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國際大循環理論相關建議

時間:2022-02-26 01:40:00

導語:小議國際大循環理論相關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國際大循環理論相關建議

國際大循環已作為一種理論提出來。然而{這個理論的一些假定是否成立,即理論假定

的可行性問題,還需進一步探討。

國際大循環理論的立足點,是發達國家逐步放棄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因而使中國有機會去填補這個市場空檔‘勞動密集型產品應區別為高、中、低三個檔次。發達國家以及亞洲“四小龍”等可能放棄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低檔產品市場,而高檔產品市場不會放棄。例如:無論如何,香港是不會放棄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的,法國不會放棄勞動密集型的時裝市場,日本人則正想發展東洋時裝。這樣,國際大循環理論的假定,只能是勞動密集型的低檔產品市場。

中國接受從發達國家那里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的低檔產品生產,等于是發達國家將部分生產基地從本國(比如日本)搬到中國。它是在中國國內生產,然后用日本的牌子銷售,銷售渠道在日本。西歐、美國等則只認識零售商的牌子,贊于中國制造沒有印象。中國方面沒有控制最終市場,沒有控制國瘍沛場,也就沒有進入國際市場。實際上是日本在參加國際大循環。日本產品在海外有廣告,牌子齊全,海外對此印象深刻,所有中間商都用日本生產者的名氣、牌子。日本只是移動生產基地,在西歐、’美國生產,或在亞洲一些國家生產。因此,盡管生產基地設在中國,但是僅僅依靠定單生產,并不能控制國際市場,也就等于沒有進人國際市場。

國際大循環首先是商品大循環。那么商品是靠外商投資生產,還是依靠自己生產?如果中國自己生產,國際市場了解嗎?技術怎樣?銷售渠道(中間商的知識、技術豐富,可彌補制造商在這方面的不足)如何打通?如果依靠外商投資生產,又有個投資環境問題。在中國投資的軟件環境、硬件環境如何?投資者是要在各國之間進行比較的。目前,中國投資環境對于吸引外商投資似乎不太有利。

假定上述方面一切順利則還有貿易保護、出口配額等問題。中國出口基數小些,有被配額限制住的可能。此外,即使中國能夠順利進入國際市場,中國這么多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后,對方一定會要你進口產品,實行對等貿易。而要開放國內市場,其它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香港等自由貿易區就不存在這么多問題。總之,從宏觀上看,機會確實存在,從微觀上看,機會到底能有多大,需要進行細致分析,不能籠統、抽象地談。

國際大循環理論是建立在國際比較利益基礎上的。中國具有的國際比較利益,主要在工資方面。但這個假定是有問題的。成本是廣義的,工資只是成本中的一個項目。如果基礎設施不便,政府辦事效率不高,一產品運不出去,政府各部門“雁過拔毛”,成本就會提高,就很可能把低工資的優勢抵消掉。

國際比較利益可以具體化為國際比較優勢公司比較優勢兩個方面從宏觀看,國家之間的國際比較優勢可能是一樣的。比如泰國工資只有香港工資的十分之一,和中國差不多。但是問題不能到此為止,還有公司比較優勢。公司管理得好、交貨時間快、外銷渠道多、信譽強、效率高,就有比較優勢。’在國家之間的國際比較優勢差不多的情況下,公司比較優勢就顯得重要了。中國國際比較優勢較弱,公司比較優勢也弱,中國進人國際大循環的條件更為不利。例如港商在泰國的投資,1987年比1986年增加了18倍。中國沿海地區面對著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泰國,泰國有可能成為亞洲“第五條小龍”。泰國的體制跟香港、日本差不多,也較吻合國際慣例,風險小些外匯平衡容易。從西方眼光看,投資焦點絕對不在中國。

貿易與金融是聯在一起的,國際大循環實際上是貨幣大循環。中國對于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應付得了嗎?何況中國目前金融市場尚未健全,由于沒有期貨市場,風險實在太大。

如果金融方面跟不上去,國際大循環就不可能。我看中國參加國際大循環需要借助香港金融市場。香港在中國沿海地區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上,能起以下幾點輔助作用:(1)提供國際市場信息;(2)融資作用,運用香港期貨市場,降低中國沿海地區貨幣波動的風險;(3)“三來一補”需要借助香港,(4)借助香港的中間商尋找銷售渠道,(5)為內地培訓急需人才,等等。國際循環是國際分工理論的一種表現形式。臺灣、香港可以運用國際分工,特別是香港,非走國際分工這條路不可,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就日本來說,二次大戰以后,日本工資較低,應該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工業。但是發展一段以后,馬上轉向發展制造工業、重化工業。如果一味發展國際分工產品的生產,那就永遠依賴人家。日本經濟的成功證明,它是靠違反國際分工理論發展起來的。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在利用國際分工上要持慎重態度。國內同一產品成百成千廠家進行低層次的生產。每個企業的市場占有份額都較小。針對這個現實,中國應該先在國內淘汰一批落后企業,形成九個高效率的精英企業集團,·企業市場份額增大,生產成本就會降低。這樣,進人國際市場取勝的把握就大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體制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經濟運行機制與國際市場機制相吻合的程度較低。因此,中國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加快體制改革,才能適應參加國際大循環的要求。此外,國內循環是參加國際大循環的條件,’必須實行國際與國內經濟同時循環。單循環不如雙循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