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隱性成本管理論文

時間:2022-03-05 10:14:00

導語:企業隱性成本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隱性成本管理論文

從財務會計學角度把原材料、勞動力、費用等稱為顯性成本,但是,從現代經濟學和現代管理學更加開闊的視野來分析企業成本,就會發現許多成本尚未被管理者重視,如權威失靈成本、信息失真成本、影響力成本等,相對于顯性成本來說,這些成本隱蔽性大,難以避免、不易量化,經濟學上稱為隱性成本。

一。決策者權威失靈成本

1.權威失靈成本涵義。我們知道,企業是一種經濟組織。這種經濟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它實現以最小的投入而取得最大的收益。要實現這一目標,企業內部就必須具備高度地協調性、統一性和計劃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由高層決策者的意志來統一、協調和指揮整個企業,也就是說,企業的高層決策者必須有權威。一個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內部,權威必然是健康有效的。但是,有時這種權威在企業里可能失靈,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亂,給企業帶來損失,甚至會使企業誤入困境。這種因權威失靈而增加的支出稱為權威失靈成本。

2.權威失靈成本的表現形式。一是企業的中層經理及中層以下的職員對于企業高層經理的重大決策或長遠發展規劃采取陽奉陰違、敷衍塞責甚至抵制的態度。因為這些重大決策可能與中層經理人員的利益有沖突,或是增加其工作難度等,他們必然利用各種條件,采取相應的對策。俗話說“縣官不如現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二是在企業內部各部門爭奪預算和爭奪投資。在大企業里,一個部門擁有員工多,占有可供支配的資源多,則可能提高該部門的級別,可以設置較多的職位層級。因此,一些中層經理人員會不顧企業的整體利益,拼命的爭奪資源,特別是在缺少強有力的投資預算時,很容易產生過度投資傾向。如上海寶鋼集團在1996年由于某些分廠爭投資,企業內部膨脹,效益下降,集團領導采取果斷決策,包括財務管理電子化、裁員22%等一系列措施,1998年一躍成為我國鋼鐵企業的龍頭。三是片面追求某些績效指標而不考慮總體效益。在大企業里企業領導總是設計出一套內部考核指標來評價中下層經理人員,并據此進行獎懲。因此,完成企業領導強調的指標,就成了中下層主管的目標。由于大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在經濟效益上和生產流程上往往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這時,中層經理人員之間往往存在攀比心理,可能影響企業高層決策的貫徹執行。因此,企業領導對中下層經理人員的獎懲產生的激勵作用卻要大打折扣,甚至會起到負效應。四是交易關系轉化成人際關系。市場交易處在獨立企業之間時,兩者之間是平等的競爭關系。而在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交易,如上道工序的半成品轉入下一道工序,就是另外一種交易,特別是交易價格不是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價格,而是一種內部的轉移價格。這種轉移價格無論采取什么定價方法,如指令性成本定價、指令性基礎定價等,都可能包含有更多的人為因素,都可能引發某些中下層經理對企業高層領導的不滿,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引發企業內部動力損失,增加組織費用。如上海客車制造公司就存在上下道工序轉移價格不合理而造成上下意志不統一。

3.權威失靈成本形成的原因。權威失靈成本是一種隱性成本,它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企業。也就是說,只要是企業,無論大小,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毫不例外地存在,只不過在不同的企業,其嚴重程度和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罷了。這是由企業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美國制度經濟學家康芒斯把社會上的交易行為分為三類:買賣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額交易.其中買賣交易是市場上的交易,管理交易是企業內部的交易,限額交易是個人或企業與政府之間的交易。個人或企業在市場上做買賣交易時,要付出很高的交易費用。如獲取市場信息、簽定契約、監督契約的執行等,都要支付成本。而當把市場上的買賣交易變為企業內部的行為時,如把交易對方通過收購或兼并到企業里來,這樣就可以把買賣交易的費用節省下來。但是,正如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企業并不是無代價的節省交易費用,這只是把買賣交易變為管理交易,只是避免交易的本身,更確切的說,它改變了所要交易的本質。在市場交易中,雙方分別作為獨立的主體進行平等交易,成本與收益分別由雙方獨立承擔。而在企業內部的管理交易,則是上下級之間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激勵機制總不如市場有力。有的經濟學家指出,在企業內部,激勵機制是當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由于激勵機制不強,必然造成企業上級對下級的指揮和約束不力。這就是權威失靈成本形成的第一個原因。

權威失靈成本形成的第二個原因是企業高層決策者作出的決策本身缺乏科學性,或是決策有缺陷,或是某次或某幾次決策的失誤而失去信用。我們常聽說,某某領導或某某機構有威信。威信有個因素構成,一是權威,二是信用,兩者密不可分,信用是權威的基礎,權威是信用的升華。

權威失靈成本形成的第三個原因是信息失真。具體闡述可閱本文第二段。

4.降低權威失靈成本的途徑。首先,強化企業內部的約束-激勵機制。我們知道,在企業內部,只有處理好“權、責、利”三者的關系,事情才能辦得好。在這方面,許多國外的跨國公司里,企業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之間都能很好地銜接,因為工作的標準、責任權力和利益等都規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人負責;哪個環節工作做得好,都能得到肯定和表揚,從而把推諉扯皮的現象減少到最低限度,公司最高決策者的意志自然就能得以貫徹執行。如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看板管理法”,即把下一道工序看作是上一道工序的顧客,上道必須對下道負責。其次,要加強決策的科學性。80年代,AT費300萬美元的巨資聘請世界上著名咨詢機構為其做發展戰略策劃。咨詢機構調查研究后,提出了調整產品結構,即通信產品和計算機產品兩翼齊進的咨詢意見。AT把通信產品的比例從80%降到42%,而把計算機產品的比例從16%提升到44%;朗訊公司從AT分離出來,產品結構調整以后,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再者,企業高層決策者應當通過各種渠道,把其意圖和意志讓中層經理乃至每個員工都知曉。如惠普公司CEO(首席執行官)親自為公司中層經理人員講課,使中層領導了解公司的發展目標,明白最高決策者的意圖,再由中層領導將其傳達給公司每個員工。這樣公司中層經理人員乃至每個員工都能在思想上與高層決策者取得溝通,在行動上保持協調和統一。

二、信息失真成本

小時候曾經聽過一個外國軍隊傳遞命令的故事,少校要求值班軍官通知士兵晚上在操場觀看哈雷彗星,后來經過尉官、上士傳達到士兵,內容徹底變樣。還有一個游戲,六七個小孩子圍個圈坐,有一個孩子對邊上的孩子講一句話,然后把原話依此傳給下一個人,當傳到第一個孩子時他聽了哈哈大笑,原話變了樣。故事和游戲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即信息在傳遞中會失真的問題。傳統經濟學認為,在經濟活動中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傳遞是無償的,至少其成本可忽略不計。隨著經濟學發展和信息化進程加快,人們認識到需要支付成本。企業所有關于信息方面的耗費在經濟學上稱為信息成本,它是企業的隱性成本之一,其中,信息失真成本又是信息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1.企業內部信息失真成本。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失真。本節開頭的故事就是。這種現象在企業里經常遇到,如上海食品公司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由于分廠執行時大打折扣,影響整體效益。主要原因是:1)人們在接受信息并把它轉發出去時加進自己的理解和態度,尤其接受到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并轉發時錯漏更大。2)如果信息接受者與信息內容在利益上不一致或沖突,接受者有可能在允許范圍內按自己的利益取向修改或截取信息,這樣一級一級向下傳遞,信息失真會被逐漸放大,即使最高層決策準確,到下邊就可能面目全非了。第二種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失真。1)下級從小團體利益出發,在信息收集、傳遞環節上,對真實信息進行取舍或加工,以此來影響上層決策。2)信息在自下而上的傳遞中是逐級濃縮匯總的,原來大量信息變成幾張報表,甚至幾個數字,X-量有用信息丟失,本來能反映深層矛盾的信息被掩蓋了。第三種情況是橫向之間的信息失真。由于不象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信息傳遞具有行政約束力,其信息失真一般表現為提供虛假信息甚至信息封鎖。如分廠與分廠之間、生產部門與質量檢驗部門之間、供銷部門與財務及統計部門之間等會發生信息失真情況。

2.企業外部信息失真成本。企業外部的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在這樣廣闊的時空間收尋有用信息,其失真是難以避免的。企業及其外部環境都在不停運動,決策者可能發現,花了巨大費用而獲得的信息,由于環境條件變化而變得毫無價值。上海電機廠剛生產一種新產品,市場熱銷,領導為了摸清市場派出一些市場營銷人員,雖然經過一番調查,但營銷人員缺乏專業調查經驗,獲取的信息失真,而為了自身利益向領導報告可以擴大生產。廠領導同時又請管理咨詢公司調查,咨詢人員調查后得出相反的意見,向領導潑了一瓢冷水,他們向企業指出,需要考慮收縮新產品規模,開發另一新產品,理由是現在的新產品缺乏市場進入壁壘,不久會有惡性競爭。廠領導聽取后者建議,及時調整生產,避免了一場災難,這就是把企業外部信息失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3.降低企業信息失真成本的途徑。首先,在企業內部要理順信息傳遞機制和渠道。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任務與利益相分離的原則。很多企業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儲、和利用等信息處理工作是在同一部門,這無疑會加大信息失真成本。應該把信息處理和管理決策分離開來,信息處理由信息機構完成,可以借用電腦,通過專門信息服務或咨詢機構來完成信息處理工作,企業決策部門相當于信息機構的客戶,就象上例電機廠領導一樣,減少了由于利益相關而造成的信息失真成本。其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減少信息傳遞的中間環節。本節開頭的故事,如果發生在今天,就不會出現嚴重錯誤。隨著企業信息化發展,企業將向“扁平化”方向發展,減少中間管理環節,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失真成本。再次,建立一整套避免信息失真的保障制度。如對提供虛假信息者以處罰,給“吹牛”行為施以重罰。

三、影響力成本

1.影響力成本的涵義。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時,其內部結構復雜,矛盾交織,這時處在不同部門的中層管理負責人之間沖突自然形成了,他們為了部門的小范圍利益(有時是個人利益),把自己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游說企業高層主管以及建立人際關系網等非生產性活動上,以期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影響企業高層決策,這種成本經濟學上稱為影響力成本。

2.影響力成本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是利益相關。企業中的每個人都是經濟人,經濟人時刻期望以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企業是以整體來參與市場競爭的,每個員工的行為效果并不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因此,員工個人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并不總是保持一致,有時是沖突的。如上海梅林正廣和集團公司在1998初準備搞電子商務,這是一個在網絡經濟時代前景看好但風險很大的項目,一些中層經理們為避開風險而游說高層決策者放棄,后來集團領導聘請復旦大學專家當顧問,經評估決定上這個項目,建立網站,網上銷售業績名列前茅。二是信息不充分。關于信息不充分乃至失真,已在本文第二節作了分析。

3.降低影響力成本的途徑。降低影響力成本的途徑,就是做到利益無關和信息充分。世界500強企業有一條成功經驗是借助社會市場提供的高水平咨詢服務。古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企業也一樣,認識自己很難,企業決策,特別是經營方向的重大決策,委托咨詢公司,一是做到信息充分;二是做到與決策過程利益無關。從而大幅度降低影響力成本。正因如此,強烈需求刺激了發達國家的咨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從現代經濟學和現代管理學更加開闊的視野來分析企業成本,則許多隱性成本會逐漸浮出水面而被人們認識,從而采用各種現代管理手段降低甚至消除隱性成本,提高企業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