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市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困難與對策

時間:2022-04-22 04:34:00

導語:淺析我市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困難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我市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困難與對策

【摘要】根據我市農業服務體系現狀,針對目前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市發展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作的對策。創新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動力,是農技推廣事業發展的生命。探索農技新路子是推進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作重點。建議明確責任,充分利用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重視,重振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我們要加強對鄉鎮農技人員素質培養,提高農技信息服務功能。對現有農業服務中心的財產、人員等進行整合,利用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本地農產品優勢品牌。積極開展技術經營有償服務,以農肥、農藥、農膜、種子、種苗等有償服務為主體,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主題詞: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困難對策

農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導力量,是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重要依靠力量。建立穩定的農技推廣體系尤其是基層體系,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組織基礎,是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客觀要求。實踐表明,沒有一個長期穩定健全的農技推廣機構和隊伍,農業各項工作就失去了基本依托,就不可能更好地將農業新技術傳授給農民,就不可能更快地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就不可能有效地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現就我市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困難與對策淺析與同行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共同探討,目的是進一步把我市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推向前進。

一、綿陽市農技服務推廣體系現狀

(一)綿陽市自然地理、氣候、人口耕地的基本情況

綿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介于東經103°45′—105°43′,北與廣元接壤,距省會成都98公里,是川西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現轄6縣6區1市共13個縣(市、區),273個鄉鎮,3453個村,幅員面積20249平方公里。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52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0.3萬人,占總人品77.8%,農業從業人員141.1萬人,占農業人口比重34.4%??偢?24.6萬畝,其中水田192萬畝,旱地232.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17.32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51.05萬畝,高塝望天田9.33萬畝。全市地貌可分為11個基本類型,共有15個土類,21個亞類,38個土屬,117個土種。綿陽屬于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呈現四季分明,氣候終年濕潤,夏熱冬暖,春暖秋涼,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旱澇等氣象災害多,立體氣候明顯,類型多樣等特點。

(二)綿陽市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截止2004年8月調查統計,全市種植業系統共有推廣機構284個,其中市級1個、縣級9個、鄉級約272個,有1789多個村設立了服務組織,還有200多個專業協會。80847個科技示范戶或示范場。全市共有推廣農業技術推廣專職人員2513人。鄉級農技推廣人員1300人,全市農民有33萬人獲得“綠色證書”。

二、我市農業推廣體系面臨的困難

各級農技推廣機構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推動了當地農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業產出率和產品品質,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增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作為承擔國家公益性職能的農技推廣體系,其狀況與新階段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部分地區農技推廣機構隊伍不穩定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鄉鎮站編制被擠占、挪用,農技人員經常被抽調搞各種“中心工作”,鄉鎮機構改革后,并入農業服務中心,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由鄉鎮政府統一管理,行政管理權下放到鄉鎮,工作由鄉鎮統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辦公,上面又沒有相對應的單位,業務工作形成了多頭指揮、多頭管理,工作隨意調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鄉里的一些多而雜的工作,如部分鄉鎮在農事季節任意抽調農業服務中心的人員去抓催糧催款、征收稅費、計劃生育等工作,加之農技推廣經費的不落實,農業生產現狀的低格局,使其根本無法安心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致使部分人員對本職業務工作喪失責任心,失去了進取心。由于農業服務體系經過改革后,農業服務中心的大部分職能都由鄉鎮管理,農業局只有職稱評定的這唯一權利,不能對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實在在的管理,多種業務活動相對受到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從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一些農技人員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經營自己的服務網絡,不能很好地運用現有的資源,壯大自己的服務網絡和經濟實力,從而很好的服務于農業。

2004年7月對涪城15個鄉鎮級推廣機構的調查,顯示從2000年區政府進行了鄉鎮機構改革,將農技站、農經站、農能站、水產站等站所進行了合并,組建了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人員性質為事業人員,工作實行差額撥款,從事農技、農經工作的人員經費為全額撥款。由過去的一人一職,轉變為一人多職,把農技、農經、水產、林業、國土等多個職能工作合為一體。二是侵占鄉鎮站財產的事件屢禁不止,有的地方農技推廣體系面臨“線斷、網破、人散”的危險,青義鎮是鎮政府直接收回農技站的資產歸鎮政府所屬。三是農技服務體系國家定編人員不能適應新農業發展的需要,人員嚴重不足,以涪城為例農村人口218652人,鄉鎮農技推廣系統實際上需求是68人,而實際定編是30人,缺編人員甚至達到44%以上。以上現象主要集中發生在推廣工作不能系統、持續、有效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不能很好的推進當地農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業產出率和產品品質,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增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二)資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于農技推廣的資金,并應當使該資金逐年增長?!钡珜嶋H上,很多地方農技推廣經費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相當一部分基層推廣人員沒有穩定的收入,有的甚至難以保證基本生活。鄉鎮農技站聘用人員為各村農技員,實際是由村主任兼職。農技站的經營業務多是由各鄉鎮中心委托個人承包經營,涪城現有鄉鎮農技推廣人員66人中,48人是全額撥款的占72.7%,差額撥款的4人占3.2%,自收自支16人約24.1%。相當多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無站無址,甚至沒有最簡單的技術設備。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也使一些新的綜合配套技術無法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

(三)農技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當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普遍存在人員老化問題。一是專業人員比例偏低;二是年齡普遍偏大,由于基層推廣機構待遇低,工作艱苦,很多有專業學歷的青年人不愿進來;在鄉鎮一級尤其突出,涪城鄉鎮農技推廣人員66人,40歲以上的占70%;三是技術職稱比例失調,如較發達的涪城區縣、鄉兩級農技推廣系統有72人,其中高級職稱人數僅1人,中級職稱9人;四是知識亟待更新,對農技推廣體系人員的再培訓、更新知識政府投入很少。目前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中,掌握常規技術的多,了解新技術的少,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

三、發展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作的對策

農技推廣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也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增強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在農技推廣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多元化格局中,農技推廣機構承擔的公益性職能是其他組織不能替代的。所以,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體系建設工作的領導,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制定各級各專業推廣機構的建設規范,建立體系建設監測網,抓好穩定和創新的典型,推進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作。

(一)穩定和創新并重,推進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作

根據當前農技推廣體系的現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在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中,要一手抓當前建設,一手抓長遠發展,當前和長遠并重,也就是在穩定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要進一步落實鄉級推廣機構的“三定”,保證編內人員的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足額及時到位;二要依法維護推廣機構和推廣人員的權益,對非法侵占、拍賣、平調、租借推廣機構財產的行為要限期糾正、追究責任;三要堅決制止向推廣機構安插非專業人員,保證推廣機構在編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占到80%以上,對超比例的非專業人員要堅決清退;四要理順鄉級農技推廣機構的管理體制,明確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和鄉級政府對鄉站的管理職責和權限。

(二)創新是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動力,是農技推廣事業發展的生命

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經歷了“線斷、網破、人散”的歷程后,近幾年來,涪城在區委、區政府和廣大農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逐步得到恢復,并走出了一條“政府扶持、自我發展、上通下聯、服務農業”的路子。目前,全縣已擁有了專業協會39個,專業大戶200戶。

1、以現有鄉鎮技術推廣機構為基礎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場。

開辟新途徑,積極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場。是2000年中央3號文件的明確要求,也是各地在實踐中的成功探索,將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質高效農業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發揮重要作用,是農技推廣模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涪城已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場一個,農業高新技術蔬菜生產、銷售企業4個。根據地域特點調整產業結構,不能一刀切,千站一面。發揮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由石洞農技站承擔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重點做好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品比工作。該農技站現有5人中只有農技站長是國家編制人員其余4人是自收自支人員。他們把公益性與經營性很好的相結合,現有固定辦公用房、培訓室、倉儲室1900平方米,結合實施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從去年9月至今8月間進行,引進小麥新品種13個進行試驗,雜交油菜新品種4個,品比試驗.213.3畝,玉米新品種183個進行示范,其中163個為試驗、示范觀察20個。水稻品種8個進行觀察示范,為示范推廣新品種做好了充分準備。改良枇杷園98畝,開現場會4次,培訓實用新技術5700次。通過示范場項目實施促進了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經營理念,為多元化發展探出了路子,為涪城區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改革探索一條路子,同時也為農技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練兵基地,帶動區域經濟。通過科技示范場把農業科技與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在增收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具有經營自主權的廣大農戶通過觀察、比較、選擇、逐步變成農戶學習科學、用科學的主動力,改變運去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創辦科技示范場要注意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

2、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搞好農業新技術推廣。

涪城今年以康綠公司為依托,舉辦蔬菜實用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培訓,配合涪城發展實施十萬畝無公害蔬菜規劃,培訓到要級農技人員,培訓蔬菜農戶5000戶,輻射面積1萬畝,很好的推進了涪城區的蔬菜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現場培訓使來者有學頭,有看頭,有做頭,利用新技術種植蔬菜后每畝增收500至1000元?,F場與培訓農戶簽訂種苗合同,農民實行訂單生產。充分發揮了高新技術示范、展示、推廣帶動作用。這種發展模式也以對推動了當前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3、對原有鄉鎮農業服務站人員、資金、財產等重新整合。

我市游仙區劉家農技站的組成是由機構改革后原農站的老技術人員、退休科技人員、向社會招聘熱愛“三農”工作的人員三部分組成。由實踐經驗豐富和管理能力強的人牽頭,形成股份制的民營農業科技推廣實體。發揮他們的技術優勢,負責幫助當地農戶和專業大戶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并對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進行技術、物資配套服務,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同時對當地具有品牌優勢和一定規模的農產品進行宣傳,產銷結合,幫助農民增收,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形成當地農技推廣的優勢品牌。

4、通過機構改革鄉鎮農技服務體系人員進行重新定編、定崗,精減人員,整合機構。

我市鹽亭縣根據市委、市府發出的綿委發[2004]16號文件《關于鹽亭縣機構改革的批復》精神的要求,對全縣的農業服務體系進行重新定編、定崗、整合機構,重新定位。由過去的鄉鎮農技、農經人員223人減為177人,減員20.6%,現在編人員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專業技能強。鄉鎮農技人員工資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絕大部分農技人員能安心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做好公益性服務。今年的鹽亭的水稻大面積出現稻瘟病,基層農技人員及時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稻瘟病的蔓延,例如云溪鎮水稻面積4萬多畝暴發稻瘟病,鎮農技人員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組織農戶采取措施,及時撲滅稻瘟病,減少農戶損失。

(三)創新是探索農技新路子的重點

廣大農技推廣人員要正確認識政府扶持、自身創新和發揚奉獻精神的關系。

一是要新觀念,不斷拓寬服務范圍。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做到產前引導農民調整,產中指導農民生產,產后幫助農民銷售;做做到市場需要什么就推廣什么方面的技術。因此,各級推廣機構都要把自己的服務領域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由單項向綜合服務延伸,利用技術和信息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是面對農業事業單位改革,各級推廣機構要積極大膽的探索,實行全員聘用制,逐步實現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以崗定人,持證競爭上崗,以崗定酬,逐步形成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機制;要逐步完善考核辦法,細化、量化考核指標,真正做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為技術和服務方式的創新打好基礎。

三是開展多方合作,共同壯大農技推廣體系。合作包括“三農”結合和專群結合兩個方面?!叭r”就是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三方面,“專群”就是國家辦的各級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服務組織等。在新的形勢下,要積極探索新的使用方式和機制。

要繼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的保護機制。政府部門要出臺一系列保護農技服務體系的相關政策,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確保農技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民,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要加強農技服務隊伍的自身建設。政府要把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制度化,經常督促農業科技人員學習先進的科技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農業生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要繼續完善信息服務功能。在農技服務平臺向下延伸,直接為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要繼續完善村級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有關部門應繼續加強村級農技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服務功能,開展栽培、植保、施肥、管理及信息一體化服務。力爭達到“基點服務村村通”的目標。要進一步加強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我們不僅要強化“面”的作用,更要突出“點”的功能,進一步加強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加速高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強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以點帶面,達到推動農業生產全面快速發展之目的。

四、建議

(一)明確責任,充分利用現有的權利,壯大自己的網絡。

(二)加強對鄉鎮農技人員素質培養,提高農技信息服務功能。

(三)對現有農業服務中心的財產等進行整合,形成地方優勢。

(四)積極開展技術經營有償服務。以農肥、農藥、種子等有償服務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