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流失的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2-20 03:32:00
導語:國有資產流失的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進入90年代以來,國有資產流失呈快速遞增態勢。當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流失
渠道:決策失誤導致流失;在破產中、改制中、中外合資合作中流失;由于經營不善、
財政性蠶食造成流失以及無形資產、土地不入帳造成流失。針對國有資產流失的現狀提
出了宏觀和微觀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
關鍵詞:國有資產流失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4.7
國有資產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質基礎。國有資產的快速遞增,是完善和發
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源泉保障。但進入90年代以來,國有資產流失也呈快速遞增態勢,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億元。國有資產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流失,已
經成了困擾改革與發展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國有資
產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建立約束機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已是經
濟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國有資產流失的涵義
所謂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
生出來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者以國有資產
毀損、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國有資產流失的分析國有資產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較為普遍,其成因:一是“區域利益”作祟,盲目引進,
重復建設。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目前有上千億元的投資因決策失誤而造成損失。我國
幾乎每個省都有彩電生產線,然而,彩電生產線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區為振興地方
經濟,不注重實效,盲目引進冰箱、洗衣機生產線,但由于市場及產品本身質量等因素,
只好紛紛停產,目前其生產線的利用率只有40%.
由于市場的暫時過熱,加上“區域利益”的驅動,從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門領導
及企業經營者的獲利信心,最終導致決策失誤。二是決策不民主,一言堂。為使企業能
在更寬松的環境中發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開。政企分開后,企
業擺脫了眾多婆婆的干預,得以快速發展。但同時暴露出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法人
代表一人說了算,即:一個腦袋、一個思想、一只筆、一張嘴“。某電視機廠,是我國
最早的電視機生產廠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間,廠長一個決策,投資6000萬元與日本
一家公司合資興建空調器廠,利潤分成與外方實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資3000萬元引進國
外平繞行輸出變壓器生產線,由于選擇不當,無法使用,成了一堆費鐵;后又投資1億
元從美國引進紙箱生產線,因產品無市場,到目前為止設備仍無法啟動。
(二)、在破產中國有資產流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價值規律發揮愈來愈重
要的作用,市場機制運行的形式是機遇與風險并存,其結果當然符合“優勝劣汰”這一
自然規律。在這種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企業破產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正
是由于商品經濟客觀發展趨勢的沖擊,破產才應運而生。據初步統計,從1988年試行《
破產法》以來,全國共審結破產案件2000多件,已破產的企業當中,絕大部分企業占用
大量國有資產,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破產的主要動機是逃避債務,企業破產了,銀行貸款
理所當然地予以核銷。“破產有利”、“先分后破”的現象相當嚴重,破產企業中的資
產流失,已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業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
黨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國有企業改革中普遍推廣。這種新體制的實施,為我國
國有企業走出困境、重振雄風、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證。但由于一些企業在操作中的
不規范,造成了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其現象為:一是將國有資產低估或不進行評估就低
價入股。一些股份制企業在組建過程中,對國有資產高值低估。最常見的手法是對其中
有形資產部分按原值等價折合入股,如對土地、房產等大宗不動產按原購入價評估,不
計其市場升值部分。相當一部分企業甚至把原來國家撥給的土地,不計價折合成國家股
份劃作自己企業的法人股,對國有資產中的專利、商標、商譽、品牌等極具價值和增值
潛力的無形資產,則不予評估或按極低的價格評估,有意無意吞噬國有資產。二是將公
有資產按比例送給個人。一部分人認為:職工是企業的主人,是財富的創造者,在改制
中為保護一己私利,將公有財產無償量化給個人,致使國有資產流失。三是在紅利分配
時,國家股、集體股、個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據國
家體改委與財政部估計,僅1997年國家應得的收益流失約3億元以上。四是改制企業發
生的虧損由改制前單位負擔。
(四)、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中國有資產流失
據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提供的資料表明,僅1992年全國與外商合資合作的8550家國
有企業中,有5000多家的675億元帳面資產沒有經過評估,按45.2%的升值率(有關部
門計算的)計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億元。
(五)、經營管理不善造成企業國有資產流失企業經營管理的優劣,直接影響國有資產的運營,一些企業經營管理混亂,沒有章
法,不按照嚴格的組織程序辦事,對項目的開發不作充分的調查和科學的論證,拍腦袋
定盤子,致使決策失誤;粗放式的生產技術管理,造成生產技術效率低下,從而導致企
業整體效益下降,甚至虧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如某冷凍廠投資2000萬元建立兩個萬
噸冷庫,其利用率僅有13%,每年折舊及貸款利息共400萬元,企業每年虧損200萬元。
此外,企業資產流失與管理不善有直接聯系,財務管理混亂,存在大量的帳外國有資產。
據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推算:全國預算內國有企業帳外固定資產凈值約147.6億元。
(六)、財政性蠶食,形成國有資產流失
財政性蠶食形成的國有資產流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財政赤字向銀行
透支。這部分早在歷年財政預算中支出的資金,財政不可能、也無法歸還金融部門,實
際上是財政侵食了金融資產;二是銀行墊付款項認購國債。自1981年到1998年全國發行
國庫券累計511.3億元,銀行認購167.4億元占32.7%;三是財政應補企業虧損未補款
項。這部分資金實際上是讓銀行信貸資金墊付了。這三項合計,財政蠶食金融性國有資
產達1100億元(《資本經營論》114頁)。
(七)、無形資產、土地不入帳
會計改革之前,無形資產在我國得不到國家和社會的承認,時至今日,很多企業的
無形資產尚未估計入帳,企業的權益無從體現,商標、專利權、專利等無形資產流失于
帳外。自然資源未納入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資產,頻頻被蠶食侵占,
招商引資不作價,流失嚴重。
三、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
國有資產流失速度之驚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嚴重制約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因
此,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已刻不容緩。
(一)、從宏觀方面講,應做到以下幾點:1.建立國有經營責任制,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一是建立科學的,可量度的國有
資產經營責任指標體系,由企業的產品成本、產品質量、產品銷售收入和實現利稅等主
要內容組成。二是建立一個國有資產經營責任目標的確定方法體系。采用確立階段目標,
運用具體經營責任目標的確定方法體系。采用確立階段目標,運用具體指標實行逐步考
核的辦法。三是建立一個確定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指標體系的規范化工作程序,在認真
進行清產核資、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確定目標,并由企業主管部門與企業簽訂國有資產
經營目標責任狀,并報同級計委、財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四是建立一個嚴格、合理
的國有資產經營目標考核及獎懲方法體系。以所列國有資產經營目標的諸項主要內容為
依據,到期由上述諸部門共同組成考核小組,對責任人進行嚴格、科學的考核。這種考
核是從企業的規模效益的角度評價企業的業績,兌現獎懲,從而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
2.建立和健全企業監督約束機制。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
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業監督約束機制,做到每年檢查一次。財政部門要搞好企業
年度決算檢查,要評出優劣,分清責任,對損失巨大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3.建立一個完善的人才管理機制。企業經營的成敗、事業的興衰,關鍵在于人。由
于企業領導人的素質低下,知識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導致企業由興旺走向衰敗的事例不
少,因此,選拔優秀的企業領導人,組建好的領導班子,往往是搞好企業的關鍵。
(二)、從微觀方面講,企業的財務部門是國有資產的管理部門,對保持國有資產
的安全完整,促進其不斷增值負有重要責任。因此,企業的財務部門和財務人員,應通
過各種方法,加強對國有資產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
方法,主要有:
1.建立有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財務指標考核體系,財務指標包括國有資產流失率、
增值率、資產利潤率及負債率等。指標的考核采取企業自查、重點抽查與年終審計相結
合的辦法。企業要將考核指標完成情況的自查結果及時報送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定。重
點抽查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委托社會中介機構進行,根據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結果,兌
現獎懲。對經營完成國有資產增值考核指標的,予以獎勵;沒有完成資產增值考核指標
則予以處罰,并終止、甚至終身取消其經營國有資產的資格;對以弄虛作假或其他不正
當手段,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者,必須堅決追究經營者的責任,除令其賠償外,給予行政
處分或追究刑事責任。
2.建立與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首先,應建立產權管理的法律責任制度。當
前,要加速制定維護國有資產權益的有關法規,通過建立法規責任制度,明確企業的責
任,規范企業的行為。其次,通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進行監督。再次,
強化企業民主監督機制,充分發揮職代會的作用,職代會要把資產保值與增值列入重要
的議事內容,并通過選舉參加監事會與資產管理委員會的代表,參與企業重大決策與監
督活動,逐步創造條件實行民主選舉廠長,以便強化對其經營活動的民主監督,確保國
有資產保值增值。3.建立企業內部產權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對國有資產進行登記、記錄、實行國有
資產增加、減少的報批制度。如果企業內部單位實行獨立核算,應對其占用的國有資產
進行登記,按其占有國有資產的數量收取占用費,同時,審查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
4.改革企業的分配制度。企業的利潤分配,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利潤分配方法、程度
進行,要保證國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對于股份制企業,不能以各種借口,對國家股不配
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5.建立無形資產管理制度。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要求,企業應加大對無形資產的管
理力度,加強對開發、購入、使用過程中的無形資產的核算,以防止無形資產的流失。
6.建立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主要是對企業生產要素的各主要環節及經營成
果進行審計,通過審計可以發現資產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加大對經營者的監督力度,
保護國有資產的完整。
7.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看家理財的本領。會計人員是國有資產的
直接管理人員,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負有重要的責任。如果由于其業務素質不高,使國有
資產在核算時發生損失,是萬萬不該的。所以,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使他們熟
練掌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政策法規,不斷更新知識,從而提高看家理財的本領以及對國
有資產管理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而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