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鄉村旅游發展機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10:36:00
導語:新形勢下鄉村旅游發展機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和支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在新形勢下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領會其精神實質,總結經驗,看到問題,抓住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對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形勢;鄉村旅游;機遇
AbstractTheDecision,whichhasbeenpassedbythe3rdPlenarySessionofthe17thCommunistPartyofChinaCentralCommittee,pointedoutthat“takingactionthatsuitlocalcircumstancestodevelopdistinctiveindustryandruraltourism”willbeencouragedandsupported.WearesupposedtogetdowntotheDecisionpassedbythe3rdPlenarySessionofthe17thCommunistPartyofChinaCentralCommittee,graspitsessence,summaryexperience,findoutexistingproblemsandseizetheopportunityinnewsituationbecauseitisofsignificantimportancefor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
KeywordsNewSituation;RuralTourism;Opportunity
所謂鄉村旅游,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鄉村民俗文化為靈魂,城市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一種休閑旅游經營活動。[1]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轉變,使人們逐漸將旅游和休閑納入到生活方式之中;隨著休假制度的調整,人們的休憩時間大大增加,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休閑消費欲望;隨著道路與交通條件的改善,使短途的鄉村旅游變為現實。
一、鄉村旅游的產生及發展現狀
鄉村旅游是將鄉村特有的農村景觀、民風民俗文化等融為一體,具有鮮明的鄉土烙印。同時,它也是人們旅游需求多樣化、閑暇時間不斷增多、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劇的必然產物,是旅游產品從觀光層次向更高的休閑度假層次轉化的典型行為。
鄉村旅游在國外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開展得比較成功的多是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美國的第一個“休閑牧場”成立于1880年的北達科他州,1925年許多牧場成立了休閑牧場協會,1995年美國農村客棧總收入為40億美元。1997年,美國有1800萬人前往鄉村、農場度假,僅在美國東部便有1500個觀光農場,在西部還有為數眾多的專門用于旅游的牧場。[2]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的旅游大國西班牙把鄉村的城堡進行一定的裝修改造成為飯店,用以留宿過往客人,這種飯店稱為“帕萊多國營客棧”;同時,把大農場、莊園進行規劃建設,提供徒步旅游、騎馬、滑翔、登山、漂流、參加農事活動等項目。德國的鄉村旅游居世界領先地位,農村規劃歷史較長并且發展經驗較豐富,十七世紀中葉,就有了吸引都市居民的“在農莊度假”,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到1997年,德國已有兩萬個度假農場,約有2,500余萬人次到度假農場旅游度假,營業所得高達7.8億馬克。2004年,法國有1.6萬多戶農家建立了家庭旅館,推出農莊旅游,全國33%的游人選擇了鄉村度假,鄉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萬,能給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入,相當于全國旅游收入的1/4。在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已具有相當規模,并已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3]
我國現代鄉村旅游的發展較晚,最早產生于80年代初期的廣東深圳地區的“荔枝觀光節”,吸引城市旅游者到鄉村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意義上鄉村旅游的興起,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事情。[4]鄉村旅游在特殊的旅游扶貧政策指導下應運而生,但由于起步較晚,即使到目前尚處于初期階段。但是,黨和國家對鄉村旅游高度重視,國家旅游局與農業部2007年3月20日,在北京簽署了關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合作協議,將共同推進鄉村旅游“百千萬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共同組織實施鄉村旅游“百千萬工程”,[5]建成具有鄉村旅游示范意義的100個縣、1000個鄉鎮和10000個村,在最近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又一次把鄉村旅游寫進了黨的《決定》。
目前我國各地的鄉村旅游開發,大都向融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游客參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鄉村旅游的主要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要內容的民俗風情旅游;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采摘旅游;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游。
二、鄉村旅游產業對“三農”的貢獻
鄉村旅游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產品,而且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1.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作為鄉村旅游主要形式的“農家樂”,目前在四川省的“農家樂”已遍布21個市、州,截止2005年底,全省“農家樂”經營戶總計達17037家,旅游吸納的就業人員237920人,接待旅游者高達8244萬人次,旅游接待收入246881萬元,上交稅費9049萬元。“農家樂”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成為貧困地區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經濟來源。[6]
據國家旅游局的統計,2006年全國鄉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過5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3000億元,帶動發展的村寨超過2萬個,增收致富的農民超過600萬人。[7]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鄉村旅游是農業產業改造和升級的重要途徑。我國傳統農業以種養業為主,經濟效益低,經營風險大。鄉村旅游的開發將使農民從專注于土地本身單一經營,發展到“天-地-人”和諧共存,可大幅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鄉村旅游不僅對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飲食服務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供產銷、旅工農、科工貿的產業化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3.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縮小城鄉差別
鄉村旅游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需要高層次、復合型的管理人才。這些高素質人才的傳播、帶動及與都市游客的交流、學習,可以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造就一代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同時,通過其示范和推廣作用,能夠帶動整個社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鄉村旅游產業的開發,在生活設施公共化,生活服務社會化,生活方式現代化在農家樂已露出端倪,這有利于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4.有效地緩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
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需要一整套的服務設施,不僅需要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還需要住宿、飲食、商場、交通、文化等行業,能吸收利用大量勞動力就業。根據乘數效應理論估算,旅游業每創造1個直接就業機會,將產生另外3個間接就業機會。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以四川省郫縣為例,2003年,該縣有“農家樂”近500家,服務人員3000名,大部分是農民,還吸收了部分城市下崗職工。昔日許多四處奔波的“打工仔(妹)”帶著資金返鄉辦起了“農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游。[8]
5.促進觀念轉變,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旅游是新的思想觀念的“催化劑”。旅游帶來了人流、物流,更有意識流、思想流。旅游的開發不僅給旅游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更給旅游地帶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鄉村旅游還為農村帶來全新的服務觀念,大大增強了當地居民的文明意識,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三、新時代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機遇
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今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由于我國“農家樂”旅游開發正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在還有許多不和諧的聲音。我們應當本著科學發展觀的態度,抓住歷史機遇,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1.鄉村旅游規模化發展的機遇
鄉村旅游發展,與其他任何產業一樣,需要規模化開發,才能提高生產力,形成經濟社會效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的小塊分割結構及具有封建色彩的人身依附關系,已經成為依托于土地的生產要素(或資本)聚集的主要障礙。農村生產與生活要素的流轉,使生產要素的聚集成為可能,保證了大資本進行產業投資的基礎。鄉村旅游產業,是現代服務產業,需要大資金的投入,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鄉村旅游產業,是未來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直接面向終級消費的產業,具有提升附加價值,形成資金快速流轉的特別作用。
規模化鄉村旅游開發,將可以形成鄉村旅游目的地,帶動區域鄉村發展,形成對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動。規模化基礎的形成,為國內國際投資資本等進入我國農村,提供了基礎。
2.鄉村旅游資本化的機遇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種具有盈利能力的資產,是農業生產資料,是一種產業資本。
土地承包經營權一旦可以流轉,資本的價值就可以衡量,并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資本由個體人身依附轉化為可聚集、可流轉、可抵押的新形態。依托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鄉村旅游資源,也就轉化為一種可以可聚集、可流轉、可抵押的資本。由此,對這一土地進行的投資,進行的植物種植、環境營造、生態建設、設施開發等等,都承載與土地承包經營權資本,而成為具有抵押、流轉、聚集與拆分能力的資產及資本。由此,鄉村旅游就成為具有資本屬性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而我國旅游產業的核心資源——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等,則是不具備資本屬性的資源。
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流轉,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給予了明確的答復,對于投資界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就是鄉村旅游的資本化機遇。
鄉村旅游的資本,包括鄉村休閑房地產的資本化。這和小產權的住宅房地產發展有一定的關聯,又很不相同。一旦農村宅基地流轉規范出臺,集中居住形成的宅基地節余,可能成為鄉村休閑房地產發展的最大機遇。由此形成鄉村休閑房地產具有資本品的屬性,成為受到法律保護且可以流轉的物權。這將吸引所有房地產開發商的高度興趣。
3.鄉村旅游政府扶持開發的機遇
作為以服務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開發,需要產業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新形勢下,我國政府將大大提高對農村的政府投資與財政扶持,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為旅游開發提供較好的支持條件,降低投資成本與風險。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扶持輕工業、扶持房地產業、扶持重化工業等不同的歷史階段。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農村綜合開發將成為未來十年的繁榮主體。由此帶來了政府扶持鄉村旅游開發的機遇。
4.基礎設施改善與市場機遇
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指出,為了繼續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必須“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包括外貿出口增長、投資增長、國內消費增長,這三種增長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因此,投資增長與國內消費增長,成為新形勢下中國經濟保持又好又快增長的關鍵。
“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加大對農村的投資,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也是經濟增長的有效推進機制。其中,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加大,將極大的拉近城鄉距離,形成鄉村旅游市場的快速增長。可以說,交通是帶動旅游發展的直接動力。路到哪里,鄉村旅游就可能在哪里開花。
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的流轉,將形成農村資本的全面升值,就像城市房地產升值一樣,形成極強的財富效應,帶動消費需求的較快增長。以8億農民為基數的財富效應,將產生出對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的持續推動,由此開啟一輪高速增長的周期。
5.鄉村旅游市場國際化的機遇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鄉村旅游“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當前,鄉村旅游的旅游者主要集中于國內,是都市人假日休閑放松的主要去處之一。據專家調查,英、美、日、德、法、澳六國的旅游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動機之一,境外旅游者最感興趣的中國旅游資源中,山水風光、文物古跡和民俗風情等民族文化分列前三位。而鄉村旅游產品正是符合境外旅游者這一需求愿望的,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成熟與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它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境外游客。可見,從境外市場開拓的難易程度來講,民俗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經營最具潛力。
6.生態文明,加強環境保護的機遇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開發應當遵循這一精神,鄉村旅游開發應當與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相協調。增建建筑不得個體突出,獨具一格,破壞整體氛圍和美感,即所謂“開發建設性破壞”。建筑材料以土、木、石、竹等鄉土材料為主,其色彩、體量風格應與周圍環境和村落整體氣氛協調一致,村景交融,意味雋永。白瓷磚建筑在該產品的開發中絕對無一席之地。控制和減少使用有害或對環境不友好的產品,比如石棉、殺蟲劑和有毒、腐蝕性和感染性物品。增強環境認識減少污染,避免使用不可回收使用的一次性產品等產品,建筑施工標準等達到生態環保標準,在未來的競爭中將占有巨大的市場競爭優勢。鄉村旅游應該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扶持,開發時要注意保持農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重視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
中國農業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農村風光多姿多彩,中國農民民風淳厚質樸,我們相信,鄉村旅游產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將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主編:鄭建雄、郭煥成.陳田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休閑產業發展[C]江蘇: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2]新鄉村主義與鄉村旅游發展.鄉村旅游研究[J].臺灣:亞洲大學休閑與游憩管理學系,2007年第一卷第一期第3頁.
[3]新鄉村主義與鄉村旅游發展.鄉村旅游研究[J].臺灣:亞洲大學休閑與游憩管理學系,2007年第一卷第一期第3頁.
[4]唐代劍、池靜.中國鄉村旅游開發與管理[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2.
[5]/jrzg/2007-01/18/content_500505.htm.
[6]/newsrelease/list.jsp?id=7140.
[7]/society/2007-03/20/content_5873014.htm.
[8]甄先堯.中國農家樂[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5第一版第127頁.
- 上一篇:會計人員嚴格執法事跡材料
- 下一篇:煤礦綜采隊生產班工長事跡材料