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提高公共政策力度的方式
時間:2022-12-14 10:31:34
導語:試議提高公共政策力度的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決定公共政策執行力強弱的主要因素
1.政策本身的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學性。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沒有形成合理的政策體系,這些會影響執行的實施。再加上有的部門和部門之間職責不清,溝通不順暢,導致執行者無所適從。
2.政策主體的影響:任何一項政策都是靠政策執行者來實施的,執行者對政策的認同、對政策執行行為的投入、創新精神、較高的政策水平和協調能力是政策得以有效執行的重要條件。同時由于政策執行者既是執行者又是政策對象,往往為了個人利益鉆政策的空子,這勢必影響政策的執行。
3.政策客體的影響:政策執行的客體是指政策的目標群體及政策所要解決的問題,執行是否有效取決于政策目標群體的接受程度。因為政策本身就是一個利益調控器,表現為某一既定利益格局的調整,所以不可避免的就會產生一些目標群體不滿不合作的情況。
4.政策環境的影響:政策執行的環境就是政府的行政生態系統。雖然在制定政策時,雖然會預測到政策環境的復雜趨勢,但這種預測會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影響。并且,制定與社會環境相容的政策會獲得寬松的執行環境,利于政策的實施。
二、提升公共政策執行力的一些路徑探索
1.建立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定體系。執行是對公共政策的執行,政策制定的優劣決定著執行力的強弱,建立和堅持科學的政策制定程序是執行的根本保證。政策的內容和政策的方向應該具體明確,政策的目標切實可行這樣才能保證建立科學合理的政策體系。其次,制定政策的相關部門要完善政策咨詢機制。政府機關可以就公布公共政策制定的草案向專家學者、專業的咨詢機構及各階層的公民征求意見。
2.提高執行者素質。公共政策是將全社會的價值進行權威性分配,尤其是執行者既是政策目標群體又是政策執行者時,必須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積極的意向和態度,以及執行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管理水平對于政策執行力的強弱有著強烈的影響。態度是行為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政策態度就會有什么樣的政策執行。同樣,執行者本身的個人知識結構、管理水平影響其對政策的執行的力度。
3.擴大目標群體在政策決策的中的參與度。一項公共政策的推行有賴于目標群體的配合。在政策方案醞釀、擬定、制定的過程中,主動的采取諸如聽證會、民意調查、征詢意見等方式,了解社會不同階層的心里需求和政策偏好,力求出臺的政策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可度。其次,在政策執行階段,可采取教育、說服、宣傳等策略與目標團體進行溝通,及時調整政策方案并積極解決執行時所發生的問題。
4.優化公共政策執行環境。適宜的執行環境可以減少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的阻力。首先,要加強政策宣傳,從而增加人們群眾的政治參與感與政策認同感,為政策的有效執行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建構廣泛的社會監控系統和輿論監督系統。其次,改造官場文化環境,提高政府官員的思想認識,科學、規范化官員的需求、動機、行為標準,建立相應的預防、治理、懲罰機制。如,建設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靈活客觀的對執行者執行情況進行打分,有助于更好的監督執行者,確保公共政策的有效實施。
5.完善中央與地方的權限配置。在中央加強對政策宏觀調控的同時,給予地方對具體政策的自助權,確保中央政策的權威性、嚴肅性和穩定性,使其朝著公共政策目標方向有序執行。由于我國各地區政治、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地利益會出現較大差異,這必然會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有所反應。因此,地方首先要服從中央,把全局利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其次,中央政府在政策制定時要綜合考慮各地方的利益需求。
綜上所述,公共政策執行力弱化的原因,并不僅僅是政策本身在制定時的不完善,同樣,執行者個人素質也影響著一項政策的有效實施。并且,在政策制定中,要增強公眾參與感,使其理解國家法規和政策,奠定政策執行的良好環境。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得以合理配置。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及其執行者,公眾之間形成一種公共事務管理的合作關系,就能從根本上提供我國公共政策的執行力。
作者:郝曉雅于歡吳明單位:河北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河北行政學院信息化教研部河北行政學院科研部
- 上一篇:深化機關作風建設年實施方案
- 下一篇:對規劃管控方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