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闡述

時間:2022-04-07 05:09:00

導語: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闡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和對實踐的貢獻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同時,在這一背景下,建立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已是迫在眉睫。建設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是中國行政管理學界的理性選擇和使命,也是中國行政實踐的現實需要和渴求。

一、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1.繼承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在借鑒和吸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著豐富的行政管理實踐和思想,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至今仍對中國現代行政管理實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的專家學者系統梳理了中國傳統的行政管理思想,合理借鑒吸收了西方行政管理學研究成果,不斷追蹤國際上關于行政領域的新理論,對中國現實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對中國行政改革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總結,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行政管理學領域相關研究空前繁榮和興旺。

2.中國行政管理學為中國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指導

迄今為止,中國行政管理學初步確立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基本范疇和理論框架,成為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和新興的學科。在中外行政思想研究的基礎上,行政管理學研究內容進一步系統化和專門化,形成了一些相對集中的研究領域和議題。隨著中國全方位改革,中國行政管理學努力把中國行政改革現實問題作為研究和關注的重點,著重研究中國行政的規律和特點,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中國行政改革的步伐。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發展和完善積累了一整套經驗,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行政管理實踐特有的模式,也為構建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打下了基礎。

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是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理性選擇和使命趨勢,也是中國行政實踐的現實需要和希望

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的建設是指立足對本國或本地區的行政實踐思考,透過適當的方法和途徑,積極而謹慎地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與實踐,創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以指導行政實踐的行政管理學知識生產和發展的活動過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是完善行政管理學自身學科體系的需要,是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的建設與發展有助于行政管理學理論和知識的生產和發展,為行政管理學發展提供驅動力;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發展和行政實踐的現實需要,中國行政實踐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加以指導。相反,中國特有的行政現實又推動著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向前發展,為行政管理學發展提供最基本的素材。

4.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理論形成應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中國行政管理學根源于具有中國特色的客觀環境。理論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應和提煉,其產生和發展主要來自于行政實踐的需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應該主要來源于對中國客觀環境的思考。中國客觀環境與其他國家迥然不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行政管理學理論及其發展的結果,定會烙上中國特色的印記。

其次,中國行政管理學依賴于具有中國特色的途徑選擇。理論和知識的生產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掌握其基本規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來實現理論建構和發展,是一種合理選擇和要求。各國行政管理學理論產生的基礎和發展的程度各不相同,對理論建構的路徑選擇也會不同。中國行政管理學建立的目的是為促進中國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根本上講,是為社會發展和需要服務。所以,在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道路選擇上,都會具有中國性格和品行。

第三,中國行政管理學指向于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實踐。理論的根本生命價值在于能夠指導實踐活動,以幫助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或國家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千差萬別,對產生于實踐的理論需求也會隨著變化。中國行政管理學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是對中國公共問題的關注,行政領域問題反應的是特定中國歷史發展階段的行政實踐,指向于行政實踐的中國行政管理學理論也應具有中國氣質和特性。

二、建設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的路徑

從行政管理學理論建構和發展角度來看,如何提煉和構建有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理論的實踐操作性原則,是需要中國行政管理學者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建構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的路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1.行政管理學建設的生態分析

行政管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受文化歷史、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與人的認識程度和生產關系等因素的發展變化有密切聯系。我們把影響和作用于行政管理學發展的因素和條件稱為行政生態環境。一方面,行政生態環境決定著行政管理學的產生、性質、使命以及進程,決定著其變化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學的發展反作用于行政生態環境,指導行政實踐,利用和改造行政生態環境。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調適,在行政實踐中達到動態平衡。

2.行政管理學建設的重點轉移

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不可能直接用西方話語系統來解說中國實踐,任何社會科學離開了對本國或地區的現實分析和思考都會虛幻而不現實。中國行政管理學過去近三十年的發展,如其它社會科學一樣,充滿了移植和加工的特點和性格。模仿和移植也是一種國際化,是學科早期發展的客觀需要,這種行為無可厚非。但是,中國的行政管理實踐一直有自己的特點,特別是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行政管理有自己成功的實踐經驗,需要總結、提煉和升華。從發展中國行政管理學角度看,建設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戰。

一是凸顯中國問題意識。面對中國語境中的行政問題,從國外的理論和實踐中難以找到真正的答案。已有的“答案”可能不僅在西方飽受爭議,在中國也會有水土不服的可能。即使是相同或相似的行政問題,運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或途徑來解決,其效果也可能有巨大反差。中國行政管理學的建設,不要刻意去驗證西方行政管理學理論,也無需用西方行政管理學理論來規定中國問題。重點是發現中國問題,從中國具體的行政實踐中認識現象,從中找尋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規律和本質,逐漸形成和建立中國行政管理學知識自我生產和發展的機制。在中國行政問題的探索和研究中,諸如公共危機管理、績效管理、大部制、行政三分制、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當前中國行政領域中的熱點或焦點問題,仍然需要進行認真的學術性反思和創新:這些能夠解決什么問題?我們真正的問題在哪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癥結在哪里?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發掘和面對的是這些問題。不然,我們解決的將是一個偽問題,即使方法再有效亦是徒勞。

二是創新中國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中,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是主導研究方法,它推動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對行政管理學知識的生產和發展功不可沒。然而,在行政管理學的研究過程中,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根植于個人主義的張揚,其工具性、經驗性、單向度性等弊端暴露無遺,西方學者也對此頗有意見。美國學者懷特認為,行政管理學研究不僅有解釋性、詮釋性和批判性三種研究模式,而且與解釋性研究方法一樣,詮釋性和批判性研究方法也可以促進行政管理學知識的增長,為行政管理學知識增長作出合法貢獻。實證主義研究在中國的開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簡單地照搬西方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結論。一方面,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在中國還未被大多數行政管理學者所認識和接受,行政管理學界對實證研究方面的知識還很缺乏;另一方面,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是與西方行政管理學發展的情境相聯系的,它對中國行政現實是否具有解釋力和預測力,能否促進行政管理學知識的生產和增長,還是一個未知的疑問。因此,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在保持既有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基礎上,需要克服單一的研究途徑,引入哲學形而上學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拓展行政管理學研究視域。在尊重科學理性的基礎上,打破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引入反思、批判、倫理的價值維度以及以整體主義為核心價值理念的研究方法,以創新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方法。

三是構筑中國對話管道。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科學獲得空前繁榮和發展,社會科學研究上也出現學科分工,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明確的研究領域,社會科學領域呈現專門化和碎片化的鏡像。人們在為各個學科有自己獨立發展路徑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卻發現建構的理論漸漸遠離客觀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日益缺乏。每門學科根據自身特定的知識來建構理論,缺乏整體性的世界知識體系,就如在顯微鏡下觀察事物的部分,顯得脫離現實,這就是人們總感覺社會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因此,構建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一要尋找跨學科研究契合點。行政管理學在社會科學中是一門邊緣學科,也就是跨學科、綜合性的新興學科。行政管理學者們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來研究行政問題時,需要有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和理論體系的掌握和運用,對應不同的研究問題或范圍予以合理選擇,找到跨學科研究契合點。在此基礎上,明晰行政管理學的真正使命,增強作為學科的自信心,尊重不同學科的規律,加強學科之間的對話,拓寬行政管理學研究視域,統籌于中國的具體行政問題的研究,建構行政管理學自身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二要構筑理論與實踐融合平臺。

3.行政管理學建設的路徑設計

從某種意義上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就是“要在行政管理學的語言、術語上中國化,營造屬于中國的行政管理學語境和話語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行政理念、行政思想、行政原則和行政目標等方面從根本上加以中國化。”這種從語言形式到實質內容上的中國化,內在地要求運用現代語境對行政管理學的解讀與詮釋,對中國特有的傳統資源加以深度發掘,找尋積極的具有生命力的因素,重視傳統資源對行政管理學建設和發展的影響。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涉及到對西方行政理論的反思和批判。這不是簡單從研究對象、研究議題、研究方法上使之適應于中國,而要涉及到意義的闡釋與文化價值問題。行政管理學的本土化與國際化涉及西方行政理論的普遍化或通則化是否可行的問題,牽涉到如何從本土的行政問題建構成為通行西方社會的行政管理學理論。行政管理學迫切面臨“知”與“行”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個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的問題,必須嚴肅思考全球化時代東西文化融會貫通以及認識論的問題。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需要從行政哲學的視角,立足于中國的行政實踐背景和文化特色,對西方行政管理學理論進行批判性反思。這不意味著對西方行政管理學的全面否定,而是重新審視,是對西方的行政管理思想的合理性評價,是對西方行政實踐和文化語境下行政管理學特征的思考,是對中國行政生態的適應性分析。總之,根據行政管理學知識生產和發展的邏輯,透過適當的、可行的、有效的設計方法和研究途徑,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行政管理學已是迫在眉睫。

四、建議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同層面的協力合作共同致力于這一課題的研究,聚焦于中國特殊生態情境和語境體系下的行政實踐,以及中國行政問題或公共問題的解決,建立具有真正意義的中國行政管理學。

1.鑄就共同的認識和思考

行政管理學是研究和探索國家行政機關或公共組織依法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應用性學科。中國處于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立足于國情深入研究、全面總結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經驗、借鑒其他國家的理論和實踐,提煉和形成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對于強化社會主義行政管理,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創新,實現政府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將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要認識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考什么是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如何建設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等問題。

2.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研究需要與政府管理的實踐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一方面,通過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研究,提煉或形成的研究報告和研究成果可以為政府管理或決策提供參考和支持,促進政府管理科學化;另一方面,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研究來源于政府管理的實踐,尤其是政府管理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行政管理相關信息等資源需要政府提供支持,這是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研究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

3.不同研究組織或機構的關注和參與

行政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涉及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需要不同的研究組織或機構從不同的視角或層面來研究行政管理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需要有對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論的理解和行政實踐的考察,對中國行政管理思想的梳理和特有國情的分析,還需彌合不同學科知識發展造成的間隙和隔閡,這些任務依靠少數研究機構或組織難以承擔,需要吸納不同研究組織或機構的關注和參與。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作為研究行政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行政管理科學、為政府改進行政管理服務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學是其重要使命之一。一方面,要組織相關科研單位或研究機構進行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研究,形成相關研究報告或研究成果,作為行政管理學研究的累積;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相關學術出版物,如《中國行政管理》和其他期刊雜志或出版社的作用,使之成為傳播行政管理知識、探索行政管理學理論、交流行政管理學研究經驗的平臺,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研究。

4.國際國內的學術交流和合作

加強國內外交流和合作,拓寬國內外學術交流的范圍和層次,提高行政管理學的學科地位,促進國內外行政管理研究的對話和接軌。在國內交流方面,通過相關課題研究,加強科研單位與各級政府部門的交流與合作;通過主辦和參加一些學術會議,加強學術界、國內科研單位之間的學術研討和聯系。在國際交流方面,選派科研人員赴國外著名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進行訪問研究并參加學術會議,邀請國外著名學者、專家來國內講學,接受政府官員的訪問,就有關行政管理問題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學不是狹隘的民族情緒和觀念。西方人提出的對人類有普遍意義的行政管理學,不僅僅只適用于西方國家;同樣,中國人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行政管理學,也不僅僅是屬于中國,一定會屬于世界。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政治文明建設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推進、市民社會的成長發育、先進文化體系的發展和成熟,通過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研究和實踐、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一定會不斷推進行政管理學科建設和發展,促進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的形成和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是行政管理學理論發展和成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