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校工商管理課程改革路徑
時間:2022-12-03 11:25:31
導語:淺議高校工商管理課程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管理學科是管理學一級學科門類下的一個二級學科群,是以微觀營利性經濟組織的活動規律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類學科。在不同的高校,工商管理學科的本科課程設計理念具有較大的差異,有的偏重于科學研究,如部分研究性大學;有的偏重于應用,如部分地方性高校或者二本三本院校;有的定位于職業技能和一線應用,如大部分職業技術學院。雖然各個高校的工商管理學科本科課程設計理念具有一定差異,但傳統工商管理學科的課程設計理念大致可以概括為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專業素養、基本能力、技能與方法要求以及基本身心素質等幾個方面。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方面。工商管理學科屬于典型的寬口徑學科,要求學生掌握較為寬泛的經濟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熟悉國內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專業素養方面。掌握工商管理專業所需的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及必要的專業知識,具有本專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基本能力、技能與方法方面。
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能力;具備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工作和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創新能力和較強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獲取及處理信息能力;掌握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和方法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決策;掌握企業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身心素質方面。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課程設計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課程設計的內容與課程評估標準,均沒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需求。首先,課程設計理念上缺乏生態意識。如上所述,傳統工商管理本科課程設計理念中主要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知識和技能,能否運用這些知識、理論和方法為企業服務。
這種課程設計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關注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運行,以效益經濟作為企業運行效率的唯一標準,缺乏生態理念,只會被動履行或者隱性逃避企業的生態責任,更不會主動實施清潔生產與生態管理。總之,沒有融入生態文明理念的課程設計理念也會培養出相應的缺乏生態理念的企業管理人員們、企業家們乃至企業們。其次,課程設計內容上缺乏環保教育。在工商管理本科課程設計的內容上,無論是理論教學內容還是在實踐教學內容中,都難以找到基本的環保通識課程和環保專業課程,如傳統的工商管理本科課程設計中缺乏基本的環保課程、日常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教育以及環保實踐操作,更不必說企業的清潔生產、循環生產等綠色課程。最后,課程考核環節缺乏環保導向。傳統的工商管理本科課程設計的考核環節基本上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為基點,考查學生解決企業管理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可以認為現有的課程考核環節是單向的以知識和能力為導向的,缺乏基本的環保導向,如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方面的社會調查和生產設計,沒有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環保知識等等。
二、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課程設計改革
如前所述,隨著人類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工商管理學科也應該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越來越多地關注生態環境,不斷地進行課程設計改革探索。
(一)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課程設計理念改革
如前所述,高校工商管理課程設計理念上缺乏生態意識,因此必須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工商管理課程設計的整個過程。不僅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知識和技能以及能否運用這些知識、理論和方法為企業服務,還應關注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是“生態人”———具備強烈的生態意識,主動履行企業的生態責任,主動實施清潔生產與生態管理,生態思維成為一種常態,并將其融入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型企業。從而踐行教育的共同目標———個人的發展、適應環境及與社會互動。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工商管理學科的課程設計,就必須確立新型的生態知識觀。傳統的課程體系信奉客觀主義知識觀,將知識視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真理。個人見解無法融入給定的課程知識體系。對知識客觀化與科學化的追求以犧牲個人知識與見解為代價。而新型的生態知識觀融入了學生個人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強調對生態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重新建構。
由于學生這一個體的參與,學習知識不再是純粹的認知活動,它與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興趣、情感、信仰等態度相關,學生的個人生態生活、個人生態知識、個人生態經驗也構成了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成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資源與材料,面對課程知識,師生獲得“某種尊嚴和言說的權力”。在課程設置的生態目標上,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自主性的協調發展,注重一致性與差異性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以及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辯證統一;在課程設置的內容上,應突破狹隘的科學知識的束縛,謀求科學知識課程與生態文明理念的完美融合,使得工商管理課程體系之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和環保體驗等人文精神,把科學知識、生態文明理念、社會道德與社會責任融為一體,進入每一個學生的意識,成為每一個學生的事業成就過程之中,使學生的個人生態知識、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成為他自己的特殊精神世界,并在高校工商管理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位置,使得生態意識成為工商管理學科學生的一種習慣思維方式。
(二)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課程設計內容改革
王牧華、靳玉樂等學者認為,生態主義課程是運用生態主義理論研究課程的產物,它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以生態主義理論為指導發展起來的課程及其理論;有關于生態主義理論的課程;為了實踐生態主義而發展的課程。以生態主義理論為指導發展起來的課程及其理論是一種廣義的理解,它包含了廣泛的課程形態及其理論。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工商管理課程主要是指第三種涵義,即為了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而設置的課程,目的在于在高校的工商管理學科中更好地傳播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在高校工商管理學科課程設置的具體內容與實施之中,可以采取如下幾點措施:第一,設置若干關于環保生活常識、企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系統設計、企業關于環境方面的社會責任等選修課程或講座,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必須選修一門或者若干門課程并達到規定的學分才能畢業。
同時加強隱性生態文明教育,使學生從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滋養,養成“生態人”的思維習慣。第二,設置綠色實踐課程。主要包括設置綠色課程實踐和設置綠色社會實踐。綠色課程實踐方面,學校可以通過相關課程的野外參觀和調查,讓學生深刻領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建立工商管理“清潔生產”或“生態教育”校內外課程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進行清潔生產或節能減排實習體驗或模擬實驗;利用節假日組織安排學生到荒野中體驗與實踐,激發生態環境悟性,讓學生在融入大自然中體味自然環境、熱愛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環境。綠色社會實踐方面,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學校或社區環境保護實踐或社會調查。如生態或綠色協會組織學生開展建議廢除一次性方便筷、回收舊電池、垃圾分類、節能減排、減量消費、生態消費、環保知識競賽等活動,深入中小學和居委會開展生態宣傳教育活動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環境問題的社會調查,如環境與疾病發病率的關系、企業排污對社會的危害、企業實施生態生產對自身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等,從而認識到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企業實施綠色生產兼具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使得工商管理學科的學生在環境知性、悟性和德行方面形成健全的生態人格。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課程考核環節改革
傳統的工商管理本科課程考核環節以知識和能力為導向,缺乏基本的環保導向,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方面的社會調查和生產設計,沒有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環保知識等。基于此,工商管理課程考核之中必須融入環保及清潔生產方面的考核。一方面,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必須選修一門或者若干門關于環境保護、清潔生產或者節能減排等方面的課程,獲得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等方面的常識,形成自覺實施生態生活、生態消費、綠色環保等方面的思想意識,并達到規定的學分才能獲得畢業證書。只有將生態意識與生態知識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最終考核之中,才能真正達到引導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工作與社會活動之中實施生態生存與發展的目的,取得良好的生態效果。另一方面,將“生態教育”納入工商管理學科畢業設計環節。工商管理學科的本科畢業生必須對所涉及的研究對象融入環境分析內容或者生態技術分析環節,體現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從而使工商管理學科的學生形成以生態理念分析和研究問題,養成思維上的習慣和基本的生態素質。對優秀畢業論文的評定也可以以生態效益為考核標準,規定論文必須有對經濟效益與生態系統中環境影響的論證。此外,各個高校還應積極實施綠色教學滲透與創建綠色大學,創造潛移默化的生態氛圍,以進一步促進和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綠色行為,如高校可以以綠色教學技術與綠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降低教學過程成本與環境污染,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積極創建生態校園,從而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理念潛移默化的教育。
作者:曾春花鄧玲單位: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試議水利設施防滲設計與施工
- 下一篇:試議市場經濟下的國家審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