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時間:2022-03-01 10:52:24
導語:高校工商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國內外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都是在提出培養人才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的課程體系、靈活的教學方法、多樣的實踐教學、優秀的教師隊伍的創新型和實踐型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大同小異的培養體系,并提出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兩條實施路徑,構建了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2現有的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2.1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的要求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并且脫離“互聯網+”的時代特色。很多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都提到培養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但對于這些能力的培養的方式和方法在培養方案中并沒有有效的得以規劃?!盎ヂ摼W+”時代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能力要求更多的是具備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執行能力。團隊的合作能力培養不是在正常的理論教學過程中通過授課形式進行培養的,更多的是需要在項目執行中,利用項目本身作為載體,在項目運行過程中對目標的設立調整及團隊沖突的溝通解決來加以訓練培養,這是很難在傳統的理論教學中完成的。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則是在具有廣博的知識領域基礎上,通過水平思維的運用,將不同領域的元素進行融合從而形成的創新創造能力,這往往要求學生具有學習自主性、知識理論的跨界連接性和思維的創新性,而這些也很難通過傳統的理論教學體系完成的。執行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在具體事務的操作過程中,通過對具體決策的操作與執行來加以訓練的,這個在現有的培養體系中是可以通過實踐教學來加以訓練的。
2.2培養能力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要求
多數院校的培養目標中都提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計算機和外語技能,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技能,掌握企業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經濟、管理、財務以及營銷類知識。而這些實際上都是把培養目標定位在通用性上,缺少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性。表現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學校在培養方案中開設了大量的通修課、通選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這些課程所占的比重占到學分的50%左右,即使在選修課的設置上也偏少,并且沒有集成規劃,學生選課隨意且多數沒有引導,甚至教師強行選課,結果導致學生在接受整個培養體系教育結束后,很難深入到具體的知識實踐領域。并且,學生對于“互聯網+”的理解也很狹隘,多數學生理解為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很難體會到“互聯網+”的精髓。
2.3模塊化設置過于簡單
模塊的劃分是以專業與非專業相區別,基礎課與專業課相區別,缺少了細致的區分與界定。同時也過分的割裂了模塊與模塊之間、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區別。現在多數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采用“模塊式”的課程體系,一般包括通識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和實驗課程模塊。通識課程模塊。通識課程模塊包括必須課和公共選修課兩個部分。必修課有思想品德、法律基礎、計算機和外語等。公共選修課有自然科學、信息技術和職業發展方面的課程。根據對畢業生的調查統計顯示,畢業即就業的學生中近70%的學生認為,高等數學、馬列等政治課程對于就業和職業發展影響很小,近40%的學生認為,大學外語也作用不大,而近80%的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應該多了解一些時事政治和相關科技發展、工業發展等知識,這對于了解社會和認知時展更有好處。專業基礎課程模塊。此類課程為以后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為學生綜合利用各類知識做鋪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類課程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和營銷課程等。多數院校設置的問題在于課程體系的建立不足,多數院校忽視課程間的知識銜接與系統化,每一門課程割裂,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不能做到相互結合,在認知方面難以形成一整套知識體系。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分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工商管理的專業必修課一般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物流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同樣也存在課程知識內容割裂的問題。而選修課在設置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更加精細的研究具體管理方面內容的課程,比如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的基礎上開設薪酬管理等課;另一類則主要提供學生本專業外的其他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實習實驗課程模塊。實驗實習課程模塊包括認識實習、課程實驗與實習和畢業實習的環節。總體上來看,實習實驗環節設計的結構比較清晰,但深入分析后我們發現,設計本應該從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從認知到具體應用再到綜合應用,但在具體操作上,由于就業難的問題,學生畢業實習期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找工作和企業的具體崗位適應過程中,很難起到設計的綜合作用。同時,由于原有的課程體系傾向于傳統的的管理模式,也很難達到“互聯網+”時代企業變革方面的要求。
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3.1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重新規劃
“互聯網+”時代實際上是第四次的工業革命,歷史上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促進了管理理論和方法的革新。因此,不能再以傳統的眼光去看待新的時代,“互聯網+”時代不僅僅意味著在傳統的領域加入了互聯網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從思想、理念到所有領域的革新。如果只在傳統的培養方案中進行調整,是沒有辦法融入互聯網思維的,更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創造。因此,必須徹底的進行一次培養體系改革。首先,應針對“互聯網+”時代下的企業用人需求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用人單位對人力資源的能力與素質進行預測。然后,根據預測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并列明人才應該具備的思維、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這里的要求要結合時代的需求,盡量把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成培養一專多知型的人才。最后,根據一專設計工商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體系,而根據多知設計選修課程體系。
3.2設計科學的學分總量和課程結構
現在很多院校認為170學分的總學分多了,應該減少學分總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對的,原體系下的學分數量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原因不是學分總數的問題,而是學分的結構分配上的問題。對于學分總量,本研究認為170學分總量實際上還不足,還應該擴大,但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重和形式應該進行重新的定義和改革。必修課的設置應該體現少而精的原則,課程的設計以專業方向所需求的最直接的專業基礎課程為主,減少通識課程中的必修學時。選修課程的設置應包括限選和任選兩種形式。根據這樣的思路,必修課程的學分總數設置在50學分左右,限選課程學分設置在50學分左右,任選課程的總學分設置在70-80學分是比較適宜的,鼓勵學生多自修。
3.3改革教學內容
在必修課中增加思維訓練類課程。根據對已經畢業五年以上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在職業過程中的發展和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程度不高,而和學生在校期間的思維模式的相關程度極高。因此,應改變大學教育中重知識傳授,輕思維訓練的傳統教育模式,適當在大學期間增加一些思維訓練類的課程至關重要。首先,增加跨學科的教學課程。在任選課程中,增加一些學生未來就業企業的相關產品的知識,如商業企業、機械加工企業、化工企業、電器企業、互聯網產品企業等的產品知識類課程,讓學生在學校就可以更多的了解企業和社會。其次,在現在管理類課程中增加互聯網的元素。時代在進步,我們向學生傳授的知識也要與時代同步。如管理學的課程中有很多傳統的理論和方法,這些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會有新的發展。
3.4改善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教師的“教”而鼓勵學生自主的去“學”,“互聯網+”時代為人才培養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慕課或微課的方式,還可以采用網絡視頻媒體等作為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方式,更有一些教學軟件開發商開發了很多基于云平臺的創新實踐課程。這些新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改進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而且也給了學生一種全新的互聯網思維體驗,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法的運用,讓學生更多的體會到了自主學習和相互學習,增加了師生之間互動交流溝通的時間。
作者:于茜虹 陳鋒 單位: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史慧.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5.
[2]焦健.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3]張蕓蕓.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及路徑研究——以武漢輕工大學為例[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5.
- 上一篇:工商管理本科生就業競爭力問題及提升策略
- 下一篇:工商管理在企業轉型中的重要性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