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時期“三農”新聞宣傳工作的思考

時間:2022-02-19 06:38:00

導語:做好新時期“三農”新聞宣傳工作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做好新時期“三農”新聞宣傳工作的思考

提要:所謂“三農”,基調是農業,基地是農村,核心是農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農”,把更多的版面和時段讓給“三農”,應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和各種新聞媒體亟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的課題。

當前,“三農”新聞宣傳面臨政治機遇、社會發展機遇、“三農”發展機遇、新聞改革機遇。把“三農”新聞宣傳推進到一個新水平、新境界,不僅可以促進新聞媒體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也是新聞媒體運用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契機。

做好“三農”新聞宣傳,應該以提高認識為著眼點和突破口,以強化為農服務為著力點,以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為落腳點。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有對農民的深厚感情;二是要更多地關注農民的實踐和創造;三是要辯證地看待“三農”的現實問題;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獻的精神。

解決“三農”問題,需要黨和政府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政策,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長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新聞媒體運用輿論的力量給予強力的推動。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農民的利益實現好、發展好、保護好,形成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社會環境,新聞媒體應該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

近兩年,我國新聞媒體加強了“三農”方面的宣傳報道,為在全社會形成重農、支農、護農的氛圍做出了貢獻。但是總起來看,現在的“三農”宣傳還沒有形成新的突破,與新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農”,把更多的版面和時段讓給“三農”,應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和各種新聞媒體亟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的課題。

“三農”新聞宣傳面臨新的歷史性機遇

新聞是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媒體既記錄歷史的發展進程,也對歷史發展進程產生影響,不同的時代為新聞媒體提供著不同的宣傳報道機遇。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三農”新聞宣傳經歷過幾次比較大的機遇期,一是以及其后的、時期,再有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發展時期。可以說,當前,“三農”新聞宣傳又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的機遇期,這是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城鄉關系大變革大融合的歷史時期。抓住這一重要的機遇期,加大“三農”新聞宣傳力度,提高“三農”新聞宣傳質量,開拓“三農”新聞宣傳領域,創新“三農”新聞宣傳方法,把“三農”新聞宣傳推進到一個新水平、新境界,不僅可以促進新聞媒體更好實現自身發展,也是新聞媒體運用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契機。

政治機遇。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思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關于“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

從調整農業結構、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到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以及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稅和5年內逐步取消農業稅等等,力度空前。這為我們新聞媒體加強“三農”宣傳提供了政治保證和政策環境。“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各地區各部門迎難而上,積極探索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如戶籍制度改革、把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等等方面的嘗試,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經驗。這為新聞媒體的“三農”宣傳提供了很大的報道空間。

社會發展機遇。經過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我國國民經濟已經達到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基本達到了小康。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史通常將工業化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即依靠農業積累建立工業化基礎的初級階段,工農業協調發展的中期階段,以及工業支持農業發展的實現階段。一般而言,工業化中期階段就是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換過渡,工農、城鄉關系開始改善的階段。有關專家對我國人均GDP或GNP、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鎮化水平等四項工業化發展指標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可以判斷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沒有廣大農村和9億農民的小康是不可能的。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和基本國力達到一定程度,使“三農”問題的解決成為了現實的可能。這使得新聞媒體所報道和反映的關于“三農”的意見和呼聲不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有了最終落腳點。

“三農”發展機遇。自從80年代初期家庭承包經營體制建立以后,我國“三農”工作主要是圍繞著調節“三農”內部關系來進行的,包括完善家庭承包與集體經濟雙層經營體制、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實行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以及村民委員會直選等等,真正觸及“三農”外部大的發展環境的舉措很少。應該說,現在,我國“三農”工作已經處在攻堅階段,很多長期困擾“三農”問題解決的深層次矛盾正在破解當中,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正在逐步改變,堅冰正在打破,道路曲折漫長。在這種除舊布新的時代,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碰撞,會涌現許許多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新人物。社會生活如此富于變化,人民群眾的創造豐富多彩,為新聞宣傳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天地,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報道題材。

新聞改革機遇。當前,我國新聞媒體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服務大局的同時,普遍加大了新聞改革的力度,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各種新聞媒體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僅是新聞工作自身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體現新聞媒體社會價值和贏得受眾市場所必需。我國是個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農村市場不僅是經濟上需要大力開拓的市場,也是新聞產品需要占領的大市場。隨著農村人口文化知識水平的逐步提高,對新聞產品的需求將同步增長,農村新聞市場展現越來越廣闊的前景。而且,有1.3億農民已經走進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到處可見農民的身影。關注農業、農村,滿足在鄉農民和離鄉農民對新聞產品的需求,將是新聞媒體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不可否認,在當前的新聞媒體市場競爭中,存在著一種都市化的浮躁現象,一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熱衷于追逐明星、炒作新聞,為了追求賣點,大家互相轉抄轉載,甚至不惜夸大新聞事實。這是對社會的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最終也有損于媒體產業的健康發展。真正有社會責任感、有市場遠見的新聞媒體,不妨加大“三農”報道力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農”領域,把自己的媒體推向更有潛力更值得開拓的市場,把大量有力度、有深度、可讀性強的“三農”新聞推向全社會。

“三農”新聞宣傳的著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

“三農”工作千頭萬緒,“三農”宣傳究竟該從哪里著手,怎樣才能做好、做新、做出成效?筆者以為,當前,做好“三農”宣傳,應該以提高認識為著眼點和突破口,以強化為農服務為著力點,以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為落腳點。

提高對“三農”工作的認識,一方面是我們新聞工作者要提高認識,另一方面是通過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提高全社會各界人士的認識。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推動全社會關注“三農”,我們新聞工作者本身首先要關注“三農”。對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提高對“三農”工作的認識,主要應該包括對“三農”工作在全黨全國工作中重要性的認識,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認識,以及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從“三農”內部和“三農”外部同時想辦法的認識。提高全社會對“三農”工作的認識,包括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現狀的認識,對農民是具有平等權利的國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認識等等。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整體面貌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緩慢、糧食總產量連年下降、農民就業門路不多、農村基礎設施陳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農民權益屢遭侵犯等問題有待徹底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既有多年積累的老問題,也有新形勢下出現的新矛盾,解決起來難度很大,需要長期努力、多種措施并舉。我們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識。

解決“三農”問題,要靠政策、靠科技,也要靠信息。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的作用更加明顯。家庭承包經營制實行以來,如何實現農民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瞬息萬變的國內國際大市場的銜接,一直是個問題。在農民不知道種什么的同時,市民也不知道吃什么,因為農產品市場空前活躍,人們要吃得有滋有味且有益健康,各種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轉基因食品等等,名目繁多,難以搞清。人們特別需要有關的知識和信息。傳播信息是新聞媒體最主要的功能,新聞媒體為“三農”服務,主要應該包括政策信息服務、經濟科技信息服務、社會文化信息服務和健康生活服務等等。政策和科技,本身也是信息,也需要通過媒體傳播到農村和農民中去。同時,新聞媒體也要把“三農”方面的信息傳遞到全社會,以引起決策者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促進有關問題的解決。從某種意義上說,后一種服務對“三農”工作更加重要。因為,更仔細地看,“三農”新聞宣傳實際上有兩個層次,即“三農”內部層次和“三農”外部層次。在“三農”內部層次,新聞宣傳主要解決信息服務問題;外部主要解決為“三農”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問題。現在大家已經認識到,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主要在“三農”以外,大的宏觀環境的改觀,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策。

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是“三農”工作的落腳點,也是“三農”新聞宣傳的落腳點。我國農民人數眾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組織化程度又很低,所以他們的正當權益最容易受到侵害。新聞媒體的力量來自它的社會性和公益性,維護社會公正是新聞媒體的天職。為農民說話,維護農民權益,呼吁全社會平等、公正對待農民,新聞媒體義不容辭。農民權益包括經濟權益、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農民的經濟權益最主要的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財產權以及合法勞動獲得報酬的權益;農民的民主權利主要是在農村社區內部的選舉權、知情權和監督權;農民的政治權利主要是農民的國民待遇以及這個群體在國家決策中所處的位勢。

以往,我們關注的多是農民的經濟權益和民主權利,對農民的政治權利關注不夠。經濟權益要靠政治權利來保障,維護農民權益(權利)是現階段和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三農”新聞宣傳的重中之重,而維護農民政治權利則是維護農民所有權益(權利)新聞宣傳的重中之重。

需要注重和把握好的幾個問題一是要有對農民的深厚感情。人們常說,要帶著感情才能做好“三農”工作,做好“三農”宣傳工作,同樣需要帶著感情。很難想象一個沒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一個對農民的命運視而不見毫不關心的人,能夠寫出有感染力、能產生巨大社會反響的新聞作品來。農民工工資和待遇問題,經過眾多新聞媒體的持續關注和大量報道,引起了上至黨中央、國務院下至普通公眾的關注,終于在2004年的春節前,帶來兌現農民工工資、改善農民工待遇的熱潮,并帶來一系列建立保障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討論。這是新聞媒體在推動“三農”問題解決當中的成功之舉,體現出新聞媒體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巨大力量,而媒體的力量是以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廣泛的人文關懷為前提的。

二是要更多地關注農民的實踐和創造。很多新聞工作者一直非常關注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變化和農民的創造,寫出了不少有價值有分量的新聞作品。但是客觀地說,以往的新聞報道,對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變化宣傳較多,對農民的創造關注不夠。而解決“三農”問題,最根本的要靠農民在實踐中的創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等都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方方面面,農民都在進行著新的創造,關鍵是要發現它,挖掘它。新聞工作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實踐性,農民是實踐的主體,農民群眾豐富多彩的實踐是“三農”新聞的不竭源泉。到農村去,到農民中去,與農民和農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們高興、什么事情讓他們發愁。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更多新聞線索,才能寫出有價值的新聞。

三是要辯證地看待“三農”的現實問題。“三農”問題既有歷史上累積形成的矛盾,也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既有政策體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基層干部工作上的原因。既有“三農”內部的因素,也有“三農”外部的因素。“三農”問題牽涉面很廣,往往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看,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發展農業生產與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增長與發展社會事業、保護農村干部積極性和維護農民群眾權益、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與安排城市下崗工人再就業等等,都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利益沖撞。所以,“三農”宣傳在強調一個問題時,要考慮另一面的問題,要照顧到前后左右。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客觀全面辯證地看待現實中的問題,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把握好新聞報道的“度”。

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獻的精神。“三農”宣傳面廣線長,難度較大。在大農業領域、宏觀層次上,有農業、林業、水利甚至包括氣象、電力、機械、金融、保險等等;中觀層次上,有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農資、貯藏、運輸業等等;微觀層次上,有糧食、棉花、油料、肉蛋奶魚以及瓜果蔬菜茶葉等等。在農村領域,除了農業、鄉鎮企業等經濟內容,也有鄉村政治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等社會內容。在農民領域,內容則更寬泛了,在當今的中國,農民既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身份。所謂“三農”,基調是農業,基地是農村,核心是農民。把中國的“三農”問題弄通吃透非常不容易,有很多“三農”戰線上的干部、專家,窮其畢生精力致力于研究或解決其中的一兩個問題。搞“三農”報道,要比從事其它方面的報道復雜得多、費心費力得多。況且農村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表達能力不高,到農村采訪避免不了吃苦受累。所以,搞“三農”宣傳沒有點吃虧吃苦的準備,沒有點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是不行的。

只要我們真正提高了對“三農”工作的認識,勇于為“三農”說話,加強為“三農”服務,帶著感情去從事“三農”新聞宣傳工作,關注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創造,辯證地看待“三農”問題,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三農”宣傳工作,我們的“三農”宣傳就能邁上一個新臺階,開創出新局面。為了能夠讓億萬農民更加富裕、更有尊嚴地生活,為了小康社會在我國的全面實現,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值得去做,應該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