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有什么樣的出路
時間:2022-02-19 05:52:00
導語: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有什么樣的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耕地很少,注定了中國農民的大多數,要將耕地投入比較利益很低的糧食種植,并且還要求畝產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才能保證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引發(fā)土地報酬遞減引發(fā)的高成本,如果中國繼續(xù)執(zhí)行大量進口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的政策,勢必要在國內市場上形成“天花板價格”,中國農民的大多數將注定難以從市場價格中間,收回自己的生產成本。
目前中國每個農業(yè)勞動力占有的土地數量很少,年勞均產值3600元,遠遠低于工商業(yè)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這種狀況目前還看不到有什么迅速改變的希望。在分田到戶之后,過分分散的耕作規(guī)模,也注定了中國農業(yè)無法應用新技術和機械動力,多數情況下不得不依靠相對原始的“精耕細作”方式,靠投入繁重的體力勞動去替代資源投入,降低單位能源消耗水平和耕作成本,借以提高農業(yè)的凈產值率,確保養(yǎng)家糊口的純收入數值。
在分田到戶之后,化肥和農藥投入的增加,曾經是農業(yè)產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當時農業(yè)凈產出的增加,被作為改革的主要成績來宣傳。今天這個方面的要素投入,其增產潛力已經釋放殆盡,化肥和農藥投入過多已經成為農業(yè)的一大負擔,化肥投入邊際報酬遞減已經是農民減收的原因之一。
從中國勞均耕地面積來看,按照目前的單位面積的勞動日投入水平,中國農民年均投入勞動日數量,估計在150日左右甚至更少。對于多數農民而言,大量的閑暇時間是實際存在的,問題在于對他們來說,既缺乏打工機會,也沒有充分利用閑暇時間提高生活福利感受的組織力量。
就目前中國農村能夠獲得的人均產出水平看,通過改善分配與合作機制,保證每個人得到一份豐衣足食的機會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福利和教育市場化的后果,侵蝕了過多的剩余份額,甚至超出農民能夠承擔的支付水平,使得農民最后只有選擇放棄對疾病的治療和子女的繼續(xù)教育。市場化過程設置的高成本福利解決方案,是農民所無法跨越的門檻,這是今天農民感到生活艱難的最主要原因。最近20多年來,知識精英們掌握的改革輿論和改革學術,僅僅著眼于農民收入的若干增加,拒絕討論農民支出方面更大幅度的膨脹,拒絕考慮農民在風險和意外情況面前更脆弱的地位,這無論怎么說都只能說是一種不錯的“政績宣傳”,很難說他們是真的在“做學術”。
考慮到時代曾經普遍推行的低成本合作方式的有效性,中國農民仍然是可以在今天的農村剩余水平上,低成本重建他們的福利保障和教育體系。在不超出農村現有的資源消耗水平上,依托本村青年的學習能力,結合今天中國醫(yī)藥工業(yè)的產出水平,為全部農民提供一份過得去的醫(yī)療保障,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合作辦教育的低成本解決方案,民辦教師的培訓和任用,足可以在中華大地上讓每一個兒童都得到適當的教育。
在合作生產組織里面,農民將有能力承擔更多的學習成本和風險,也能夠取得更多的學習成效,不僅可以部分選擇機械替代繁重勞動,而且就現在已有的一些秸稈利用技術進行推廣,可以把今天農村5-7億噸秸稈充分利用,每年額外獲取數千萬噸牛羊肉,可以讓全中國的農民都吃得更好些。借推廣秸稈養(yǎng)殖――動物糞便――沼氣還田――方式,可以減少農業(yè)生產對化肥的依賴和農業(yè)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水平,同時不減少農業(yè)產量和增加土壤有機質。一般而言,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總是意味著更好的農產品品質。
如果有一個合作生產組織作為依托,建立低成本的合作醫(yī)療和教育體系都是不成問題的,可以在生理和智慧兩方面,都大大地提高農民的素質。最終也可以依托這個合作生產組織的動員能力,開展文化和體育活動,豐富農村的生活,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感受,尋求人生的深廣意義。在時代,對農村地區(qū)的文化和藝術活動開展,都曾經進行有益的運動性短期試驗,由于受到當時教育普及程度和其他條件的限制,沒有能夠繼續(xù)深入地持續(xù)下去,今天各個方面的條件都要好得多,有更好的條件地開展這些文化活動并制度化。相反,時代大規(guī)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工作,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已經基本上都完成了,曾經在農閑時間進行的大量勞動投入,大多數已經不需要了,對于農民的閑暇時間,可以多做文化娛樂方面的引導和安排。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今天的市場競爭體系中間,農民和工人的弱勢地位已經被鑄就,而且無可更改,這一點連小學生都已經充分把握到了,不再存有任何幻想,他們都說長大了決不做農民和工人!在剩余有限的中國農業(yè)中間,推廣和迷信市場競爭制度所引發(fā)的代價太大,被排斥的人和被排斥的有價值目標太多,需要重新思考建立新的合作機制。在農村剩余無法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尋求一個過得去的生產和生活安排方式,為農民最困難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人本身的福利感受,才是最主要的,精英們要農民僅僅為了一個據說是體現“人類主流文明”的制度方案,而保持現狀,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今天的農業(yè)組織方式,長期不能解決農民的起碼福利要求,就沒有存在的理由。那些眼光比小學生都不如的人,是沒有臉面繼續(xù)自居“專家”和“權威”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