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面臨的困難與對策選擇

時間:2022-02-19 03:41:00

導語:農民增收面臨的困難與對策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增收面臨的困難與對策選擇

2004年,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一號文件”精神,極大地調動起了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加上市場糧價回升、農業生產氣候條件適宜等多方面有利因素,農民增收呈現近年來少有的好形勢。據統計,2004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增加

314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收入增加最多和增長最快的一年。但是,制約農民增收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得到有效化解,2005年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任務還很艱巨。

一、2004年農民增收的特點

影響2004年農民增收的重大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黨和國家的政策措施。“三補貼、兩減免”政策,不僅重新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且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二是糧食價格回升。自2003年底以來,糧食價格持續回升,回升幅度之大是1997年以來從未有過的,糧價回升保護了剛剛調動起來的農民種糧積極性,種糧農民也因此獲得豐厚的回報。三是全年氣候條件非常適宜于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2004年全國所遭受的自然災害也是1997年以來最少的。受其影響,

2004年農民增收呈現新的特點:

1、農業收入創歷史新高。

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農業收入是農民收人的最大來源。近年來農業收入持續徘徊,在農民收人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下降,但仍超過1/3;另一方面,我國2/3左右的農民半數以上的收入是來自農業。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收入曾出現兩次大的增長,對農民增收產生重要影響。第一次是1994年,農業收入增加162元,增長36.2%,當年農民收入名義增長32.5%,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第二次是1996年,農業收入增加156元,增長19.5%,當年農民收入名義增長22.1%,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有的。2004年農業收入達到1056元,增加176元,增長20%,收入增加的數量和收入水平創歷史新高。農業收入大量增加,為2004年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作出重大貢獻,農業增收因素對當年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

56%。

2、外出務工收入仍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2004年農民得到的工資性收入人均998元,增加80元,增長8.6%,保持了穩定增長,是農民增收穩定的重要來源。工資性收入實現穩定增長,外出務工收入增加是主要的增收來源。

2004年外出務工收入增加52元,增長14.9%,對工資性收入增收的貢獻率為70%,對全年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16.6%。

3、政策性收入大量增加,稅費負擔顯著下降。

“三補貼、兩減免”政策是2004年最受農民歡迎的政策,也是近年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打折扣最少、落實得最好的政策,農民直接受益頗多。

2004年農民從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購置更新大型農機具補貼三項補貼得到的收入人均16元,其中糧食直補收入人均14元。政府補貼農民的政策和農民得到的實惠之多,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有過的。

“兩減免”使2004年農民的稅費負擔人均減少30元,負擔下降44.3%。稅費負擔占當年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6%下降為1.3%,下降L3個百分點。農民的稅費負擔下降之大和占當年農民純收入比重之低,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有過的。

4、糧食主產區收入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進入新階段,由于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持續低迷,農業增產不增收,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速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2004年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種糧增收,種糧收入增加對全年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55%。種糧效益提高,糧食主產區農民受益最多。2004年糧食主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025元,比上年增加356元,增長13.3%,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實際增長8.1%,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個百分點。

5、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幅度超過高收入農戶。

低收入農戶主要是以農業收入為主,近年來收入持續緩慢增長,2001年名義增長2%,2002年名義增長4.8%,2003年名義增長1%。2004年低收入農戶的收入發生了顯著變化,收人大幅度增長,增長幅度高于高收入農戶。按照農戶人均收入水平進行5等分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2004年低收入農戶的收入人均為1007元,名義增長16.3%;中低收入農戶的收入人均為1842元,名義增長14.6%;中等收入農戶的收入人均為2578元,名義增長13.4%;中高收入農戶的收入人均為3608元,名義增長12.5%;高收入農戶的收入人均為6931元,名義增長9.2%。低收入農戶收入的增幅比上年提高15.3個百分點,比當年高收入農戶收入的增幅高7.1個百分點。

6、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贊減緩。

1997年以來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持續擴大,而且呈現加速擴大的趨勢,2004年這一趨勢發生變化,差距擴大的速度減緩。2004年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為0.3692,比上年提高0.12個百分點,與上年基尼系數提高0.34個百分點的速度相比,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速度有所減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沒有繼續擴大,收入差距比仍保持上年的3.2:1的水平。

二、2005年農民增收面臨困難

2004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是多方面有利因素同時出現,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有一定的特殊性,2005年要繼續保持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勢頭困難較大。

1、農業增收的空間縮小。

一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繼續大幅度上漲的可能性很小。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上漲是2004年農業增收的重要因素,由于價格上漲,農民種糧的純收入人均增加了165元。2005年農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業增收的作用將顯著下降。二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大幅度增產的可能性也不大。2004年糧食增產,播種面積增加因素的作用占25%,單產提高因素的作用占75%。適宜的氣候條件是2004年單產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從目前情況看,2005年再現2004年的氣候條件的可能性不大。受耕地面積的限制,2005年播種面積繼續大幅度增加的空間也很小。三是大幅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可能性不大。2004年由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對農業收入影響很大。如糧食,由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使農民種糧少增收54元。從目前情況看,2005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繼續上漲的可能性很大。一方面,國內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受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生產成本的難度很大;另一方面,國際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尿素的價格甚至高于國內市場,對國內生產資料市場影響很大。

2、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人數增勢趨緩。

外出務工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由于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提高緩慢,外出務工收入的增加主要靠外出務工人數增加。目前,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呈現增勢趨緩的勢頭。2004年,農村常住人口中,外出務工勞動力的比重為19.1%,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據此推算,2004年新增外出務工勞動力不到500萬人,明顯少于上年增加840萬人的數量。

3、農民家庭二三產業生產經營增收難。

近年來,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存在一些問題,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投入減少,得到的收入增長速度下降。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得到的收入,2000年增長9.3%,2001年下降5.8%,2002年增長5.6%,2003年增長1.7%,2004年與上年持平。

三、對策建議

1、保持糧價穩定。

2004年糧食豐收,糧價回升,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的增幅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2004年農業收入創歷史新高,糧食價格回升功不可沒。因此,保持糧食價格穩定對2005年農民增收尤其重要。要加強宏觀調控,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努力保持糧食及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

2、遏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

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生產環節入手,在政策上加大對生產企業的支持,努力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成本;二是從商品流通環節入手,加強宏觀調控,適當控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出口。2004年國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漲,一個重要因素是受國際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的影響,生產企業在國內農業生產資料供需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大量出口。

3、著力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

我國農業的防災抗災能力很弱,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農民增收的影響很大。2005年的氣候條件不如上年的可能性非常大,自然災害將會增加。因此,要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盡快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4、繼續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著力提高農民就業技能。

2004年培訓農民工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外出務工勞動力中,接受過勞動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占15.5%,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培訓農民工,一方面增加了農民外出務工的就業機會,有利于增加外出務工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緩解東部沿海地區技工的供需矛盾。因此,在完善培訓農民工辦法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培訓農民工的投入。

5、加強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

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以經營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和社會服務為主,促進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發展,有助于搞活農村商品流通,活躍農村市場,豐富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發展農業服務業,有助于推動農業生產的分工與協作,提高農業生產率。因此,加強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振興農村二三產業,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