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經濟眼:究竟誰“哺”誰

時間:2022-02-19 03:31:00

導語:三農經濟眼:究竟誰“哺”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經濟眼:究竟誰“哺”誰

時光進入2005年,一個不算陌生倒鮮的關鍵詞頻頻出現,可謂閃光耀眼,筆者起草這篇短文之前,打開“搜狐”輸入此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的回應是,找到30045件。宣傳力度之大,由此可見一斑。這個關鍵詞叫做“工業反哺農業”。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和政策趨向的變化,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解決好“三農”問題。

何謂“工業反哺農業”?我的理解,所謂工業反哺農業”,是指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到—定程度之后,要適時改變農業為工業化供積累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的新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這里所說的“工業”泛指非農業,反哺的主要途徑是從非農業提供的財政收入中劃出更多的資金用于支持農業。在我國所謂“農業”,應該是泛指“三農”,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擴大為“縣域經濟”。此外工業反哺農業”實際上就包含著“城市支持農村”的意思。正確理解和宣傳“工業反哺農業”的準確含義十分重要。它不是一個一個具體的工業企業去“反哺”農業,也不是工人“反哺”農民。

農村怎么了,為啥要“反哺”,財政有能力嗎?

實事求是地說,我國的農業和農村都有很大的發展,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有一些農村,特別是東部省市的不少農村,已經相當富裕、,不能認為,我國農民仍處在嗷嗷待哺的境況。但也無須諱言,全國還有不少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廣大農村,農民并不富裕,有的還相當貧困,農業的發展真可謂舉步維艱。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城鄉差距還在繼續擴大,在整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農民的相對貧困化也愈來愈明顯。2004年初,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包括醫療和教育等因素在內,“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這種狀況如果再繼續下去,說不定那一天,如果農民真正嗷嗷叫起來,情''''況就不妙了。黨中央國務院洞察形勢,及時作出果斷決策,要求全黨全國“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主動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對農業的領導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力度。”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要切實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

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這樣的方針不是沒有根據的。國內國際社會都公認,我國的工業化已進人“中期階段”,工業早巳起飛。而我國工業化的發展,農業的“先哺”功不可沒。有專家測算,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剪刀差”大約取得了5100億元;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間,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從農民那里占有了大約15000億元的收入,同期農業稅收總額1755億元,各項支農支出3769億元,政府通過農村稅費制度提取農業剩余約12986億元,農民平均每年的總負擔高達811億元(據人民網”)。古人云,“雛已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工業“反哺”農業,正當其時了!對此,總書記明確肯定,“我國現在總體上已經達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不要說全國,即使經濟還比較落后的我省,也已初步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首先,工業和其它的非農產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從2002年起,在全省的GDP構成中,農業已下降到15%以下,2004年為13.7%,同全國平均水平相當。其次,財政收入有較大的增長。2004年同2000年比較,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幾乎翻了一番。增長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其它方面,如國民經濟中的勞動力分配,出口產品的構成等等,都說明,我省的工業化已發展到“國際標準“所說的“中期階段”。

一年前,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頒布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部署了許多的利農舉措。拿我省來說,財政支農的力度確實是空前的,實施了多項前所未有的支農政策。這里不妨列舉幾項。一是在全省范圍內取消了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稅率總體降低了1個百分點,有31個縣全部免征農業稅,全省共減輕農民負擔6.3億元。二是向32個糧食主產縣農民兌現種糧直補資金1.4億元,受惠農民367萬戶,戶均增加收入41.3元:向種植地膜玉米的農民補貼資金3500萬元,受惠農民82.6萬戶;向統供統繁小麥良種和農民購置農機具補貼資金3000萬元。三是認真落實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農村的政策。落實資金2.8億元,支持貧困地區“普九”教育和“兩基”攻堅,下達教育專項經費8404萬元,向農村109.3萬名貧困學生免費發放了教科書,減免了39萬名貧困學生的學雜費,資助5000名特困大學生;籌集資金3800萬元,支持農村勞務輸出和青年農民培訓;撥付資金2360萬元,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落實資金1.4億元,保證了16萬農村優撫對象撫恤金的發放:落實資金4679萬元,為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夫婦免費提供避孕、節育服務,井為4.5萬獨生子女戶和雙女絕育戶建立了養老保險。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工業反哺農業的時代真正開始了。萬幸!萬幸!!

但是,我們還必須理性地看待這個“哺”字。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實質是調整“利益結構”。因此,各個利益主體都必須正確對待并自覺接受政府作出的“調整”。

前已談到,我省已初步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大幅度地增加財政對“三農”的扶持,勢在必行。這樣一來,城市的部門、單位和個人,就要調整自己對政府撥款、個人收入和福利增長的預期,由衷地支持政府對“三農”的“反哺”。所以我認為,對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不僅農村要學,農業各部門要學,非農業部門同樣要認真地學。

但是,我省財政拮據的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工業化還要繼續推進,城市建設和社會事業也還要發展,“傾斜的角度”只能適度.因此,“三權”方面也不要抱過高的“期望”,特別不宜同東部地區的省市攀比,省內不同市縣也會有不同的“反哺”力度。

還要特別指出一點,今天的農民,也不只是在“受哺”。他們還在繼續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前已提到,在工業化初期,國家是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工業化積累資金的。由于向市場經濟轉變,由于供求關系變化等原因,這個問題己大有緩解。但是,征地方面的“地價剪刀差”、“農民工的低待遇”等等,政府和城市仍然從農民身上獲得巨大的利益。由于“地價剪刀差”,農民作出了多少“貢獻”,我還沒有看到具體資料,也不敢粗估冒算。至于農民工對城市的“貢獻”,倒有一份研究報告令人“大開眼界”。(中國經濟時報)曾有文章介紹說,2001年,全國共有36512萬人為第二、三產業職工,第二、三產業共創造81903億元GDP,平均每個職工制造的GDP為22431元。農民工約有60%在第二產業工作,40%在第三產業工作,以平均數計,每個農民工在城市創造了22431元的GDP。他們得到了什么呢?農民工的工資,全國沒有統計,2001年深圳市勞動局統計,該市農民工的月平均工資為588元,一年是7056元,加上還有一些額外的獎金、福利等的收入,農民工的平均年收入約為8000元,那么一個農民工一年就為城市創造了22431—8000:14431元的財富。2001年全國有9460萬農民工,也就是說農民工為城市創造了13652億元財富(據“人民網”)。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也許有人會說,不宜將農民工與非農民工拉平計算,不宜以深圳推算全國,9千多萬農民工,也不全是全年在城市打工。那么好吧,我們來個“攔腰切”,農民工對城市的“貢獻”,一年也有近7千億元,而中央財政2004年對“三農”的扶持也只有2600多億元。

這個事實說明,以為今天的農民只是在享受工業化的好處,是不符合事實的,他們仍在為國家工業化和城市發展作出額外的、不應承擔的“犧牲”。農民“哺”城市,不知道是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

今年3月14日,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三農”問題時,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話說,“世界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數貧窮人當中,又主要是以農業為生計的。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據“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在今天,只有從前述兩個側面全面地看待這個份量很重的“哺”字,才能真正弄懂“窮人的經濟學”,從而也才能真正弄懂“中國的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