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農村市場工作的經驗與做法
時間:2022-07-28 11:31:00
導語:開拓農村市場工作的經驗與做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兩年來,我市在開拓農村市場方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采取多種形式,大力拓展流通渠道,建立健全新型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以企業為主體,加快工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實施服務創新,為農民提供適銷對路產品;加強領導,堅持政府主導、部門配合、政策促動三管齊下,從健全完善農村市場網絡體系入手,大力實施農產品市場和農村消費品市場雙向開拓戰略,在擴大內需、引導生產、拉動消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市農村市場總體情況
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71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完成7.3億元、41.7億元、22億元,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0:59:31。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開拓農村市場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市場在促進農民增收、拉動地方經濟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1998年全市人均GDP7042元,2004年達到12724元,增長80.7%;1998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45億元,2004年達到4.01億元,增長177%;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757元,2004年達到3825元,增長38.7%。農村市場呈現以下特點:
(一)農村市場流通規模不斷擴大。與全市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相適應,特別是隨著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和農民消費水平的持續提高,農村消費總量不斷增長,市場流通規模不斷擴大。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7億元,2004年達到19.3元,增長122%。
(二)農民消費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隨著我市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998年的1176元提高到2004年的2027元,增長72%。表現在吃、穿、用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不斷下降,占總支出的3.9%,彩電、摩托車等中高檔耐用消費品已占有很大比重,微波爐等小家電和家用電腦等高檔商品已經進入農民家庭。子女教育、醫療保健、文化娛樂、交通通訊等非商品性支出快速增長,占總支出的14.9%。與此同時,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保有量大幅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明顯增強。
(三)農村市場網絡體系不斷完善。到目前,我市各類農產品交易市場發展到12處,2004年交易額達到18.2億元,比1998年增長1.8倍。超市、便利店和配送中心等新型業態開始向重點鄉鎮延伸,流通經營方式的變革悄然在農村興起;加之供銷社、個體私營商戶等傳統網點遍布農村各個角落,與各類市場初步構筑起了較為完善的流通服務網絡體系。
(四)農村消費逐步向城市市場集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區面積的擴大,加之日益便捷的交通網絡,為農民進城購物提供了極大方便,使得農村消費明顯向城市集中,農村市場實現社會商品零售額占全社會的比重逐年下降。2004年,農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社會的比例不到33.2%,較1998年下降了6.7個百分點。
二、開拓農村市場的主要做法及經驗
(一)加強領導,把開拓農村市場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一是成立組織。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長為組長,工商、經貿、稅務、建設、等相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開拓農村市場工作領導小組,并實行工作例會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市場建設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二是重視規劃。每年組織召開開拓農村市場工作研討會,研究制定開拓農村市場年度工作計劃,確保工作能夠有序、規范開展。三是加強引導。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辦市場;積極開展“質量信得過”、“五好經營戶”、“文明經營戶”等評比活動;積極引導金融機構開辦農村消費信貸業務,進一步激活農民的消費需求。四是加強監管。我市要求各主要市場建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建立健全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教育廣大商戶“誠實守信、合法經營”,提高市場信譽,保證市場繁榮。五是強化宣傳。通過張貼標語、橫幅,編發簡報,利用政府網站等,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提高社會力量辦市場的積極性,積極引導農民轉變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培養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
(二)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購買力。我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根本來抓,多渠道、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一是注重產業結構調整。特別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按照“一牧二菜三林果”的思路,以更新品種為重點,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二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到2004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發展到2.14萬戶和861戶,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1.8萬人。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20億元。三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發揮我市建筑業的優勢,積極組織勞務輸出。目前,我市長年外出打工都在5萬人以上。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鼓勵外出經商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充分利用他們在管理、技術、信息和資金上的優勢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三)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態,積極加強現代化的市場網絡建設。一是著力抓市場建設。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和產品,采取多種渠道,籌措資金,興建各類農產品集貿市場和專業市場,加快農產品專業化市場為龍頭的網絡化的市場體系建設。目前全市各鄉鎮共有設施較完善的市場51個,市場交易額達到272億元,市場建設總面積389萬平方米。二是把市場(超市、連鎖店等)向鄉鎮延伸擴展。加快對基層零售網點的改造、整合,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采取自辦、聯辦、加盟等方面,在大鄉鎮建立綜合超市,在大村落建立便民店,依托專營公司,按照“上專下綜”的原則開展配送業務,構建了日用消費品經營服務網絡。三是以生產資料公司農資配送中心為龍頭,吸納相關企業合作、加盟,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為重點,建立了覆蓋全市,輻射周邊的農資商品連鎖配送網絡,實現了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經營、統一服務規范、統一銷售價格,做到了農資商品的采購、配送、批發零售一體化。四是完善商貿流通設施。幾年來,我們先后實施了一大批商貿流通項目,特別是2004年我市實施千萬元以上的商貿流通項目達到14個。一批現代化、國際化商業設施的運營,帶動了全市商業經營方式的改革,完善了全市商業服務功能,促進了城鄉居民的消費,為打造保北商貿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積極發展各類為農服務組織,引導農民共同進入市場。為更好地引導農民進入市場,著重抓了各類服務組織建設,采取多種形式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中介服務組織,努力為農民提供信息、運銷、技術推廣等綜合性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目前,全市已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組織15個。緊緊圍繞全市棉花、胡蘿卜等特色產業和產品,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2002-2004年,先后成立了農資協會、棉花協會和胡蘿卜蔬菜等行業協會,吸收大批農民入會,并在服務、維權、自律、協調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讓農民從農田里直接得到實惠。
(五)緊緊依托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市場,努力構筑高效暢通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近幾年來,我市圍繞搞活農產品流通,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堅持以培強龍頭企業和抓好農產品市場建設為主,努力構筑暢通高效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圍繞農業主導產業或產品,不斷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逐步實現農業經營的集約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目前,全市培育省、市兩級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其中,興達集團是保定市第一家出口注冊飼養場,該集團生產的豬肉制品被北京市食品公司定為綠色安全肉,并被指定為國務院特供產品。該集團采取“公司+農戶”的產業化模式,覆蓋我市12個鄉鎮辦事處,并帶動我市及定興、淶水、涿州等縣市幾十個規模豬場和數千家養殖戶。
(六)發揮白溝市場優勢,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白溝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是全國最大的箱包市場和北方小商品集散地。近年來,我們依托市場建城鎮、依托市場興產業,形成了產業與市場互動式發展,白溝市場的驅動力不斷增強,經濟和社會實現了全面協調發展。2004年白溝市場成交額達到130億元,躋身全國百強市場第22名,帶動了周邊10個縣市、100多個鄉鎮、30萬農民致富。
精品范文
10開拓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