟,2020(9):1-9.
[3]袁家軍.勇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開路先鋒[J].今日浙江,2020(19):8-10.
[4]楊晨.青山之價有“據可依”[J].今日浙江,2020(20):54-55.
[5]劉景琦.論“有為集體”與“經營村莊”[J].農業經濟問題,2019(2):24-32.
[6]劉祖云,姜姝.“城歸”:鄉村振興中“人的回歸”[J].農業經濟問題,2019(2):43-52.
[7]李寶值,張世云,黃河嘯,等.強化鄉村振興要素支撐的浙江實踐與經驗啟示[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12):2446-2449.
作者:黃河嘯 李寶值 張明生 朱奇彪 單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 上一篇:探析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風險路徑
- 下一篇:“三農”融媒體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