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課程教學創新措施

時間:2022-12-18 09:20:34

導語:管理學課程教學創新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學課程教學創新措施

【摘要】學情分析顯示,《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混”“背”“西”三大痛點。為提升教學質量,在課程建設中采取創新措施,從課前準備、課上學習、課后評價等環節開展教學質量的預先、過程和成果控制,以學生為中心,促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更能用之于然”的學習效果的形成。

【關鍵詞】管理學;課程教學;創新措施

《管理學》課程旨在構建系統的管理理論框架,培養基礎管理能力,為學生后續學習、就業及創業奠定基礎[1-2],不僅是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工科專業發展適應“新工科”建設及“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的重要保障。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少高校的非管理類本科專業都開設了《管理學》課程[3],承擔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任務,不僅是大學通識教育的要求,更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4]。為切實做好課程教學創新工作,確保教學質量,應遵循全員參與、全過程控制原則,充分調動學生深度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課前準備、課上學習、課后評價等環節創新性開展教學質量的預先、過程和成果控制。

1教學準備創新

“預則立,不預則廢”,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基于對以往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學情分析,發現《管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三大“痛點”,并以此三大問題為導向,創新思路,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前準備。

1.1痛點一:“老油條”心態滋生,“混”字當頭

《管理學》課程的教學通常安排在第二學期之后,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學生先前的學習熱情逐漸消退,加之耳濡目染了一些校園學習、生活中的“負能量”,學習積極性出現較為嚴重的下滑。為此,提早進行準備,入校伊始便讓每位學生對大學四年做出規劃,其目的并不在于要多么精準。地去安排之后的學習和生活,而是將最初的狀態留存下來,避免之后的遺忘。課程開始前,將這些充滿了“正能量”的規劃發還學生,其目的不在于諷刺和挖苦,而是讓學生記起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自己,用自身對比自身,以自我衡量自我,讓自己激勵自己。我已非我的內心觸動,較傳統的外部說教,更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意識到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知不覺的消沉,能夠使學生更為強烈地感受到那個逐漸遠離的自我的悲痛,能夠使學生更深層次地喚醒那種即將消逝的積極向上的意志。變外部要求為內在需求,更為高效地提升了學生學習課程的主動性。

1.2痛點二:“記概念”應對考試,“背”字當先

雖然學生沒有管理知識背景,更不曾有管理經歷經驗,但管理的“文科”屬性早已根深蒂固,考試的“背記”模式也已深入人心,這些遠遠背離了管理學所具有的較強應用性和實踐性特征,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然而,當代大學生對于身邊的管理問題較為敏感,也頗感興趣,并深刻意識到管理技能對于其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這些又為提升教學效果提供了機遇。對此,教學準備中首先明確學習不是為了“考”,而是為了“用”的主旨,弱化定義、概念的解釋,加強管理理論方法的應用,尤其是創新應用的講解(如通過非正式組織的“小道消息”結合均值相等情況下的方差不同,打破工資的“棘輪效應”);進而,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中,挑選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案例(如“望梅止渴”和“三個和尚”的管理學分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熱情,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再者,在考試內容的選擇上,減少記憶類題目分值,增加應用型題目比重(如怎樣減小手機使用對學習的負面影響),引導學生從死記硬背向活學活用轉變。變應試學習為應用學習,更為清晰地明確學生學習課程的方向性。

1.3痛點三:“外理論”充斥教材,“西”字當道

由于中國的管理學學術研究在實證范式上落后于北美模式,導致我國的管理學教育大都追隨西方[5],現有教材普遍存在大幅介紹西方管理理論、方法的現象,極易使學生產生管理源自西方,中國沒有管理的錯誤認知,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管理哲學思想認識不足。針對于此,管理學任課教師必須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色,引導學生研讀和感悟中華文化經典,增強文化自信。教學過程不但充分強調管理活動與人類歷史相伴而生,中國是當今世界歷史最為悠久且唯一不曾間斷的國家的事實。并在授課過程中配對講解,將西方管理學界的成果與中國傳統管理思想進行對比(如在人性假設方面,對比孔子、孟子、荀子、告子、楊雄等先賢論斷同盧梭、奧古斯丁、洛克等西方學者之間的差異),使學生深刻意識到中國管理的博大,中華文明的偉大。同時將之所以出現“唯西方論”的原因進行分析(如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社會背景),讓學生了解管理歷史的發展。變西方管理至上為中國管理精深,更加強化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2教學過程創新

緊密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育理念,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2.1教學模式創新

改教師單向、直線的“一言堂”講授形式,為學生廣泛參與、互動交流的“閉環式”知識獲取模式。選擇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以提問、討論、作業等形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學生不再是安靜的“傾聽者”,而是需要通過自身的參與和體驗來獲取信息。教師也不再是自我陶醉的“演說家”,通過對學生提問的回答,討論的點評以及作業的反饋,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通過教學模式創新,參與學習、互動學習、相互學習的課堂氛圍已經基本形成。

2.2教學內容創新

理論聯系實際地選擇授課內容,以企業生產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替代課本提供的案例,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思考。組織學生赴企業現場參觀,讓他們將發現的問題(如中小企業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激勵員工)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共同討論,并將解決建議向企業反饋。書本與實際的結合,不但強化了以現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理念,也為企業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幫助,形成與企業間互惠互利的共贏局面,增進校企合作。

2.3教學活動創新

①設計“沖突”,使學生理解管理活動中個人與集體利益的沖突,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沖突,進而實現整體與局部的和諧統一;②參與辯論,通過對“相悖”管理思想、理論、方法的辯論,鍛煉學生個人能力并使之認識到管理環境對于管理方式有效性的重要影響;③團隊協作,針對具體管理問題,不同學生團隊間相互提問,集體作答,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及競爭意識。教學活動的創新,確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2.4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基礎,廣泛采用案例式、雙向互動教學方法,結合信息技術,將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課程開始前將授課計劃、教學大綱等通過網絡向學生發布,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推薦優質資源,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搜索、整理,在課上與大家分享;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習通、問卷星等APP實時發布思考題,讓學生現場作答,及時掌握學習效果;講課結束后,通過微信、QQ等進行答疑,及時解答學生困惑,實現疑惑隨時問、解答不過夜。針對社會熱點,通過專業群進行輿情監測,進行輿論引導,確保學生思想上的穩定。創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極大地拉近了師生距離,大幅提升了教學質量,真正做到了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3教學評價創新

傳統《管理學》課程考核注重期末考試成績,而閉卷考試由于形式和時間的限制,并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創新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3.1側重平時成績,創新評分機制

傳統教學組織形式下的平時成績考核,使學生被割裂為單個的、相互隔絕的個體,而現有的團隊教學組織形式,雖然部分解決了上述問題,但成績是團隊的,大家分數是一樣的,“搭便車”行為蔓延。為此,設計以小組為單位的考核形式,團隊規模5-6人,團隊成員隨機組合,團隊分工自主確定,團隊績效統一給出,個人成績組內分配,但必須給出定量標準,說明理由,堅決杜絕“大鍋飯”。團隊成員的隨機產生,個人分數的按勞分配,在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同時,既鍛煉了同“陌生人”合作的能力,又調動了積極參與的學習熱情。

3.2評價主體互換,創新評價內容

“評教”與“評學”相結合,以“評教”促“評學”。學,通過教實現,教只是手段,學才是目標。想要有好的學生,必先有好的老師,但傳統教學過程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每一位學生都清晰準確地知道老師希望他們成為怎樣的學生,然而,關于學生究竟想要怎樣的老師這一問題,不但教師不清楚,甚至學生自己也不清楚。“形象好,風趣幽默,學識淵博,嚴格要求”這些標準過于空泛,難以執行和評價,為此,鼓勵學生向老師提要求,越詳細、具體越好。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全面結合考勤、作業、問答、討論、報告等形式,改變傳統的“唯分數論”,轉而側重對于實踐能力的考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與“學”評價的有機結合,使得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能用之于然。

4結語

上述課程教學創新舉措的實施,大幅提升了學生對于《管理學》課程的學習熱情,摒棄了“混”“背”的錯誤想法,形成了“勤”“活”的學習氛圍。教學創新活動的開展,成功樹立了教師在學生心中新的形象,不再是傳統的照搬《學生手冊》管理的古板嚴苛形象,而是通過對于學生關心問題的創新式解答以及通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確立的新形象;創新實踐活動的應用,訓練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行動學習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助力“高效”課堂的形成。《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創新,使學生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思想蛻變,經歷了從“我要學”到“我會學”的行為轉變,完成了從“我會學”到“我會用”的成果轉化。然而,創新永遠在路上,為持續提升《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應當堅持不懈,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戴西超,許正權,龔荒.基于“團隊互動”模式的《管理學》教學效果研究[J].統計與管理,2020(6):80-85.

[2]盛德榮.“管理學”課程教學“四力”目標的實現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6):31-32.

[3]王倩.工程管理專業《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體系構建[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8(3):115-117.

[4]陳果.非管理類本科專業的管理學教學現狀與改進分析[J].教育現代化,2020,7(32):60-62.

[5]王硯羽,趙玉平,陳慧.中國管理情境下管理學課程教改與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20(22):175-176.

作者:沙金 鄭斯斯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惠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