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影響
時間:2022-07-17 03:53:24
導語: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現場和對象
本研究在北京市、上海市、四川省成都市開展,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工廠、建筑工地和服務娛樂場所招募符合條件的研究對象,開展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綜合干預活動,并進行干預前后的2次問卷調查,評估干預的效果。研究對象的入選條件為:人戶分離、年齡18~49周歲、在所選地區居住≥3個月并自愿參加本課題。
1.2研究方法
采用多階段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調查對象。首先在3個城市各自抽取一個區/縣,分別列出該區/縣流動人口高度集中的工作場所,包括工廠、建筑工地和服務娛樂場所,然后從上述各工作場所中隨機抽取4個作為研究現場(2個為干預組,2個為對照組),將所抽取的工作場所內所有符合條件的流動人口作為研究對象。在干預組開展以工作場所為基礎的干預活動,包括: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倡導和動員,流動人口管理,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培訓、宣教、咨詢和技術服務等。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分別為2007年8~12月(基線)和2008年8~12月(終末),并于2013年3月對部分研究對象進行了定性訪談。調查內容包括流動人口的人口學特征、流動特征、避孕知識、接受服務的情況等。
1.3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雙人雙遍錄入數據。采用SAS9.1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主要方法包括χ2檢驗和GEE模型。
2結果
2.1一般人口學特征和流動特征
本研究基線調查流動人口6304人,其中北京現場2106人(對照組986人,干預組1120人);上海現場2001人(對照組989人,干預組1012人);成都現場2197人(對照組999人,干預組1198人)。在所有的研究對象中,有2393人在工廠工作(37.96%),在建筑工地工作有1247人(19.78%),在服務/娛樂場所工作有2664人(42.26%);男性2843人(45.10%),女性3461人(54.90%);平均年齡為30.14±8.09歲,其中以20~40歲占77.09%。未婚2254人(35.76%)。不同研究現場干預組和對照組流動人口的基本人口學特征見表1。北京現場兩組對象的年齡分布、婚姻狀況和學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上海現場兩組對象的年齡、性別和婚姻狀況的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成都現場兩組對象的婚姻狀況、學歷和戶口性質的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
2.2《流動人口婚育證明》辦理情況
干預一年后,研究對象辦理《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的比例有所上升。北京現場對照組婚育證明辦理率從51.52%提高到55.18%,干預組從55.26%提高到69.30%;上海現場對照組的辦理率從57.32%提高到60.32%,干預組從71.68%提高到80.24%;成都現場對照組辦理率從55.36%提高到59.34%,干預組從53.17%提高到68.83%。三個地區的干預組評估調查時的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2。
2.3流動人口接受免費計劃生育檢查的情況
基線調查時,本研究3地區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接受過免費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檢查(查環、查孕、查生殖道感染、孕前檢查等)的比例不高,北京現場的比例在28.19%,上海現場為15.44%。評估調查時,兩地區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接受過免費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檢查的比例均有所提高,但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干預組也不到50%。成都地區流動人口干預后接受免費孕前檢查的比例提高較多。3個地區的干預組評估調查時的比例均顯著高于基線調查時(P均<0.05)。見表3。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接受免費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檢查的機構主要是計劃生育指導站/所(45.05%),其次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7.95%)和醫院(8.35%),在婦幼保健機構和單位醫務室接受免費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檢查的比例分別為13.74%和4.92%。
2.4干預效果評估
2.4.1綜合干預對流動人口辦理婚育證明的影響
將研究對象是否辦理婚育證明作為應變量(否=0,是=1),將時間點(基線/評估)作為重復測量因素,組別(對照組/干預組)作為分組因素擬合加權最小二乘估計模型,調整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學歷后的結果顯示,組別和時間的交互作用項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干預能促使流動人口辦理婚育證明(表4)。
2.4.2綜合干預對流動人口接受免費計劃生育檢查的影響
將研究對象是否接受免費計劃生育檢查(查環、查孕、查生殖道感染、孕前檢查等)作為應變量(否=0,是=1),將時間點(基線/評估)作為重復測量因素,組別(對照組/干預組)作為分組因素擬合加權最小二乘估計模型,調整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學歷后的結果顯示,組別和時間的交互作用項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干預能促使流動人口接受免費的計劃生育檢查服務。
2.5定性訪談
本研究定性訪談的結果顯示,各工作場所的流動人口相對比較穩定,他們愿意并且希望在“現居住地”接受有關的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務,包括知識宣教、查環查孕等技術服務;人口計生服務系統開展的綜合干預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認識,在工作場所集中開展生殖健康檢查和服務能夠減少他們外出就醫的時間,提高服務的可及行。
3討論
《流動人口婚育證明》是國家發給流動育齡對象的一種家庭狀態認證,可以證明流動人員的身份、婚姻狀況、生育狀況、落實節育措施狀況、計劃生育獎罰等情況,便于有關部門對其進行管理,便于人口計生行政部門免費向流動人口提供有關的服務,包括政策咨詢、避孕藥具發放、孕情/環情/病情檢查,以及開展國家規定的基本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原國家人口計生委2002年的調查顯示流入地對持有婚育證明的跨省流動育齡婦女,按照《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查驗過證明的比例為65.6%;對在流入省居住時間短(<3個月)或沒有工作的婦女,查驗證明的比例不到48%;對未辦理婚育證明的婦女,在流入地給予補辦臨時證件的比例為24.0%[8]。本研究也顯示,基線時,流動人口辦理婚育證明的比例在50%~70%,干預能夠提高流動人口辦理婚育證明的比例,但干預后辦證比例最高也僅為80.23%。《流動人口婚育證明》是其在現居住地接受免費服務的憑證,流動人口在將婚育證明交給居住地的計劃生育部門后,當地計劃生育部門便將其納入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的對象。因此,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流動人口辦理婚育證明的比例,從而提高群眾免費計劃生育服務的可獲得性。計劃生育檢查包括查環、查孕、查病(如生殖道感染等)、孕前檢查等,是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內容之一。我國免費提供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項目包括發放避孕藥具,孕情、環情檢查,放置、取出宮內節育器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人工終止妊娠術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輸卵管絕育術、輸精管絕育術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和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診治等[9]。計劃生育檢查是優質服務的內容之一。目前的研究顯示,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仍面臨著難以享受與戶籍人口同等的計劃生育服務,相關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6,7];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的生殖健康服務可及性較差,有86.2%的女性回答從未得到過現居住社區或單位所提供的避孕知識服務[10];上海市閔行區流動人口最近一年在現居地獲得過避孕知識的僅占42.73%[11]。也有研究顯示,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對醫療服務、預防服務和婦幼保健服務的利用率明顯低于城市一般人群,嚴重影響他們自身的健康水平[12]。本研究的基線調查結果也顯示,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接受過免費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檢查的比例很低,僅在15%~29%左右。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都有平等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權利,都應該依照同樣的法律規范享受公共服務。這為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接受和獲得相應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提供了進一步的政策依據和保障。目前,我國不同地區均開展了一些均等化服務的探索和試點,結果提示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對計劃生育服務的內容存在較大的需求差異和偏好,不同的人口學特征會影響對計劃生育服務均等化的看法和感受[13];對流動人口的均等化服務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依法辦事,因地制宜,制定可行的服務策略和方案[14]。本研究是以工作場所為基礎的干預研究,研究結果提示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綜合干預活動能夠提高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接受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檢查的比例;定性訪談時發現工作場所的流動人口相對比較穩定,愿意和希望在“現居住地”接受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務。因此,今后可以在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工作場所開展相應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宣教、咨詢和技術等服務活動,從而促進計劃生育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和流動人口生殖健康水平的提高。
作者:李玉艷1周穎1趙洪鑫1黃萍2趙瑞1程建萍3陳家鵬4王麗2武俊青1工作單位:1.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國家人口計生委計劃生育藥具重點實驗室2.四川省成都市計劃生育技術指導所3.上海市閔行區人口計生委4.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
- 上一篇:酒店員工培訓的重要性
- 下一篇:計劃生育工作問題處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